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素周期表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在1869年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绘制完成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已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常用形式 2.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称之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编排原则 (1)周期: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的横行 (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至下排成的纵行 4.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5.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位置 (1).分区 ①分界线:沿着元素周期表中铝、锗、锑、钋与硼、硅、砷、碲、砹的交界处画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氢元素除外) ②各区位置:分界线左面为金属元素区,分界线右面为非金属元素区 ③分界线附近元素的性质:既表现金属元素的性质,又表现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2).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列共六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3).镧系: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 (4).锕系:元素周期表第七周期中,89号元素锕到103号元素铹共15种元素。
(5).超铀元素:在锕系元素中92号元素铀(U)以后的各种元素 结构巧记口诀:横行叫周期,现有一至七,四长三个短,第七尚不满纵列称为族,共有十六族,一八依次现①,一零再一遍②一纵一个族,Ⅷ族搞特殊,三纵算一族,占去8、9、10镧系与锕系,蜗居不如意,十五挤着住,都属ⅢB族 说明:①指ⅠA、ⅡA、ⅢB、ⅣB、ⅤB、ⅥB、ⅦB、Ⅷ; ②指ⅠB、ⅡB、ⅢA、ⅣA、ⅤA、ⅥA、ⅦA、0知识点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 .碱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第IA族的元素(除H元素外) (1).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①.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1 ②.递变性:从Li到Cs,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①.相似性:都能与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都表现出强还原性 ②.递变性:从锂到铯金属性逐渐增强 具体表现在: a.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从锂到铯越来越易;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从锂到铯越来越强; c.与氧气反应的产物越来越复杂,锂与氧气反应只能生成氧化锂,其余能形成两种氧化物。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颜色:银白色(铯略带黄色)、质:柔软、密度:从锂到铯呈增大的趋势、熔沸点:逐渐降低 2 .卤族元素:周期表中第ⅦA族的元素 (1).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 ①.相同点: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7 ②.递变性:从F到I,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卤族单质的化学性质 ①.相似性:都能与H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都表现出强氧化性; ②.递变性:从F到I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具体表现在: a.与H2反应的难易程度,从F2到I2越来越难; b.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HF到HI越来越不稳定; c.与H2O(F2外)除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从HClO4到HIO4越来越弱 (3).卤族单质的物理性质(从上到下) ①.颜色:浅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紫黑色 颜色逐渐变深 ②.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③.熔沸点:逐渐升高 ④.密度:逐渐增大 ⑤.溶解性:逐渐减弱 3 .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金属性依次增强,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知识点三.核素与同位素 1.质量数 (1).定义: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决定,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用符号A表示,其中质子数用Z表示,中子数用N表示; (2).关系式: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原子的表示方法:X 2.元素、核素、同位数 (1).概念辨别 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②.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数和一定数目的中子数的一种原子 ③.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2).关系2、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序数1234567……电子层符号KLMNOPQ……电子离核距离由近到远电子能量由低到高 (2).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电子是在原子核外距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至高的不同电子层上分层排布;电子一般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 .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n代表电子层数) .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8(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2.“10电子”“和18电子”微粒的组成规律 (1).10电子微粒单核原子或离子N3-、O2-、F-、Ne、Na+、Mg2+、Al3+等双核分子或离子HF、OH-等三核分子或离子H2O等四核分子或离子NH3等五核分子或离子CH4、NH4+ (2).18电子微粒单核原子或离子P3-、S2-、Cl-、Ar、K+、Ca2+等双核分子或离子HCl、F2、HS-三核分子H2S多核分子H2O2等知识点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3.化合价变化规律(主族元素) ①同周期元素化合价递变规律:同一周期内,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最高正化合价由+1——+7(O、F除外)最低负化合价=主族序数-8 ②同一主族元素化合价递变规律:同一主族内,随电子层数递增化合价相同,最高正化合价=主族序数(O、F除外) 4.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 ①.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递变规律:同一周期内,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r(Na)> r(Mg) > r(Al) > r(Si) > r(P) > r(S) > r(Cl) ②.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递变规律:同一主族内,随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如:r(Li) < r(Na) < r(K) < r(Rb) < r(Cs) ③.同种元素的粒子半径:阴离子大于原子,原子大于阳离子;低价阳离子大于高价阳离子如:r(Cl-) >r(Cl);r(Fe) > r(Fe2+) > r(Fe3+) ④.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简单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r(O2-)> r(F-)> r(Ne)> r(Na+)> r(Mg2+)>r(Al3+) 5.元素金属性强弱比较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减弱 (1)结构比较法:最外层电子数越少,电子层数越多,元素金属性越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增强左下右上位:左下方元素金属性较强 (2)位置比较法: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②与水和酸反应越易反应或反应越剧烈③单质的还原性越强 (3)实验比较法:④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金属性强) 6.元素非金属强弱比较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非金属性增强 (1)结构比较法:最外层电子数越多,电子层数越少,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非金属性减弱 (2)位置比较法:左下右上位:右上方元素非金属性较强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②与氢气反应越易反应或反应越剧烈,形成的氢化物越稳定③单质的氧化性越强 (3)实验比较法:④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非金属性强) 7.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寻找未知元素 (2)预测元素的性质(由递变规律推测) ①比较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Mg>Al,Ca>Mg,则碱性Mg(OH)2>Al(OH)3,Ca(OH)2>Mg(OH)2 ②推测未知元素的某些性质如:已知Ca(OH)2微溶,Mg(OH)2难溶,可推知Be(OH)2难溶;再如:已知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可推知元素砹(At)应为有色固体,与氢难化合,HAt不稳定,水溶液呈酸性,AgAt不溶于水等。
(3)启发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物质 ①半导体元素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如:Si、Ge、Ga等 ②农药中常用元素在右上方,如:F、Cl、S、P、As等 ③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合金材料主要在过渡元素中找,如:Fe、Ni、Rh、Pt、Pd等3、 化学键知识点一.化学键 一 .化学键:化合物中,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 1.离子键 (1).概念:带有相反电荷的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2).成键粒子:阴、阳离子 (3).成键实质:静电作用 (4).形成条件:通常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结合 (5).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6).常见的离子化合物:强碱、绝大多数盐、活泼金属的氧化物等 2.共价键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2).成键粒子:原子 (3).成键实质:共用电子对 (4).形成条件:通常是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结合 二.电子式 (1).概念: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代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价电子)的式子。
(2).电子式书写注意事项: ①.原子的电子式:常把其最外层电子数用小黑点“.”或小叉“×”来表示 ②.阳离子的电子式:不要求画出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只要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③.阴离子的电子式: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中括号“[ ]”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n-”电荷字样 (3).离子键的表示方法: ①.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Na2S: CaCl2: ②.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MgCl2: Na2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