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浅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科学设计课 堂教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意义重大下面笔者就一年来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 的教学体会,就如何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一、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问题问题设计针对性是一堂课的生命所在,目前许多老师存在一种误解, 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提问,造成提问过多过于宽泛,指向不明,纯粹为 了提问而提问,导致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如“看了这一段材料后” 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此类问题表面看非常开放,但过泛没针对性往往让学 主找不到问题答案的突破口要提高课堂教学问题的针对性,问题的设置 要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展开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总结教材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找准冃标和方向,进而设计 问题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这一谍的教学重点 是让学生了解规则的重耍性,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法律;引导学生了解法 律的规范作用和对人们的保护作用;使学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 有守法观念;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学会口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难点是法律的特殊性;行政违法行为、民事 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防患于未然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笔者在透彻研究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就“法律特征”的教学提出两个问题: 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法律有哪些特征?怎样理解这些特征的?让 学生在区别道徳、纪律、法律三者关系即三者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 但法律是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其特殊性表现在三个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 和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 力,从而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解就加深了就“违法行为”和“犯罪”的 关系提出:“违法行为是犯罪,犯罪一定是违法行为对吗? ”的辨析题, 讣学生理解违法与犯罪关系即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而犯罪一定是违法 行为的结论并引申出对犯罪特征的理解就“犯罪危害和未成年人常见 的不良行为”提出:作为未成年人应怎样防患于未然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使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型和危害,培养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的 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一方血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归纳概括能 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二、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复杂的问 题逐层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是有差别的,加之初中生还是未成人, 其认识理解水平有限,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 入深,把复杂的问题逐层分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进行“加强自 我防范”教学的时候,笔者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未成年人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哪些?从不良行 为到犯罪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我们可得到什么启发?这一系列简单的、逐 层深入的问题,可以有效理顺学生的思路,保证学生能逐步加深、巩固对 知识的理解因为问题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构成一个由 简单到复杂的体系此外,教师还要区分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进行 有的放矢的提问,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活 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喜欢上政治课,这样学生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 就不言而喻了三、课堂问题的设计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性认识密切联系起来政治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的H常生活实际,才有趣味性,才有吸引力,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讣学生爱学政治课,避免政治课成为简单兀长 乏味的说教在“生活离不开法律”这一框题,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生活材 料,如上学路上应怎么做呢?有过到商店购物遇到假冒伪劣商品的经历 吗?你是怎样处理的?怎样识别商家促销手段的?如果有,请与同学交流 等。
通过对这些H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告诉我们生活离不 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 家生活的保障做到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 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 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和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 析材料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达到政治课教学目的总之,教师要扎扎实实地立足平时教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务实教 学,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课改就能有序进行, 育人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