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一册错例整理概念: 分清大小不简单陆丽芳一、来源:一年级数学轻松练习15分18页六、把2、8、9、6、4、0、5、1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上面各数中比5大而且比9小的数是:二、正解:把2、8、9、6、4、0、5、1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是: 0、2、4、5、6、8、9、10 上面各数中比5大而且比9小的数是:6、8 三、错例:把2、8、9、6、4、0、5、10各数从小到大排列: 0、1、2、3、4、5、6、7、8、9、10上面各数中比5大而且比9小的数是:6、7、8 四、分析:1、学生不识字,听老师读题不专心 2、学生不认真理解题目的意思,听到从小到大排列就把0—10全写下来了,下面一个也是如此 3、学生对于0—4这些数的大小不够明确,因此在做时,出现0、2、4、5、8、9、6、10这样的错误 4、由于学生年龄比较小,这样的题目又刚接触,所以漏写的情况也较多五、对策: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2、使学生更明确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
3、多练习,使学生知道是把题目里的这些数字排列,而不是0—10所有的数 出错原因:1、学生不认识字,听老师读题不专心2、对数的大小关系不清晰改进措施和策略:1、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的好习惯2、加强平时练习训练,训练解题能力2、教师多巡视多指导计算: 举一反三抓训练惠如芳内容来源: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期中检测卷 第三部分“填一填”第1题:( )+4<8正解: ( 0 )+4<8( 1 )+4<8( 2 )+4<8( 3 )+4<8错例: ( 4 )+4<8分析:主要是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题目,没有弄懂题目的意思,大多数错误的学生都是想到8可以分成4和(4),因此不假思索地就填了个“4”他们没弄清“<”的意思就是右边( )里填的数加上4以后,结果应该比8小 其实,这题出在期中检测卷上,也稍稍有些超范围了因为到考试时,学生还没学“求未知加数”呢,连( )+4=8这样的题目尚未学会,就更不必说要填( )+4<8了对策:1、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由一种类型的题目拓展到另一种类型的题目进行练习,避免学生因没练过某一类型而不会。
2、同时希望出卷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出题,有时我们认为一道变化不大、很简单的题目,对于学生的思维来说,却存在着一个层次上的飞跃等于”怎会不等?惠如芳内容来源:《轻松练习15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58页第六题六、想想填填7+( )=13-( )正解: 7+( 6 )=13-( 0 )7+( 5 )=13-( 1 )7+( 4 )=13-( 2 )7+( 3 )=13-( 3 )7+( 2 )=13-( 4 )7+( 1 )=13-( 5 )7+( 0 )=13-( 6 )错例: 7+( 6 )=13-( 7 )分析:学生错题的关键是不懂题目的意思我分析了一下,学生会出现上面的错例主要是这样想的:他们把这一题分割成了两道题,先考虑7+( )=13,所以填了“6”,学生错题的关键是不懂题目的意思我分析了一下,学生会出现上面的错例主要是这样想的:他们把这一题分割成了两道题,先考虑7+( )=13,所以填了“6”,前半题完成后,再想后半题,( 6 )=13-( ),所以又填了“7”可他们没将题目完整地看一下,7+( 6 )=13-( 7 ),前面的得数与后面的得数根本不相等。
对策:1、首先应让学生明白此题的意思是前后两个( )填进适当的数后,左面7+( )的得数与右面13-( )的得数要一样 2、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先确定前面括号里的数,如果填1,那么7+( 1 )=8,再只要想13-( )等于8;如果填2,那么7+( 2 )=9,再只要想13-( )等于9;以次类推3、也可以先确定后面括号里的数,如13-( 3 )=10,那只要想7+( )也等于13出错原因:1、对题目类型不熟悉,不理解题意2、缺少解题策略,做题目比较盲目改进措施和策略:1、平时的练习中针对同一知识点教师尽量选择不同的形式进行练习,避免机械的单一性练习2、培养学生多读题目要求、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图形 : 巧涂色无锡市华庄中心小学 陆文清来源:一年级数学单元测试卷用三种颜色分别给长方形.正方形.圆涂色正解:错例:分析:学生是第一次用了三种颜色涂第一小题,然后第二次用三种颜色涂第二小题,最后用三种颜色涂第三小题,这不符合题目要求对策:教师说题目时,让学生仔细听清要求,先用地一种颜色涂好所有的长方形,再用第二种颜色涂好所有的正方形,最后用第三种颜色涂好所有的圆形。
接 画 的 思 考 陆文清内容:一年级数学《轻松与练习15分》上册 P 31四:照样子接着画,再画10个 1. ○□△○□ 2. △△○△△○○△△○○○ 正解:⒈ △○□△○□△○□△○□△○□△ ⒉ △△○△△○○△△○○○△△○○○○△△○○ 错例:⒈ △○□△○□△○□△○□△○□△○□△○□△○□△○□ ⒉ △△○△△○○△△○○○△△○△△○○△△○ ○○ 诊断: (1) 学生没有仔细审题,要求是再画10个,他们却画了很多 (2) 第1题的规律学生都能找对,第2题的规律都找错了统计了一下,第2题全班只有两个学生做对学生做时受第一题的影响,不假思索地按照第2题中前3组的规律再抄一遍。
其实,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一题的△没有变,总是2个,而○变化了,第一次是1个○,第二次是2个○,第三次是3个○接下去应该是4个○,5个○,…… 对策: 让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第2题中的每一次里的○的变化,学生知道了○的变化,掌握了这题的规律,自然就会做对了 找出规律陆文清内容来源:2004~2005年度一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三:9.按规律接着画到第10个:□○□□○□ 正解:□○□□○□ □○□□ 或者: □○□□○□ □□○□ 错例:□○□□○□ ○□□○ 或者: □○□□○□ □○□□○□□○□□ 分析:(1)这道题要求按规律画,画满10个,有少数学生不理解画到第10个的意思 自以为再要画10个,尽管规律找到了,不符合考试题意,所以就错了 (2)有十几个学生不会找规律首先学生看到题,不会分析,这道题一共有两种图形,□和○,○没有变化,而□变化了起先是一个□,一个○,后来是两个□,一个○;接着就是暗示学生要画3个□,题中的第三次□,已今有了一个□,学生只要画2个□了,画一个○,依次再接着画4个□,由于题目要求画到第10个,那么第四次画□时不要画4个□,只要画一个□,就可以结束该题的解答。
(3)这一题的另一种解法是分析第一组应该是□○□,第二组也是□○□,第三组也是□○□,只要再画到第四组的第一个□,就可以停笔了,符合题意中的“画到第十个对策:(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2)教育学生仔细分析题目,理解题意,找出规律,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3)培养学生认真数数的习惯 哪根绳子最长,哪根最短邵波内容来源:一年级数学练习册第2页第3题 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 ) ( ) ( )正解:( ○ ) (√ ) ( )错解:( ○ ) (√ ) (○ )( ) (√ ) (○ )分析:这一题中的绳子都是绕在柱子上,画在图上学生看起来不直观,比较抽象第2根柱子上由于看得出绕了3圈,学生都能分辨出它最长而第1根和第3根柱子上都看似2圈,因此学生不会分辨,有的认为两根一样长,有的则瞎猜,说不出理由对策:1、对于这种题,可建议学生动手操作,用3根绳子分别照样子绕在3根相同的柱子上,然后比一下长短显然,一下便能见分晓 2、也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特别是图1和图3,比较异同。
相同:都看见绕了2圈不同:图3,2圈后再绕到后面,是2圈多;图1,只有2圈 3、通过操作再作比较,使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而正确分辨出哪根绳子最短找规律画珠陆丽芳内容来源:一年级数学轻松15分21页盒子里有4颗珠子,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图1)正解:(图2)错例:(图3)分析:1、题目要求是:盒子里有4颗珠子,你能把它们画出来吗?有一些学生根本没动脑筋,马上就画上4颗珠子,因此出现了以上很多的错误2、也有一些学生已注意到了珠子有黑白之分,但由于此类型是第一次接触,加上自己不会找规律,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错误对策:1、帮助学生读题,并理解题目意思 2、帮助学生找规律,使学生明白2个黑3个白是一组,那么2个白后面就应是1个白,然后再2个黑,再根据后面有2个白,只要再添上1个白就行了3、做好题目后,再重新看一看,读一读,规律是否正确出错原因:1、对题目要求一知半解,关键字词没有分清2、题目类型比较陌生,学生考虑问题就不全面改进措施和策略: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做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2、教给学生一些好的解题方法,例如:圈出关键词、画图、动手做一做。
应用题: 队伍有多少人邵波内容来源:数学第一册轻松十五分p55 学生排队做操,从左往右数,小明站在第5个,从右往左数,他站在第8个,这一排一共有( )个正解:这一队一共有(12)个人错解:(1)、这一队一共有(13)个人2)、这一队一共有(14)个人分析:1、错题(1)的学生是这样想的:5+8=132、错题(2)的学生则是5+8+1=14 以前曾让学生做过这么一题:“学生排队,小红前面有5人,后面有8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解题时,学生会说:“小红也要算进去即5+8+1=14 因此,学生就受以前做题时思维影响对策:1、对于解决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