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外阅读】论巨鹿之战

大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0KB
约6页
文档ID:537390330
【课外阅读】论巨鹿之战_第1页
1/6

课外阅读】论巨 鹿之战在中国历代战争史上, 巨鹿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历来备受人们 的关注大凡研习秦汉之际的历史, 都不能绕过这场战役然而细读有关论著,仍存在一些模糊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 本文拟就巨鹿之战前的形势、 战役的发展阶段和项羽的军事谋略,试做一番系统的探讨秦汉之际的历史剧变,存在着两条政治路线:为生存而战的农民起义,为政权而战的贵 族复国借着广大农民的力量, 一些六国贵族割据称王, 纷纷建立各自的政权到巨鹿之战前夕,秦朝所能控制的地盘,主要局限在关中地区,关东地区陷入分裂局面楚王熊心建都 彭城,赵王赵歇割据赵地,齐王田市割据齐地,燕王韩广割据燕地,政治形势极为复杂但 从整体利益出发,关东诸国抱成一团,以楚、赵两国为重心,尚能一致对抗秦朝巨鹿之战 主要发生在秦、楚、赵三方之间所以,要想弄清这场战役的形势,必先对这三方的情况略 作分析秦朝作为一个新兴帝国, 依照秦始皇、李斯的设计,构筑起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仍处于统一进程中,社会控制力非常有限特别是秦二世继位后, 秦朝政治日益败坏,加上秦廷内部残酷倾轧,致使统一国家土崩瓦解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称王之后,任 命周文为将军,率军向西进攻关中。

周文“行收兵至关,车千乘,卒数十万,至戏,军焉” 秦二世派少府章邯赦免骊山刑徒、奴婢生子, 用以对抗周文,周文战败后退秦二世二年十一月,章邯乘胜东进,在渑池击破周文,在敖仓击破田臧秦二世急于平定关东,一面厉行 督责之术,督促郡县长吏加紧镇压, 一面派长史司马欣、 董翳辅佐章邯,继续攻击反秦队伍 十二月,陈胜被章邯击败,从陈郡退往沛郡,被车夫庄贾杀害三月,章邯沛郡,六月,章 邯在临济攻杀齐王田儋,魏王魏咎被迫自杀九月,项梁在定陶战死章邯“已破项梁军, 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章邯征调戍守长城的秦军,在王离、苏角、涉闲等人率领下,南来参与平定赵地由此拉开巨鹿之战的序幕在楚国灭亡后,楚地贵族遭受秦朝镇压,一部分被迫迁徙关中,一部分流落江淮各地, 仍未停止反秦活动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最能表达这种反秦情绪秦二世二年六月,在陈胜被害之后,项梁拥立楚王熊心,定都盱台,可称得上再造楚国九月,章邯在定 陶攻杀项梁,楚国再度陷入困境项羽、刘邦本来奉命进攻陈留,听说项梁战死,只好约吕臣一道东撤,把楚王熊心接到彭城 [4] 吕臣驻守彭城东面,项羽驻守彭城西面,刘邦到砀 郡扎营,形成犄角防御态势。

闰九月,楚王熊心集中兵权,合并吕臣、项羽两支部队,归他 本人统一指挥;任命吕臣为司徒,封项羽为长安侯;任命刘邦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统领 原有的部队据此可知,这时楚国兵力较为弱小,所以不受章邯重视赵国的重建,在战乱四起的环境中, 有一段曲折的历程 秦二世元年七月, 陈胜称王之 后,接受张耳、陈余的建议,任命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 领士兵三千人,向北攻略赵地武臣等人进入赵地,“至诸县,说其豪杰……豪杰皆然其言, 乃行收兵,得数万人,相继占领十座县城其后,蒯通劝降范阳县令,赵地各县纷纷归附, 武臣又得三十多座县城八月,武臣在邯郸称赵王,任命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 骚为左丞相 根据张耳、 陈余的策划, 武臣着意扩张赵国, 派韩广攻略燕地, 李良攻略常山, 张黡攻略上党但是,韩广、李良在攻取燕地、常山之后,先后背离赵国九月,韩广受到 燕地豪杰拥戴, 自称燕王 秦二世二年十一月, 李良引兵袭击邯郸, 杀死武臣、 邵骚 张耳、 陈余逃出邯郸,收集散兵数万人,旋即击败李良,李良投奔章邯正月,张耳、陈余立赵歇 为赵王,定都信都,赵国再度建立起来从整个形势来看,赵国处于反秦斗争的漩涡,既会遭受秦朝的重点进攻,也会得到楚、 齐、燕诸国的支持,正是所谓“四战之地” 。

所以,章邯击破项梁之后,马上把兵锋转向赵 国,征调王离率部参战,企图一举扫平赵地这样一来,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主要是秦和 楚、赵两国,也牵涉到齐、燕两国这场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必将改变反秦斗争的形势巨鹿之战, 从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到三年七月, 经历了十一个月时间, 大致分为秦军围攻 巨鹿、项羽解救巨鹿和迫降章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秦二世二年闰九月到三年十一月, 是秦军围攻巨鹿阶段 作战的一方是章 邯的秦军,另一方主要是赵歇的赵军,结果是赵歇退据巨鹿,遭到秦军的包围秦二世二年九月, 章邯率军进入赵地, 在信都大破赵军, “引兵至邯郸, 皆徙其民河内, 夷其城郭赵歇、张耳逃入巨鹿城,被王离、苏角和涉闲包围陈余赶赴常山,收集士兵 数万人, 驻扎在巨鹿城北 章邯进驻巨鹿城南, 修筑甬道, 接通黄河漕运, 给王离提供粮食 因为敌我力量悬殊, 赵国君臣多次向楚国求救 楚王熊心接受齐国使者田显的建议, 任命宋 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统领楚军援救赵国;另派刘邦率领本部西进,收编 陈胜、项梁的残部,进攻秦朝关中地区,也是救赵的牵制行动十月,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 持续逗留四十六天; 其间与齐国秘密磋商, 派其子赴齐国为相,亲自送行到无盐,大摆酒宴招待宾客。

项羽主张速战速决,向宋义提出建议,不但未被宋义采纳,反而招来一通禁令:“有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项羽身为次将,对此很难承受十一月,项羽斩杀宋义,被诸将推为假上将军,旋派桓楚报告楚王楚王熊心得到报告, 任命项羽为上将军这个时候,前来救赵的诸侯兵,除项羽统领的楚军 外,还有齐、燕两国的军队,分别由齐将田都、田安、燕将臧荼率领另外,张敖在代地召 募一万多人,也已赶到巨鹿城外但是因为秦军强大,这些军队赶来之后, 都只靠近陈余扎营,不敢进攻秦军正是得不到外援,赵歇、张耳据守巨鹿,面临严峻的形势王离所部粮饷充足,对巨鹿展开猛烈攻击巨鹿城中食尽兵少,张耳数使人召前陈余,陈余自度兵少,不敌秦,不敢 前这样相持数月,张耳派遣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余张黡、陈泽要挟陈余出兵陈余 不得已派张黡、陈泽率领五千人,尝试着攻击秦军,结果全军覆没这说明王离所部有较强 的战斗力,是一支很难对付的军队总括这段的情形,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秦军占据明显的优势,赵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这种不利的战局,既给项羽驰援赵国造成极大的困难, 也为项羽施展才华提供绝好的机遇 因为这一机遇的出现,项羽得以登上历史舞台第二阶段,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到正月,是项羽解救巨鹿阶段。

作战的一方是王离的秦 军,另一方主要是项羽的楚军,结果是项羽击破王离,解除巨鹿之围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接任上将军之后,派遣英布、蒲将军领兵两万人,渡过黄河,驰援巨鹿英布、蒲将军切断章邯的甬道, 致使王离缺少粮食 十二月,陈余再度使人求救,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楚军赶到巨鹿,立即包围王离,与秦军展开激战对于这一激战场面,司马迁有如下记述: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楚, 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 壁上观据此可知,项羽统领楚军直逼巨鹿,与秦军九战九胜,俘虏王离,斩杀苏角,迫使涉闲 自杀反观其他诸侯兵,扎下十多座军营,却不敢出击秦军陈余、张敖等将领坐观楚军苦 战,并未投入巨鹿之战令人疑惑的是,司马迁有另一段记述: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 乃敢击围巨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闲自杀这段文字所述,与《项羽本纪》不一致,一则项羽渡过黄河,首先击破章邯,而不是击破王离;二则章邯撤退之后,诸侯兵出击秦军,方才俘虏王离,迫使涉闲自杀。

也许是糅合 以上记述,这场激战的情形,被司马光改写成: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遂杀 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乃及楚击秦,诸侯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这样改写有问题: 1、既说“诸侯兵乃敢进击秦军” ,又接着说“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从 壁上观”,实属自相矛盾 2、诸侯兵“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就不可能斩杀苏角, 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 3、诸侯兵若斩杀苏角,俘虏王离,迫使涉间自杀,怎会“无不 人人惴恐” 呢?所以应该说, 解除巨鹿之围, 主要归功于项羽和楚军, 在楚军攻破秦军之后, 陈余、张敖、田都、臧荼等人的军队也会投入作战,但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因此,司马迁记 述“诸侯军乃敢击围巨鹿秦军”之后,特别强调“卒存巨鹿者,楚力也” 值得注意的是, 因为楚军勇猛作战, 全部消灭围城的秦军,项羽赢得极高威望,为各国 将领所折服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项羽不仅是楚军统帅,而且“始为诸侯上将军” 所有诸侯兵都归项羽指挥,可谓此后迫降 章邯的有力保证。

第三阶段, 从秦二世三年正月到七月, 是项羽迫降章邯阶段 作战的一方是章邯的秦军, 另一方是项羽统领的诸侯兵,结果是章邯不断后退,在内外交困的困境中,最终投降项羽秦二世三年正月,巨鹿之围解除之后,赵歇、张耳走出巨鹿城,向诸侯兵致谢,继而返 回信都章邯丧失王离的部队,被迫向南撤退,在棘原扎营项羽率军随后跟进,在漳水南 扎营,与秦军相对峙因为秦军屡屡后退,秦二世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感到恐慌,派长史司 马欣回朝请示 司马欣赶回咸阳, 在司马门等候三天, 没能见到丞相赵高, 惶恐地离开咸阳, 抄小道逃回军营赵高忌恨司马欣,急忙派人追杀,但没追上司马欣司马欣报告章邯,分 析其出路说: “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 死这话出自亲信之口,章邯能不相信吗?因此,章邯与项羽对峙,既不敢贸然出战,又 不能继续撤退,实在是进退维谷但是,秦楚相持的战局,不可能延续多久,章邯作为秦军统帅,必须采取应对措施也 许为了保全将士,章邯暗中派遣候官始成,前往楚营进行谈判,企图与项羽讲和 但双方尚 未达成一致,项羽派遣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渡过三户津,切断章邯的退路随后,项羽统 领全军进抵汙水,再度大破秦军。

章邯为楚军所迫,急忙派人晋见项羽,请求签订和约项 羽鉴于军中缺粮,决定接受章邯投降七月,在洹水南的殷墟上,章邯与项羽会晤,双方签 订和约项羽立章邯为雍王,把他留在楚军中,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前锋,继 续向西挺进总括这段的情形,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楚军占据绝对的优势,秦军处于不利的境地凭借有利的作战态势,项羽追击和堵截秦军, 但因为诸侯兵力有限,无法一举消灭秦军,加上后勤供应吃紧,最终接受章邯议和,造成一种最佳的结局巨鹿之战的过程,不仅表现出项羽的英雄气概,而且展露出项羽的军事谋略结合上 节的论述,再拿宋义、章邯与项羽比较,能更清晰地认识项羽的气度, 揭示项羽成功的因素正当赵国危亡之际, 宋义担任上将军,统领楚军援救赵国,却在安阳按兵不动,那是认 为“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所以要坐观虎斗,然后相机进兵但项羽反对宋义,认为“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 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因而主张速战速决这一军事谋略的分歧,加上宋义压制项羽, 最终酿成一场血案项羽杀死宋义之前,郑重申明他的理由: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 乃曰“承其敝”。

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 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