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然事件案例及分析

蜀歌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91.94KB
约6页
文档ID:147503050
安然事件案例及分析_第1页
1/6

安然事件案例及分析 安然事件案例及分析 就在我们为中国资本市场系列造假案忧心忡忡的时候,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不甘寂寞”地 爆出了当量巨大的假账丑闻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安然公司(Enron)曾被财富 杂志评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该公司 2001 年的股价最高达每股 90 美元,市值约 700 亿美元但在安然公司前任财务主管因涉嫌做假账,受到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调查的消 息公布后,公司的盈利大幅下调,股价急剧下跌至 26 美分安然公司被迫根据美国破产法 第十一章的规定, 向纽约破产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以资产总额 498 亿美元创下了美国历史上 最大宗的公司破产案记录 一、做假手段 (一)隐瞒巨额债务 安然公司未将两个特殊目的实体 (Special Purpose Entity,SPE) 的资产负债纳入合并会计报表 进行合并处理,但却将其利润包括在公司的业绩之内其中一个 SPE 应于 1997 年纳入合并 报表,另一个 SPE 应于 1999 年纳入合并报表,该事项对安然公司累计影响为高估利润 5.91 亿美元,低计负债 25.85 亿元SPE 是一种金融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它在不增加企业的资产 负债表中负债的情况下融入资金。

华尔街通过该方式为企业筹集了巨额资金对于 SPE,美 国会计法规规定, 只要非关联方持有权益价值不低于 SPE 资产公允价值的 3, 企业就可以 不将其资产和负债纳入合并报表但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只要企业对 SPE 有实质 的控制权和承担相应风险, 就应将其纳入合并范围 从事后安然公司自愿追溯调整有关 SPE 的会计处理看,安然公司显然钻了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空子 (二)安然公司利用担保合同上的某种安排,虚列应收票据和股东权益 12 亿美元 (三)将未来期间不确定的收益计入本期收益,未充分披露其不确定性 安然公司所从事的业务中, 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通过与能源和宽带有关的合约及其它衍生工具 获取收益,而这些收益取决于对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预期在 IT 业及通讯业持续不振的情况 下,安然在 1999 年至少通过关联企业从互换协议中“受益”5 亿美元,2001 年“受益”4.5 亿美元 安然只将合约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计入财务报表这其实是数字游戏 尽管按照美 国现有的会计规定, 对于预计未来期间能够实现的收益可以作为本期收益入账, 但安然公司 缺少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合理预期,也未对相关假设予以充分披露。

(四)安然公司在 1997 年未将注册会计师提请调整的事项入账,该事项影响当期利润 0.5 亿美元(1997 年的税后利润为 1.05 亿美元,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对此采取了默示同意的方 式) (五)利用金字塔构架下的合伙制网络组织,自我交易,虚增利润 13 亿元 (六)财务信息披露涉嫌故意遗漏和误导性陈述 二、对我们的启示 (一)从财务会计角度 传统财务报告披露模式捉襟见肘 以历史成本和每股盈余为重心的财务报告模式很难适应当 今的商务模式、复杂的财务结构和与此相关联的经营风险尽管安然在 2000 年年报中提供 了其 8 页纸的管理当局的讨论与分析以及 16 页纸的会计报表附注,但仍然将一些资深的分 析师和基金经理人搞糊涂了在他们看来,安然披露了大量的信息垃圾 现行财务报告系统产生于工业时代的上个世纪 30 年代那时的资产是有形的,投资者是成 熟的和数量不多的既没有资产负债表表外融资,也没有即时股票报价或信托基金,更没有 首次投资项目的价值重估 投资者不能长期忍耐资本市场上的财务报告又反映大量复杂的“过去时”信息,他们更需要 正在发生和未来将要发生的相关信息因此,财会界必须谨慎而迅速地完成向“现在时”报 告模式的转变, 以提供连续性而不仅是期间性、 多维核心业绩指标而不仅是单一每股收益以 及易于理解的商务模式、经营风险、财务结构和经营业绩的信息。

关联交易舞弊或欺诈游刃有余为推动二级市场股价,安然公司开始通过关联交易做手脚 最为著名的关联交易发生在 2001 年第 2 季度,安然把北美的 3 个燃气电站卖给了关联企业 Allegheny 能源公司,成交价格为 10.5 亿美元市场估计此项交易比公允价值高出 3 亿至 5 亿美元,该差额被加入能源公司业务利润中就在这个季度结束的前一天,安然将它的一家 生产石油添加剂的工厂卖给了名为 EOTT 公司的关联企业外界怀疑由于安然无法提供令 华尔街满意的盈利数字而强迫 EOTT 在季报的最后一天完成了交易实际上,早在 1999 年 底该石油添加剂工厂已被安然列为“损毁资产(Impaired Asset) ,冲销全额达 4.4 亿美元 而 18 个月后又以 1.2 亿美元的价格出售,其间充满蹊跷 反观我国的关联交易同样五花八门如企业向内部管理人员贷款,让后者买进公司股票,或 借现金给关联公司,让后者购买自己的产品;或通过购并、置换、托管等手段与关联公司制 造计价不平等条件下的“泡沫利润虽然财政部出台了抑制关联交易业绩幻觉的规定(即将 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但鉴于关联交易计价与披露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该领 域依然是热衷于操纵利润者的乐土。

合并报表范围别有玄机考察美国的一般公认会计准则和我国的准则、制度就会发现,拥有 实质控制权是纳入合并范围的标尺 这便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依赖财会人士的高度专业 判断,因为拥有子公司的股权虽不及 51但可能“实质控制” ,而安然公司恰恰在这样的灰 色地带下,未合并众多未拥有 50股权但“实质控制”的子公司;二是客观上鼓励管理当 局建立复杂的公司体系,拉长控制链条,将债务留在子公司账上,将利润显示在母公司的账 上安然公司利用该等技巧,创建子公司和合伙公司数量超过 3000 个,以自上而下“传递 风险,自下而上“传递”报酬 联想到我国的许多公司任意改变合并报表范围, 并盈不并亏的情形层出不穷, 看来压缩合并 报表的利润操控空间在当前复杂的商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 激进的财务管理犹如“火中取票” 安然公司奖励业绩的办法,颇让人费解经理人员完成 一笔交易的时候, 公司不是按照项目给公司带来的实际收入而是按预测的业绩来执行 就是 说,如果签署协议的时候预计项目可以为公司带来 30的回报,那么就按照这一数字给负 责人发奖金此外,安然公司管理层对财务报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切与积极一位西方著 名的会计学家说, 如果公司的文化是为了既定的目标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那便是麻烦的开始。

反观我国的一些企业, 也常常为了激进的盈利指标, 实施扭曲的激励举措, 而一旦事与愿违, 又寄希望于会计制造利润,如此,即陷入了“目标激进扭曲激励数字游戏”的恶性 循环怪圈 避险的财务创新或许成为制造风险的罪魁祸首衍生金融工具最原始的功能就是为了“避 险” ,安然公司一方面用期货、期权市场和衍生金融合同将能源商品“金融化”一方面将一 系列不动产打包抵押, 借助信托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发行股票和债券 安然公司的初衷 是把本来不流动或流动性很差的资产或能源商品“流通”起来,没想到却成为破产的主因 尽管我国的企业引入衍生金融工具还不普遍, 但仍需未雨绸缪, 因为在驾驭金融品种能力有 限的情况下,片面追求财务创新很可能适得其反 (二)从独立审计角度(二)从独立审计角度 业务多元化是福是祸?美国 20 世纪 90 年代是历史上少有的疯狂繁荣阶段之一, 因为公司利 润和股票价格前所未有地增长在得意之后的膨胀中,许多规则和界限都发生了松动安达 信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一直是安然的外部审计师, 但从 90 年代中期起, 它开始提供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和咨询服务,这意味着,它的一只手忙于安然的会计和控制系统,另一只手来验证 所产生数字的公正性。

美国经济学家评论说, “会计公司放弃了传统的外部怀疑者角色 而成为一个内部的商业合伙人, 他们也放弃了披露信息的职责, 而成了掩藏财务兔子的魔术 师 ”而另外引起质疑的是,大会计公司从 90 年代展开的庞大的“专家”咨询服务,从信息 技术系统到法律援助, 从纳税计划到人力资源招聘方案, 拓展咨询业务的趋势非常明显 1993 年,全行业 31%收入来源于咨询,而 1999 年咨询占业务收入的比例高达 51% 2000 年安达信从安然公司获得了约 5200 万美元的服务费用, 其中 2500 万美元是审计费用, 约 2700 万美元是咨询和其他服务费用,这使得安达信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乐得“放一马” ,因 为一旦得罪了安然公司,巨额咨询费用恐将不保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利维特曾力主拆分咨询业务,但包括安达信在内的五大 会计师事务所却一直以阻碍注册会计师业务发展等理由加以拖延, 安然事件的爆发使得这种 拆分变得迫切,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品种的重新“洗牌”已成定论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凭 借扩大业务规模、开展增值服务,以期形成业务多元化格局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审计与 咨询导致的独立性冲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醒, 当咨询业务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超过 50%时,就要及时考虑将咨询机构分立。

单一客户收费高企是喜是忧?像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拥有安然公司这样的大客户, 不由自主 地会产生财务依赖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同一客户, 或某单一客户的付费与 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比不匹配, 注册会计师很可能因利益诱惑而弱化应有的独立性 对此, 一些独立审计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规范, 如香港会计师公会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从 同一客户取得的收入不能超过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 15业务收入的集中度风险是导致 审计失败的诱因,我国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应尽快弥补这一空白 旋转门是停是开?很多安达信的职员辞职后径自加入了安然公司, 与原来的同事继续着 “亲 密”的关系这形成了一种“旋转门效应” ,使执行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先入为主地形成客户 内部控制良好的印象让旋转门停下来,防止与客户关系过于紧密,提升审计独立性,也是 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同业互查是强是弱?在美国的自律管理体系中,每三年一次,由事务所之间相互检查同业 互查被认为是注册会计师自律机制的最佳模式 耐人寻味的是, 安然事件前的同业互查未能 发现安达信的审计漏洞,而事后由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专项检查同样“OK” ,人们不免 觉得同业互查差不多成了“同业包庇”或“同业吹捧”的代名词。

在我国准备引入这一监管 形式时,应当审慎考虑:同业互查对质量控制的促进程度,各事务所之间的制衡力度以及开 展检查时的测试深度, 流于形式和浅尝辄止的同业互查只会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协会监管 职能是松是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一直扮演双重角色:既是注册会计师的“胡 萝卜” (权益的守护神) ,又是注册会计师的“大棒“ (执业的监管者) 安然事件引发的人们 对协会角色的置疑,直接导致了协会所属“公共监督委员会” (POB)的解体应当承认, 行业协会角色的模糊制约了其监管职能的发挥可行的做法是,让角色分立,要么是注册会 计师的“代言人” ,要么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者” 外部环境是冷是热?经济低迷、价值 观沦丧、心理预期、盈余标杆、指标考核等都可能成为管理当局舞弊的刺激因素自从美国 的新经济泡沫溢出后,经济发展放缓,包括安然在内的上市公司面临着沉重的财务压力,由 此产生了强烈的造假内驱力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进程加快,企业竞争空前激烈,面 对股东的期许、主管部门的要求和监管部门的督察,公司管理当局(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业 绩欲望异常迫切应该说,外部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审计的成败,换言之,经济 的繁荣容易遮盖财务数据的“水分” ,即使审计出现过失也不易暴露。

尽管我们不应根据外 部环境的优劣考虑审计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在外部环境较“冷”的条件下,恪守应有的 谨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