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墙的修复与利用大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为两汉名郡、北魏京师、辽金陪 都、明清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城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整,它与大同古城内 的传统民居、历史街区、寺庙古迹遥相呼应,完美结合,不仅是历史文 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同古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真实写 照和有力见证一、大同城墙的历史背景据清道光十年(I830年)知县黎中辅编纂《大同县志》记载: “明洪武五年(I372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现存的大 同古城墙是在北魏、唐、辽、金、元旧土城的基础上修筑而成 的东西 长I.8公里,南北长I.82公里,周长7.24公里,面积3.27平 方公里,整个城池的形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城池城墙 高I4米,墙体 以“三合土”夯填,墙表包以城砖,四面城墙共 建有580对垛子,代 表着当时大同所辖村庄的数目城设四门,东日和阳、西日清远、南日 永泰、北日武定上各建城楼一座,均为重檐九脊歇山顶,三层重楼; 外有廊环绕,平面均为凸字形,城墙四面雄峙着四座俊秀精巧的角楼, 其中西北角楼亦称“乾 楼”,平面呈八角形,高大瑰丽,宏伟壮观,曾 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镇楼秋爽”之盛誉。
54座望楼巍然矗立在 古城墙四周,而这些望楼是中国其他一些著名古城墙中极少有的建筑, 因此显得尤其珍贵二、 大同城墙的建造特色大同城墙的建造极具特色其一,它的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 直做法,而是象齿轮一样,呈凹凸相间,凸出部分为城墙墩子,每边共 计12个,外加角墩4个,共计52个墙墩为梯形结构,底边长约 23米,顶边长约20米,顶面积为400平方米,在四个角墩的外 围,还各建有控军台一座,这在各地城墙中是不多见的四门之外是 瓮城,瓮城各门之上建有“箭楼”或称“匾楼”,每个瓮城的建筑面积 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之外又筑有一道月弧形城墙,将瓮城圈在 其中,谓之月城,月城又辟有城门在距城墙约40米处,修有一道 宽10米、深5米的护城河,波光 涟漪,环绕古城特色之二,在南 城墙之上建有“雁塔”一座,俗称?望塔这在中国城墙建设史上也是 仅见的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 观察点其三,大同城墙的又一大特色是在府城东南北门外各附建一座 小城在明代宗景泰年间,巡抚年富首于城北筑起一座小城,名日操 场城,即北关明英宗天顺年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并围 以护城河深约5米。
三、 大同城墙的价值】、大同城墙的历史价值自古就是军事要地的大同,地当边塞之 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就以军事重镇而名 扬四海,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军事斗争中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所谓“屏全晋而拱神京”特别是城垣建筑高大 雄伟,重关叠嶂,设施坚固,布防严密,被誉为“北方锁钥,九边重 镇”2、大同城墙的保护价值:大同古城墙虽历经岁月沧桑,几经变迁,但仍旧保存了比较完整的基础结构据大同市 XX局古建所2004—2005年实地调查、测量,截止2005年底,大同古城墙 墙体,现仍存有东城墙1771米,南城墙1872.7米,西城墙1880 米,北城墙1834.6米,周长7358.3米;北小城城墙7286米, 南小城城墙900米另外,北城墙有较完整的6个马面,东城墙有 7个,南城墙有2个,西城墙有1个上述情况充分说明大同古城 墙主体完整,基础牢固,完全具有整体保护修复的必备条件四、大同城墙的残损状况 历史上明景泰、天顺、隆庆、万历及清顺 治、乾隆年间对大同城墙曾有过不同规模的修缮补筑活动,但是数百年 来,由于战乱、风雨剥蚀、人为破坏,特别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 开始到文革结束,大同古城墙更是遭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厚重 的城砖被扒去盖了房、修了路,裸露的墙体成了建筑取材的场地,城 门、瓮城及月城全无,角楼、城楼、望楼、箭楼、控军台、吊桥及闸楼 全部破损、拆毁,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大同古城墙已是千疮百孔,断 壁残垣,几近面目全非。
改革开放以来,大同的 经济虽然得到了飞速的 发展,但处于在古城整体保护思路上的局限,缺乏对古城保护方面系 统、规范的长远规划,伴随而来的无 序开发以及城墙周围商户、居民的 私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古城墙的整体结构,致使大量的珍贵历史信息 流逝消失,直接影响了古 城大同的文化魅力和历史风貌为此,对大 同古城墙的保护修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五、大同城墙的整体修复思路大同城墙是体量极为宏大的古代建筑,因此对其保护修复也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文物工程2008年, 根据古城保护工作的安排,市政府率先以南城墙局部段落修缮作为城墙 修复试点,在 此基础上启动了东城墙的修复工程按照古城保护规划 要求及文 物修复原则,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对大同城墙进行整体 恢复修缮具体修复过程大体采用如下思路:1、 史料考证不仅包括查找史料档案,还要注意搜寻未曾发现的 历史照片、碑刻以及相关蛛丝马迹等,努力发掘与之相关的历史信 息,全面了解城墙的时代特征、结构法式及历次修缮印记,为城墙修 复提供有利的佐证2、 现场勘探由建筑、考古人员首先进行考古发掘,在城 墙的外 侧有土体的地方与城墙垂直方向每隔30米左右挖探沟一道,通过实测 和必要的科学探测,掌握第一手实物资料,为判断城墙建筑、始建或重 建年代,准确掌握现存城墙建筑构件、时代特征提供可靠依据。
如:此 次城墙修复中在其基础部位发现原有的土衬石,按土衬石的方向向两边 延伸,其中,东城墙发现土衬石610余米,南城墙土衬石320米,北城墙土衬石300多米3、 分析造成损坏的原因修缮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施工中需充分 解剖分析认识古墙体中成功的夯筑做法,不断改进与灵活应用4、 总体上采取现状加固保护为了保护城墙的历史信息和原有风 貌,对城墙险情严重的地段和局部墙体采取技术上的修补和加固,按传 统工艺、传统材料、重新填补部分被挖空夯土的地段,使外侧的墙面及 失去夯土心的马面得到加固5、 最低程度干预坚持原材料、原工艺、遵循可逆可识别 的原则 进行在有土衬石的地方基础没有破坏,地质较为稳定,勘探数据较平 均,就采取补强基础的做法,即在土衬石的外侧挖宽1米,深I.5 米的槽,用三七灰土夯实基底,通过对城墙进行基础补强加固、城垛修 复、砌石修复、植物清除、层面处理等一系列措施,使古城墙重现风 貌6、 安全为主针对城墙墙体的不同损毁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修 缮措施,如土方大面积坍塌、豁缺、墙面发生裂缝、断裂等,采用整新 夯填、补强加固等措施,力求保持原状及城墙主体结构的安全和对人的 安全7、 不破坏文物价值。
尽量使用原工艺、原有构件、经过考 古发掘 及可靠的历史依据和现场勘查资料,城墙从石质土衬石、城砖、包砖均 遵循传统工艺,全部采用淋制的白灰膏砌筑,每层用白灰浆灌缝为了 尽可能保存各个时期有价值的墙体,恢复部分也必须与原有实物一致8、 风格统一原则经过修复的部位尽量与原有的风格一致,新旧 墙体结合部位要协调以城墙修复高度为例,不同部位现状 地形标高 不同,据考古调查,现状地面较明代地面高出1.5米左 右,考虑到 古城内外环境变化与现代城市建设需要,本次修复工 程不宜修复到明代 墙角地面标高,决定参照现状地面标高及环境与排水需要随宜布设, 添配的墙砖应与原有墙砖材质、规格相同,色泽相仿补配纹样图案尊 重原有风格、手法,保持历史风貌六、大同城墙的利用大同城墙的保护修复不仅有利于古城历史文脉 的传承,还可以彰显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和传统文化特色,带动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保护修复的大前提下,对城墙进 行合理利用、开发,意义特别重大1、 在开发利用大同古城墙的同时,要尽量恢复古城内的历史风 貌,充分挖掘和巩固大同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军事重镇的独特优 势,并且多开发一些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色内容。
例如,可推进城垣 思古、庙宇民俗、小巷探幽、名人觅踪等活动,使游人充分感受古都大 同深厚的文化底蕴2、 充分借鉴南京、平遥等城市对古城墙进行保护修复方面的经验 和做法,使大同古城墙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物景观例 如:以古城 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建设成风格古朴的环城带状公园,使之成为 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市民广场,围绕城门或依托关城形成对应的商 贸中心,人们在工作之余,漫步于高大宏伟的城墙上或穿梭于雄壮的 城门中,置身于碧绿的草坪和波光涟漪的护城河,紧张忙碌过后又多 了一份休闲、怀古的恬静心情3、 对城墙环绕的古城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进行保护性修复,拆除 协调的建筑,保持古城的历史格局如以古城墙内东南隅等为重点, 构成一个集文化展示、民居、民风特色研究和旅游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传 统文化风貌区,使城墙与古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留住古城历史记 忆4、充分认识城墙具有的潜在价值,合理利用、开发城墙文化资源,召开专题研讨会,加大宣传力度,在已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探索开发新的、特别是具有城墙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和纪 念品,让大同城墙 的修复为大同古城旅游事业发展融入新的内涵5、树立大同旅游“名牌产品”新形象,拓展城墙的文化价 值,丰 富旅游内容,让游客感受“体验旅游”的魅力。
同时,在 古城的一些传 统节日举行大型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大同旅游,古城节日的内 容可以丰富多彩传统庙会、风味美食节、民间艺术表演等,让本地和 来同参观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大同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