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8.31KB
约3页
文档ID:450251310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_第1页
1/3

《论语译注》读书笔记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公认的当代学者译注《论语》的佳作,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但凡事不可能面面俱到,《论语译注》一书读来仍有许多注释及译文不尽准确的地方在这里,我把它们摘录下来,参考古今《论语》的注释书籍,略陈陋见 《论语·学而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其中“贤贤易色”,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陈祖范《经咫》、宋翔凤《朴学斋札记》等书说,以下三句,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各指一定的人事关系,那么“贤贤易色”也应该是指某一种人事关系而言,不能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将其中的“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把“易色”解释为“不重容貌”而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却说:“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即“通过学习贤人的好善为乐精神,来更换好色之心”把“色”解为“好色之心”,我认为都是不正确的易”是改变,交换之义,应该是没有异议的,关键是“色”字怎么理解在《说文解字》中,“色”是颜气的意思,即脸色所以,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把“色”理解为态度,形色,“贤贤易色”即礼贤贤士要肃然起敬。

同样在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色”就是指侍奉父母时的脸色,或说是态度因此,我赞同南怀瑾先生的见解 《论语·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里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个说法似乎过于功利,照这种说法,孔子是没有什么朋友的,因为能超过孔子的人应该不多且照这个逻辑,那些超过孔子的人也不会和孔子交朋友,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没有朋友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是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即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钱逊先生则认为:“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台湾学者傅佩荣先生也说:“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采用“如”的引申义:相似,类似,全句解释为:不和志趣不相合的人交朋友,比较符合文意 《论语·学而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杨伯峻先生译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地不加以改变若说“道”是指合理的部分,那应该要终身信奉。

长期不改,那总有改的时候,这说不通且不改父亲的合理部分,怎么就可以称之为“孝”了呢?所以在我的理解中,“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说父亲去世后,三年不改变父亲在世时对父亲的态度,言行一致,一贯做法即“三年无改事父之道”,给父亲守孝三年 《论语·里仁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其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君子怀念道德,小人怀念乡土;后一句却解释为: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我认为,把“怀”解释为“关心,关怀”是比较合适的,而不是“怀念”之意难道只有小人才会怀念乡土吗?,君子一样会怀念乡土,那么这句翻译就解释不通了且后文“怀刑”和“怀惠”是相对的,那么前文中“怀德”和“怀土”的意义也应该是相对的土”也有“土地,田地”之意,可引申为财产,“德”是“道德,学问”之意,那么“关心道德,学问”和“关心土地,财产”就符合君子和小人的身份了所以全句应该解释为: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土地;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论语·里仁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杨伯峻先生解释为: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数”是“屡次,多次”的意思,这里把它意译为“烦琐”,这没有问题,问题是怎么样是过于烦琐,什么过于烦琐?注释中就说:颜渊篇第十二说:“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所以这里过于烦琐的应该是“忠告”《论语·先进篇》有:“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所谓大臣,应该以正道来侍奉君主孔子是不主张“愚忠”的,所以正道侍奉君主也包括劝诫君主因此这句话应解释为:“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