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挥“课后练习”的效用实验教材的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课后练习”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了教学的思路,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隐性体现了教学目标如果我们能透彻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努力发挥其效用,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部分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努力发挥“课后练习”的效用一、依照“课后练习”把握教学方向课后练习中一般会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教师可以依照这些练习来把握教学方向如《桥》课后练习第2题是:“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其实这就是从整体来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把它作为主问题引领课堂阅读,不仅可以减少繁琐的课堂问答,还会使学生如春雨润物般领悟文章主旨笔者在教学时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读书与讨论,画出文中老汉的动作和语言的词句,让学生抓住画出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感悟老汉对乡亲、对儿子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且灵活而巧妙地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练习第2题是:“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我们也可以把它作为主问题来引领课堂阅读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入这个问题,引领学生通过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也就是描写父子语言的句子和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句子,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在于坚持不放弃,有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学的爱心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这种立体多维式的构建,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彰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依循“课后练习”理清文本脉络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情感变化、地点变换的核心句或核心段落,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为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创设良好的情境有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涉及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往往就是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理清课文脉络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新型玻璃》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 教师只要抓住这个练习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填表,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抓住了课文的要点,把握了全文的脉络,理清了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练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其实这题练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教学中,学生通过默读,明白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了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痛歼敌人之后,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让学生用上四字词语,以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完成练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小节)接受任务;第二部分(第二小节)诱敌上山;第三部分(第3小节)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4—5小节)顶峰歼敌;第五部分(第6—9小节)英勇跳崖。
通过理清课文的结构和思路,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故事内容,初步体会到了五壮士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危急情况下,接受任务的视死如归和壮烈豪迈的精神,为深入地学习文本作好了铺垫三、依据“课后练习”领悟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训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笔者研究“课后练习”,发现编者在课后也相应地配备了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练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1)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2)“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笔者在课堂上围绕这道习题,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读书通过讨论,学生认为作者之所以描写父亲的外貌,是因为突出父亲救助儿子的时间长,过程艰辛,救助儿子的执著此时教师就让学生体会这是一种写作的技巧,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美好品质,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加以刻画在讨论中,学生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如课文的主要人物是父亲和儿子,为什么还要描写其他孩子的父母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了以上的铺垫,学生经过探讨就明白了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是为了突出一个人的美好品质,运用了陪衬的写法。
通过这题课后练习,学生不仅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理解,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还为学习如何刻画人物打下了基础又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第3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毁灭后画面中那种荒凉,颓废,和原来的宏大魅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情感在此时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情感的积聚在这时将会爆发,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学生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后,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自己习作时也会有意识地运用四、依托“课后练习”进行课堂练笔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读、写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课堂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过程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笔者认为,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课后练习”顺水推舟,进行课堂练笔,学生不但对文章的内容加深了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写作水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最后一题练习:“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什么,写下来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儿子了不起在哪里,笔者就结合课后这题,为学生创设情景首先引导学生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整整等了38小时,在这漫长的38小时里,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亲人,四周一片黑暗,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呢?有学生说:“我看到阿曼达拉住别人的手,对大家说:不要怕,会有人救我们的!我的父亲一定会来救我的,他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还有学生说:“不,我认为阿曼达开始也会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害怕,因为他毕竟只有7岁,但是,当他想到父亲常说的那句话“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就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于是,他就对其他小朋友说:“大家别怕,我的父亲一定会来救我的,他一定不会放弃的,我们一定能获救的!” 又如在《白杨》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这段话后,使学生明白了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接着让学生从这段话中找出两组关联词:“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非常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然后就出示课后练习中的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这时,学生都能得心应手地写起来把课文后的“课后练习”引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练笔提供了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语言形式的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课后练习”还有很多的效用,如依据“课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落实朗读训练,进行说话训练等等我们要根据各篇精读课文后编排的习题来确定这些训练方式总之,“课后练习”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我们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努力发挥“课后练习”的最大效用,依托“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