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文化结构及其特点缅甸文化结构及其特点●姜永仁缅甸文化是缅甸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结合的复合型文化.她以小乘佛教为主体,在缅甸固有的本土文化原始神祗崇拜文化的基础上,以骠国文化和孟国文化为缅甸文化的基石,兼容并蓄地吸收了适合于缅甸的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部分.使得缅甸文化日益丰富起来,成为吸收型文化的典型.因此.研究缅甸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不仅对于深人了解缅甸文化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东南亚文化也具有启迪.缅甸陆块的形成与缅甸民旅起源关于缅甸陆块的形成,由于缅甸的考古挖掘和地质研究开展得很不充分,有关资料和材料很少,给研究工作造成了很多困难.但据大多数学者意见,缅甸大约在 10 亿年前,掸邦高原北起密支那,南到克耶邦,东自萨尔温江,西至掸邦高原的边缘地带,就已经形成了广大的陆块.到了新生纪第四纪,地质考古学家在缅甸最北部的密支那,八莫直至缅甸南部的仰光在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一带发现了很多树化石,说明当时大片森林覆盖着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证明大约在 100 万年以前,今日缅甸境内的地质构成已经基本形成关于缅甸民族的起源,截止到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学者认为缅甸人是属于黄皮肤的蒙古人种,其境内绝大多数民族是从中国南部迁徙到缅甸定居的.除散居在缅甸境内南端的为数不多的尼格利多人是缅甸的土着人,属于澳大利亚人种外,在缅甸境内居住的民族基本上都是属于蒙古人种,他们分属于孟高棉语族,藏缅语族,汉泰语族三大语族.孟高棉语族是最早从我国滇西南一带迁徙到缅甸定居的族群包括有盂族,佤族,布朗族等他们的先民是我国史书上称之为百濮的族群.据英国考古学家卢斯(c?H-Luee1 教授的考证,属于孟高棉语族的孟人大约于公元前 2000 年从华南进人缅甸境内,逐渐向缅甸南部移动,最后定居在缅甸南部.藏缅语族人是我国古代氐羌部落之一 包括有缅族,若开族,克钦族,钦族等.英国学者卢斯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提出缅族的先民是羌族的主张,后来被大多数缅甸历史学家所承认.缅族大约从公元前 4 世纪由甘肃,青海,四川进人云南,沿怒江,金萨江,澜沧江河谷南下,于公元前 1,2 世纪进人缅甸境内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带.汉泰语族中,包括有掸族,克伦族,克耶族等民族.掸族源自于我国古代东南沿海的百越族系大约在秦汉以后越人沿珠江西进至滇中,后又南下进人老挝,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他们进人缅甸境内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初或公元 1 世纪前后,并在缅甸掸邦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缅甸人的原始信仰早期缅甸的原始人对于日出日落,风雨雷电,冬去春来,寒暑变化,岁月更迭等自然现象不理解,遂产生了崇拜心理,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 20 世纪 6o 年代在缅甸掸邦高原发现的勃达林洞穴文化遗址内的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在勃达林洞穴的岩壁上,考古人员发现了 12 幅岩画,画中有太阳,手掌,鱼,野牛,山猪,大象,鹿,大牛,小牛的图象,反映了原始人对自然物,动物的崇拜.神祗崇拜是从原始自然崇拜逐步发展而来的.缅甸人开始只崇拜自然物,后来认为它们有灵,于是发展到神灵崇拜缅甸人信奉的神明很多,有天神,地神,太阳神,月神,风神,雨神,雷☆东南砬纵横 AR0UD.~L’7”IIEASTASIA20023,4☆神,电神,山神,河神,火神,水神等.此外,还有家神,宗教神,民族神.缅甸人最早信奉的是挂在瑞喜宫佛塔围墙内侧的 37 位神,由佛教神,婆罗门教神和民族神组成,称为内 37 神.后来民族神多了,缅甸人逐渐用民族神代替了佛教神和婆罗门教神,只留一位婆罗门教大神天帝释作为37 位神的第一位神,其他 36 位神为民族神,其像均挂在瑞喜宫佛塔围墙的外删,故又称外 37神.缅甸人信仰的民族神大多是帝王将相和宫妃死后成神,也有普通百姓恶死成神的.36 位民族神的产生前后共经历了 1389 年.第一组民族神是在公元 4 世纪蒲甘前期丁里姜王时期产生的,共有 7 位.摩诃吉利神是这组神明中的主神,也称大山神或护山神,供奉在巴山上.第二组民族神是在蒲甘后期(1044—1287) 产生的,共有 15 位.第三组民族神是在彬牙王朝时期(1298~1364)产生的,共有 2 位.第四组民族神是在阿瓦王朝时期(1364~1555)产生的,共有 7 位神.第五组民族神是在东吁王朝时期(1531~1752) 产生的,共有 5 位神.至公元 1559 年时,缅甸民族神已经全部产生.37 位民族神已经完全形成蒲甘王朝时期是缅甸人民以信奉婆罗门教神为主向以信奉民族神为主的转折点.阿瓦王朝时期,缅甸人崇拜神明达到了高潮.人们到处建神殿,供佛龛,出现了很多神婆,巫医.东吁王朝时期,缅甸人崇拜神明的活动更为普遍.每到缅历 9月,人们大宰牲畜,祭祀巴山上的摩诃吉利神.同时还把牛头,猪头,鸡头挂在自家门前的神柱上.莽应龙王认为这样做不仅违背了佛教规定,同时由于大宰牲畜不利于农业发展,遂下令禁止屠宰牲畜祭祀摩诃吉利神,禁止在门前树立神柱和供奉神龛,史称”莽应龙反神运动”.从此,以摩诃吉利神为首的一组神被移进缅甸人家里供奉,变成了缅甸人的家神,变成了缅甸人的“一家之主”.祭祀方法也由原来屠宰牲畜改为挂椰子祭祀.因为摩诃吉利神传说是被火烧死成神的,缅医认为椰汁可以治疗烧伤,故缅甸人用椰子供奉家神到了贡榜王朝,缅甸人对神明的崇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在国王的支持下,修缮了已经毁坏的神殿和神庙,把巴山上的神圈 78像贴上了金箔,戴上了金雹,每年缅历 9 月都要在大臣们的主持下举办盛大的祭神会.现代缅甸人仍然同过去一样主要信奉佛教,但同时也信奉神明,缅甸人家里除了供佛龛以外,几乎家家都供神龛,家家挂椰子祭祀家神缅甸文化的两大基石缅甸文化有两大基石,一个是孟族文化,另一个是骠族文化.缅甸文化正是在孟族文化和骠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缅甸文化的两大基石.孟族是最早进入缅甸境内的民族,也是最早形成文化的民族.在缅甸,孟族文化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孟人是从事农耕的民族,进八缅甸以后,较早在缅甸南部成立了孟人王国,将种植水稻和灌溉的技术带到了缅甸,使孟族文化具有浓 厚的农耕文化特性:孟人服饰也很有特征 .男子上穿对襟无领上衣,头上绾着发髻包着包头巾,下穿长幅筒裙.女子则用梳子将头发盘于头上.孟人很注意化妆修饰自己,一般男人喜欢文身,女子经常用香料熏衣并搽花粉,喜用黄香楝粉浆.孟人信仰传统神,供奉祖神,相信占,较早信仰婆罗门教胜过佛教,后期绝大多数人主要信奉佛教孟族人能歌善舞.乐器有:月牙琴,鳄鱼琴,唢呐等.孟族人讲究礼仪,尊敬父母师长,男女青年谈恋爱比较自由,以互相考验对方的劳动能力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些都与今天的缅甸文化基本相同.骠族是藏缅语族中最先进入缅甸境内的民族,并在缅甸中部先后建立了毗湿奴城,汉林城和室利差旦罗城.骠人农业发达,种植水稻,饲养家禽,手工业,纺织业-制陶业 ,砖瓦业,琉璃制造业,金银首饰业等都很发达.据《新唐书?骠国传》记载,骠人”喜佛法”,”有百寺”,骠城” 四隅作浮屠”,”民七岁祝发止,至二十有不达其法,复为民”.说明骠人信仰佛教.骠人服饰,男子戴金冠,翠玉帽.女子髻发高耸并饰以金银珠宝.骠人饮食,主食主要以大米为主,副食有鸡,猪,羊,鱼等,骠人做菜时还使用调味香料.骠人居住在据越南《投资报》2002 年 2 月 20 日报道,马来西亚将投资数亿美元.以提高 n 新加坡经马来西亚到泰国南部的拱路的电气化建虚:竹木结构的房舍内,用红土和泥砌砖,墙上抹三层土灰泥.刷石灰,涂颜色骠人能歌善舞,艺术水平高超.公元 802 年曾派歌舞团访问长安,使当时唐代都城轰动一时.唐德宗亲自观看,白居易写诗《骠国乐》盛赞.乐器有弯琴,鳄鱼琴等.体育上,骠人已经开始踢藤球.骠人死后火化用瓮装骨灰埋于地下上述骠人的文化除了用瓮装骨灰掩埋外其它基本与现代缅甸人相似或相同印度文化的影响缅甸文化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宗教信仰影响婆罗门教,印度教,小乘佛教都源自印度,都是从印度先后传人缅甸的宗教.公元前三世纪小乘佛教从印度传人缅甸南部直通地区,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也在公元前后就由印度传人缅甸中部地区.小乘佛教开始在缅甸南部直通地区流行,婆罗门教在缅甸中部传播公元 11 世纪阿奴律陀王建立蒲甘王朝后小乘佛教才由缅甸南部的直通传人中部蒲甘,并被定为国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人中部蒲甘王朝的时间要 Lgs],乘佛教早很多,在蒲甘地区与神祗崇拜大乘佛教,阿利教一起被蒲甘人崇拜.就是在公元 11 世纪初,阿奴律陀王定小乘佛教为国教以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仍然有很多信徒.公元 1 世纪建立的骠国前期关于毗湿奴城的传说是由婆罗门教神毗湿奴变幻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毗湿奴城.说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已经传人缅甸.并且深受缅甸人民的崇拜从毗湿奴城的挖掘来看,出土文物占钱和钱币上印有海螺,水波纹等图象,缅甸学者认为海螺是毗湿奴大神的手持物,水波纹是毗湿奴体息时龙王戏水的表示,说明了婆罗门教对骠国文化的影响在蒲甘王朝.虽然佛教已被定为国教,但上至国王下至平民百姓.仍有不少人信奉婆罗门教.甚至在宫廷中还仿效印度宫廷婆罗门教仪式,招聘婆罗门按照印度婆罗门教的仪式把自己推崇为神王,蒲甘第三代国王江喜陀王曾多次说他是婆罗门的化身,并令人将他的话刻写在蒲甘碑铭中.蒲甘王圈室的加冕典礼,婚礼,及各种仪式均由婆罗门主持.在蒲甘城内外还建有婆罗门寺庙,塑有婆罗门教大神毗湿奴,梵天,湿婆的神像在壁画上也见画有蛇,骆驼等与毗湿奴教有关的动物画像.缅甸人至今仍然信奉的 37 位缅甸传统神中的第一位就是婆罗门教神王天帝释印度教传人缅甸后,印度的《摩奴法典》和其它典章制度,药典,占星术和炼丹术也随之相继传人缅甸对缅甸的刑法,文学,风俗习惯等都有影响.小乘佛教从公元 1056 年从缅甸南部直通传人中部蒲甘王朝,被立为国教,从此,经历代缅甸封建国王的支持,小乘佛教在缅甸长盛不衰,成为缅甸人信奉的主要宗教,深深地扎根于缅甸人的心目当中,反映在缅甸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缅甸人判断是非的尺度和伦理道德的标准对缅甸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建筑,服饰,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影响缅甸人与中国人同族同源,缅甸境内的民族基本上都是从我国境内迁徙进入缅甸定居的.缅甸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最早的,在宗教 信仰上,中国的佛教,儒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宗教寺庙传到缅甸,缅甸境内至今有妈祖庙,庆福宫,观音山,观音庙等建筑.说明我国的大乘佛教,儒教和道教对缅甸都有影响儒教的”中庸之道”至今影响和左右着缅甸人的思想.儒教尊师爱友,尊老扶幼,也深深地影响着缅甸人,缅甸人长幼有序,尊敬师长.素称”礼仪之邦”不能说与中国文化的影响没有关系.缅甸文字是从印度南部的婆罗米文字演变而来的,但是缅甸语却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同源.缅甸语中一音,一字,一义,缅甸语中的量词特点,都与汉语相同.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缅甸语中有很多汉语借词.缅甸人的服饰中男子的”岱崩” 外套与中国男子的马褂,古代缅甸女子筒裙长长的拖于地面的下摆与中国古代女子的长裙极为相似当然,我们现在还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但我们从这里明显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子.丝绸早在中缅两国贸易之初的据越南《投资报》2o02 年 2 月 20 日报道,越南向台湾劳务输出增长较快,夸年岳 2 十月平均每月有500 个劳动力到台湾做工,主要从事坊织和护理工作.汉代就传人到缅甸.绸缎在 l5 世纪时已经成为缅甸王朝的馈赠品.茶叶也是从我国传到缅甸的缅甸人的种茶技术也是向中国人学习的.喝茶已经是现代缅甸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缅甸人使用的瓷器大约是在中国的明代传人缅甸的缅甸人至今仍然喜用中国的瓷器,几乎家家都有.造纸技术是从中国传人的.古代缅甸人使用的”波勒拜” 纸就是向中国学习造纸技术后制造的中国的文学无论从思想内容到写作方法对缅甸文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缅甸先后出版中国大批小说,并出现了一些模仿中国文学书籍撰写的小说作品.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较之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对缅甸文化的影响要小得多首先是伊斯兰文化传人缅甸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