文档详情

秘鲁渔业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08KB
约21页
文档ID:438554923
秘鲁渔业_第1页
1/21

秘鲁1        海域环境秘鲁位于南美洲西岸, 国土北端近赤道,南面到南纬18°21´,与智利接壤滨临东太平洋,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一半,西部为滨海沙漠区,宽度约30—130公里,地面复盖着流动沙丘,属亚热带沙漠、草原气候,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地面平缓,河网漫衍,降水量较多全国总面积为12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30公里陡崖直临深海,附近就有深约6000米的海沟大陆架面积狭小,200米等深线宽度狭窄,阿古哈角至皮斯科港之间的大陆架宽度平均不超过50公里,个别地段(在派塔角)不足2公里200米等深线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8.27万平方公里,只占领海的10.3%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78.7万平方公里秘鲁海域是世界上最富饶的渔场之一,外海的海洋水文受6支水系强弱消长的支配,虽没有寒暖流交汇,但最重要的是由南极寒流延续的南太平洋寒流即秘鲁寒流经过秘鲁,给秘鲁渔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是影响秘鲁渔场资源分布的主要水系,其强弱决定着捕渔业的汛期和年间变动秘鲁外洋流是平行于沿岸的另一支流系,从智利安托法加斯塔流向南纬15°的皮斯卡外海由于这些特殊的水文条件,尤其是北上寒流在秘鲁离岸风的影响下,在钦博特至卡亚俄周围以及圣胡安外海表层水外流,底层水温大大降低,出现较大的上升流区域,使得深积海底的大量硝酸盐和磷酸盐等营养盐类,自海底带至海洋表层,加上沿海岛屿的众多鸟粪流入海中,有机物十分丰富,在上升流的作用下,导致沿岸一带水域中浮游生物大量繁衍,为小型中上层鱼类特别是像秘鲁鳀和沙丁鱼类等的繁殖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秘鲁沿海海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

沿海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分夏、冬两季,夏季从12月至翌年4月,冬季则从5月至11月沿海平均气温为15—25℃,盐度在34.8‰以上,降水稀少,由于沿海海域自南向北不断流动的寒流,所经过的海域水温降低,不易蒸发成雨,再加上安第斯山脉纵向阻隔,冬季形成特别的浓湿雾,一般沿海北部降雨量250毫米,南部50毫米,中部降雨量更少,甚至达到5毫米由于地处热带,海域终年无大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一般风力3—4级海洋为典型的半日潮区,潮差很小大小潮间隔比较明显,波浪一般2级因此常年可捕捞作业2        渔业资源秘鲁渔场辽阔,渔业资源富饶2.1 中上层鱼类2.1.1 秘鲁鳀 (Engraulis ringens) 隶属鳀科鱼类,与其它鳀鱼相似的形态特征是个体15厘米以下,体重30克以内分布于秘鲁北部的祖里托尔(南纬4°30′)到智利的毛尔迪维亚(南纬39°47′)广大太平洋沿岸水域,以秘鲁中部和北部资源较丰富一般栖息于从岸边到离岸200公里左右的海域内,以秘鲁沿岸40公里和智利沿岸20公里海区内资源尤为雄厚在表层水域密集成大群,栖息水深主要在10—30米的浅水域白天下降至50米以内水层,傍晚至夜间(下午4—10点)上浮。

喜栖于沿岸的冷水中,不到处游动夏季,沿岸流最窄,并靠近岸边,秘鲁鳀就在这狭窄的海域里密集成群,靠近岸边,贴近水面捕捞群一般栖息于离岸不超过75—80公里大陆架处冬季,鱼群的平均栖息深度为夏季鱼群深度的一倍,这是由于冬季混合水层较深,饵料分散所致鱼群分布的水温范围为13.5—23℃,最适温度14.5--21℃.秘鲁鳀群以白天群聚的密度最高,反映在回声图上为“羽状回波”,夜间由于“层状”光迹而分散,分散时向上移至表层鱼群中雄雌混栖,每群可成百成千吨,每网次可捕获200—300吨鱼群个体一般间距5—10厘米在捕捞作业时,鱼群移动速度为5节,当受到敌害时,鱼群的移动速度可达8—9节,雌雄比例为1:1秘鲁鳀有95%作为鱼粉,少量被开发为鲜食、冻品和罐头2.1.2 南美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 仅次于秘鲁鳀的第二大重要工业鱼种分布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至南纬38°30′的智利莫哈岛附近沿岸水域夏季适温10-23℃,冬季10-18℃在秘鲁海流中集成大群,有时与其它一些喜洄游性鱼类栖息一起体长约30厘米,平均体长20厘米,最大年龄15龄主要食浮游甲壳类捕捞水深超过40米大多数也作为鱼粉原料,少量做罐头或咸干制品。

2.1.3 智利竹荚鱼(Trachurus murphyi) 分布于自南美厄瓜多尔南部到秘鲁和智利沿海在秘鲁水域,一般栖息于温跃层的扩展区,冬、春季主群出现于水温梯度大的海区,具体栖息水温范围在8-18℃,大个体鱼在水温较低的水域,小个体鱼则回避寒冷水域其垂直分布范围以地区不同而异在北部,从表层至200米水层均有分布,而中部和南部可直到300米水层白天在50—200米水层形成不同密集群傍晚上升至20—50米水层,夜间又下潜至稍深处,形成不太活动的稠密群聚智利竹荚鱼体型较大,体长可达50—60厘米,最大年龄6龄第三年体长25厘米开始性成熟夏季洄游接近沿岸,在沿海进行产卵洄游分批产卵产卵高峰在8月至翌年3月,产卵场在秘鲁和智利沿岸至南纬41°,产卵多达10—15万粒稚幼鱼常在秘鲁沿岸上升流水域中,以头足类、鳞虾、鳀鱼为食;在外海表层水域以桡足类、磷虾为食在秘鲁大陆架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体长为27—47厘米,渔期为3—11月3—4月可捕到35厘米以上大个体,7月捕到的个体较小,南纬16°以南水域捕到的个体主要为34——35厘米智利竹荚鱼的资源量为470万吨叉长在40厘米以下为鱼粉的原料,叉长40—65厘米常鲜销、制罐或烟熏食用,量大时作鱼粉,或在南美拟沙丁鱼和鳀鱼围网渔获中作鱼粉原料。

2.1.4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个体一般35厘米以下,属远洋性鱼类,游泳速度快,喜长距离洄游,距沿岸一定的距离集群2龄以后,个体长20厘米,性腺成熟,主要在秘鲁边界至智利安托法拉斯塔之间的智利北部海区产卵系大洋性卵,产卵量20——25万粒主要捕食小鱼、枪乌贼和浮游动物为工业围网混获,以新鲜或罐头出口,但渔汛集中期被用作鱼粉加工原料2.2 金枪鱼类2.2.1金枪鱼属(Thunnus) 主要有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等,金枪鱼属主要分布在秘鲁的北部和秘鲁与厄瓜多尔交界渔场以及其外洋秘鲁和厄瓜多尔金枪鱼渔场自赤道至南纬10°、西经82—90°,水深200—1500米,其中,离岸60—120海里为中心的渔场捕捞个体一般体长1米,体重30—80公斤喜栖息于水温高于20℃海域一般在外洋作周期性洄游,产卵时长距离洄游产卵期适温更高,且摄食少,金枪鱼属3—4龄性成熟捕食南美拟沙丁鱼、 鳀鱼和大洋性甲壳类动物浮游生物2.2.2 智利狐鲣(Sarda chiliensis) 分布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湾,往南至智利的塔尔卡瓦诺为浅海上层种个体长10厘米,重8公斤左右,喜绿色海水,最适水温14—18℃,常栖于秘鲁近海,营季节性洄游,常在9月至翌年4月出现在秘鲁沿海。

主要以南美拟沙丁鱼为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可能与南美拟沙丁鱼的移动有关2.3  底层鱼类2.3.1 智利无须鳕(Merluccius gayi) 该鱼种分布于太平洋南美沿岸,在秘鲁沿海,比较大的成鱼分布于北部外海,主要开发区在南纬4—8°调查表明,该鱼种主要密集于沿岸至约250公里海域,水深100——300米,白天栖息于较深的海底,夜间上浮捕食喜集群,回声记录表明,密集度为1000尾/海里分布在较北海区的大个体成鱼,产卵繁殖之后又南返洄游2.3.2    石首鱼类 常见的石首鱼类有秘鲁犬牙石首鱼(Cynoscion analis)、娇姿石首鱼(Sciaena deliciosa)和吉氏石首鱼(S.gilberti)秘鲁犬牙石首鱼分布于秘鲁沿海中部和北部海域,常栖近海的岩礁或沙底处,一般体长30—35厘米,体重4公斤娇姿石首鱼分布于自巴拿马往南至秘鲁与智利边境处,具大西洋洄游习性,常生活于沙底沿岸,个体长35厘米,体重约3公斤吉氏石首鱼在秘鲁沿海海域,个体较大,50—80厘米,体重6—8公斤,营长距离洄游,喜靠近沿海、栖沙底2.3.3 鲻鱼(Mugil cephalus) 属河海洄游性鱼类,分布广,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直到智利。

一般个体40—60厘米,重1—2公斤常栖浅海或海湾,喜沙底生活在海里,性腺未成熟溯河上游,性成熟后返回大海以浮游生物、小型软体动物和海藻等为食2.3.4 鲨鱼类 秘鲁海域的鲨鱼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种鲨鱼达40种,多数为近海或近海洄游的种类,其中,星鲨(Mustelus sp.)、长尾鲨(Alopias sp.)、尖吻鲭鲨(Lsurus oxyrinchus)、大青鲨(Prionace glauca)、真鲨(Carcharhinus sp.)等资源较丰富星鲨个体一般在2米以内,体重20—30公斤,栖息于大陆架20——100米水层,喜沙质底广食性,喜食甲壳类长尾鲨个体较大,可约达5—6米,体重500公斤,生活于近岸,洄游路线远好集群捕食大洋性鱼类,且常群集成圈,用尾部击水驱赶鱼群,集中捕食3—4米个体性腺成熟一般产2—4尾幼仔,幼仔生产体长近1米2.4      头足类秘鲁海域的头足类,以茎柔鱼(Dissidicus gigas)最重要,其次为巴塔哥尼亚枪乌贼(Loligo gahi)2.4.1 茎柔鱼 柔鱼科中个体最大者,全长可达4米,胴长2米,体重达50多公斤通常渔获物中出现的个体较小,平均胴长20—80厘米。

系大洋性浅海种分布于自北纬26°、西经125°以东的美洲沿岸水域在分布区内,茎柔鱼有三个群体,群体是按性成熟时的体长、分布和洄游距离而分的;性成熟相同的小型个体所形成的群组,生活于赤道和加利福尼亚水域;性成熟较迟的个体形成中间群组,生活于秘鲁海流区域,其数量最多;大型性成熟个体形成的群组,生活于秘鲁和智利水域,在沿岸上升流和秘鲁海流的沿岸支流范围内高密度分布在南纬0—18°之间的公海区,远离大陆架200—250海里,12月集群中心移至南纬16-22°水域2—3月移向秘鲁和智利以南水域(南纬36°)多数体重3—10公斤,大批向岸移动整个夏季均栖息于沿岸水域每年到沿岸索饵的数量不同,可能与出现在沿岸的食饵沙丁鱼、无须鳕及其它鱼类的情况有关栖息于自表层至500米水层成体分布于水温26—28℃,甚至更冷水域在外海,一般30—50尾组成群夜晚小柔鱼上升至最表层,大个体主要栖息于10—35米水层或更深些,主要以闪光鳀、幼柔鱼及浮游生物为食在沿岸,主要摄食无须鳕、竹刀鱼、沙丁鱼、鳀 和甲壳类以早晨和傍晚在表层摄食为主产卵期停止摄食同类相残现象普遍,又为剑鱼、鲨鱼、金枪鱼、鯕鳅、海豚和其他哺乳动物所食。

雄性个体胴长20—25厘米时,性腺开始成熟,29—35厘米的个体性腺完全成熟,雌性个体胴长在30-35厘米时,性腺开始成熟,胴长40厘米以上性腺完全成熟怀卵量为10—60万粒主要在秘鲁外海大陆坡产卵大部卵子同时产出2.4.2 巴塔哥尼亚枪乌贼 巴塔哥尼亚枪乌贼在太平洋的分布为自秘鲁南部至智利南部主要栖息于表层至350米水深,但一般仅至285米最大胴长28厘米胴长6—8厘米开始性腺成熟,雄体性腺成熟比雌体早为冷水性种类栖息于水温4.5--6.0℃白天生活于海底,夜晚聚集于水层中2.5 虾类主要为万氏对虾(Penaeus vannameri) 分布于从墨西哥向南到秘鲁北部,为热带性种类栖息于泥质海底,水深0—72米,水温25—32℃,盐度28—30‰成虾生活于离岸较近的沿岸水域幼虾喜在饵料丰富的河口处觅食生长该种对环境突然变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