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史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6.52KB
约9页
文档ID:488544174
近代云南茶叶贸易史_第1页
1/9

第一节、茶叶出口量的年度变化情形出口量是某种商品的微观经济效益的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而且其出口量值的 增减则是微观经济效益变化在数量上的集中体现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茶叶,其经济效益首先表现在其自身的发展变化上,茶叶出 口的量值的变化是对外贸易微观经济各种指标数据的直接基础因此,本文对近 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微观经济效益的分析,首先从其自身出口量的年度变化出 发,并以之成为下文分析和论述的基础茶叶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早在18世纪之初,茶叶已 经是当时中国出口贸易的最大宗商品,在18世纪20年代,茶叶在中西贸易中, 始终居于核心地位19世纪20年代,华茶之输出占出口贸易总额四分之三,1828 年据称西方销纳茶量约7万英磅,亦悉数购自中国1后来,随着中外贸易的发 展,国际市场上茶叶需求量的激增,中国茶叶出口量大增,在同期出口贸易总值 的比重越来越高,在近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核心商品的地位日益巩固在鸦片战 争之前,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日益扩大,从主要的外贸口岸——广州的情况来看, 1817年至1833年,茶叶出口总值的比重除1818年为23. 1%外,其余各年在43. 2% —60. 5%之间,年平均比重为51. 1%,占同期农产品出口总值除1818年为31% 外,其余各年约占495. %—71. 7%之间,平均为60.8%。

1吴承禧:《华茶之国外贸易情形》,《商学月刊》,第4期,1930年,本文第1页 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9页 3陈宗懋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第39页朱自振:《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 社,1996年,第104页)苏全有:《论十九世纪后半期华茶出口贸易》,《北京商学院学报》,1998年, 第2期在中国近代前夕,茶叶 出口量所占同期出口贸易的比重很大,可以说茶叶是中西贸易中的核心出口商 品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历年的消长情形和发展趋势不同,而呈现出阶段性的 变化情形1886年为海关统计中的中国茶叶出口量最高值的年份,学者普遍将 之作为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由盛转衰的年份,以此来描述近代中国茶叶对 外贸易发展变化历程庄雪岚认为近现代茶叶对外贸易可分三个阶段:1840— 1886年为兴盛时期,1886—1949年为衰落时期,1950—1988年为恢复发展时 期朱自振指出,1886年是中国历史上茶叶生产和出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 此之,前的统计,我国茶叶出口的数额,继道光末年和咸丰的发展趋势,逐年 呈跳跃式的递进。

1886年以后,中国茶业由持续快速发展,蜕变为连年急剧大 落”苏全有认为,华茶出口贸易兴盛期形成于鸦片战争前后1886年后趋于衰 落,嗣后至1888年前为相对衰落时期,后期为绝对衰落时期3这是最为通行 的看法,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此种看法但是,有学者有不同的 认识,林齐模认为“这种通行看法在表面上并没有错,但却忽略了华茶出口衰落 原因的复杂性实际上,根本性的逆转已经来临,至少在此前十年,即19世纪 70年代中期,华茶就几乎同时在英国和美国市场上分别被印度和日本击败,开 始初步失去传统的红茶和绿茶市场”4但是,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极盛到极 弱的过程,则是一个普遍的认识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经历了一个由极盛到急剧衰退的过程,考虑到茶叶 对外贸易的出口量值的消长,减少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的年度变化的不同,及 其占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世纪下半期和20世纪 上半期,前期为发展时期,后期为急剧衰退时期在中国五口通商之时,随着通 商口岸的不断增加,市场需求量的激增,茶叶运输成本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福建、 江西等地区的茶叶不再运往广州,而直接运到上海,所用时间大大缩短),进而 带动了茶叶出口规模的扩大。

茶叶出口量,在1843年为17727750磅,1844年 增至70476500磅,1845年进一步增加到80194000磅,虽然在1850年降为 62463000 磅,但到了 1855 年,又增加到 112660700 磅,1860 年达 121388100 磅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由于中国被迫开放地域的扩大,中外贸易发展迅速, 更多的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汉口的开埠,使得两湖茶叶大量出口海外,上 海、福州、汉口逐渐成为中国三大茶叶出口的集散地茶叶出口量进一步增长 1866年为721005公担,1867年为804973公担6当1868年,华茶之输出量, 为150万担,然之1877年,已进增至190万担,在指数上增进23.89%,其中红、 绿、砖茶,都激增,嗣后则仅有红茶出口量值增长,已有150万担至160万担, 1880年至1888年之每年输出总额,仍然超过200万担,这一时期是中国茶叶对 外贸易的全盛时期从1889年开始,中国茶叶出口渐趋减退,减少程度不是很 大,在1896年前,总额犹进退于170、180万担之间,此时期中国茶叶对外贸易 的急剧衰退时期还没到来从1897年至1916年之20年间,则自150、160万担而减至140、150万担, 其下跌之势尚缓,1917年急剧降到110余万担,而1918年,则更惨落至前所未 有的40万担,仅是全盛时期的五分之一弱,即即便与以前三年输出总额相比较, 也减少四分之三,而且,从此以后,即不复再见100万担之数字,这种激衰的程 度,可知矣。

1917年,跌至40万担71919年欧战告终,华茶贸易略有进步, 惜翌年又复停滞,统计是年出口总额只30万担,历年以来最低之数矣近十年 来,茶叶贸易,虽略见起色,然于出口贸易之地位,尤不见重要,1927年时茶 叶输出不过占出口总额的3.4%而已,且海外市场多半为印度、锡兰、日本、爪4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5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490页6吴觉农、范和均著:《中国茶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56页7《华茶对外贸易之展望》,《中行月刊》,1935年,第11卷第4期,本文第2页哇等处所夺,8到30年代以后,由于开辟了北非茶叶市场,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有 所好转,但是,与19世纪前半期的茶叶对外贸易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了从茶叶输出价值观察,虽亦有下落趋势,但不若数量下落的厉害其主要原 因就是银价的涨落不定全若从货值论,则下趋之势,尚不如数量之甚,而1908 年至1916年,且一度迥旋于50、60千万元之水准,是则银价起伏所致,然1918 年而后,已疾趋而下,与数量呈同一之急切惨落状态矣。

如果将海关两折成金 镑计算,则其下落情形亦甚明显:年份海关两折成金镑年份海关两折成金镑1878320131841033759119133393676951254501886335048208393655191814068872371822619002617307240622791923229053414817617190326333574349742819283713385363475631908328831304384417资料来源:吴觉农、胡浩川:《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82页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始终以红茶出口为主,绿茶、砖茶次之9,此三种重要 茶类的历年消长情形不同,红茶出口贸易的年变化的幅度最大,绿茶年变化较小, 较平稳,砖茶输出量逐年增加,恰好与红茶形成相反的消长轨迹红茶输出在1868年到1895年间,较任何茶叶出口量为多,只有1870年为数 最少,但也有657491公担;1880年输出量最高,达1004769公担从1874年 到1888年是红茶输出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兴盛时期可以这 样认为,红茶输出量达到全盛的情况,实为造就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兴盛的最 主要的因素。

但自1889年起,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红茶出口量急剧下跌,1920 年跌至77313公担,为出口数量最少之年份,此后,即使在出口量最大的1923 年,仅仅只有272575公担,年平均仅有十余万公担,为全盛时期的1/78吴承禧:《华茶之国外贸易情形》《商学月刊》,1930年,第4期,第4页9中国茶种类很多,其按制茶方法分:红茶、绿茶、乌龙茶、红砖茶、绿砖茶及毛茶等,在统计上不可能 分别表现出来一般分为红茶、绿茶、砖茶及其他数类10吴觉农、范和均著:《中国茶业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59页30年 代以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形势进一步恶化,红茶出口量1934年为149730 公担,1939年,51645公担40年代以后,由于战争及国际市场的影响,红茶 出口量值进一步衰减图1—1图1:1868—194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及红茶出口量衰退趋势图1868 1876 1884 1892 1900 1908 1916 1924 1932 194016000001400000120000010000008000006000004000002000000资料来源:根据中央研究院《六十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统计(1868—1911)》及中国海关报告册(1912 —1940)》绘制11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 1931年,第34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912—1940),京 华出版社,2001年12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 1931年,第34页绿茶输出的年度消长幅度较小在1868年,有119690公担的绿茶出口,此 后时增时减,最高年份为1903年,为182417公担;最少为91148(1918年) 自1921年后,绿茶输出呈长期增长,到1929年,211710公担,最高此后增 减无定,较为稳定20世纪30年代,绿茶输出量较为平稳,年平均在15万公 担以上,最高年份是1938年,有231146公担13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 1931年,第34页砖茶输出在近代初期数量较少1868年为3214公担,到1874年,有45230 公担,年平均为47723公担从1875年到1917年,出口数量逐年增加,虽然有 极个别的年份减少,但大体而言,砖茶输出呈长期增长的趋势输出最多为1915 年,达387863公担,这一段时期年平均大约在24万公担左右。

1918年后,出 口数量急剧下降,1923年更降至5209公担此后砖茶出口虽有起色,但从30 年代中后期以后,由于战争的影响,出口大受打击,1939年为2089公担,为砖 茶出口史上最低的年份13图1—2资料来源:根据中央研究院《六十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及中国海关报告册(1912—1940)》绘制14杨端六、侯厚培等:《六十五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刊第四号), 1931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912—1940),京华出版社, 2001 年15关于近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由盛转衰的时间,通行看法为19世纪80年代,确切的时间定为1886年, 因为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数量达历史最高,为295565423磅毛茶及其它茶类,出口向来不多,其输出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