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局部解剖学重点1.doc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9.01KB
约8页
文档ID:546244936
局部解剖学重点1.doc_第1页
1/8

局部解剖学重点一:头部1腮腺咬肌区境界:上界为颧弓与外耳道,下界为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是咬肌前缘,后界是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内容: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穿经腮腺的结构(腮腺内血管 神经纵横交错),咬肌和颞肌腮腺床:腮腺的深面与茎突诸肌及深部的颈内动、静脉及舌咽、迷走、副及舌下神经相邻,它们共同形成“腮腺床” ,紧贴腮腺的深面,并借茎突与位于其浅面的颈外动脉分开穿行腮腺的血管、神经 : 纵向穿行腮腺的结构 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耳颞神经—分布于颞部皮肤 横向穿行腮腺的结构: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 、面神经—支配表情肌 腮腺肿瘤可压迫面神经,引起面瘫;如压迫耳颞神经,可引起由颞区向颅顶部放射的剧痛2.面部间隙咬肌间隙:为位于咬肌深部与下颌支上部之间的狭隙,咬肌的血管神经即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从深面进入咬肌,此间隙的前方紧邻下颌第三磨牙,许多牙源性感染有可能扩散至此间隙 翼下颌间隙:位于翼内肌与下颌支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同名动、静脉通过下牙槽神经阻滞,即把麻醉药注射于此间隙内,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

3.颅顶层次及各层特点 (1)皮肤① 厚而致密,具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再生能力强, 损伤后易修复 ② 含有大量毛囊、汗腺和皮脂腺,是疖肿和皮脂腺囊肿的好发部位 (2)浅筋膜 ①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构成,并形成许多纵向纤维小梁,将皮肤与帽状腱膜连在一起, 将脂肪分隔成许多小格, 内有血管和神经穿行 ② 小格内的血管壁与纤维小梁紧密愈着,血管损伤时不易自行收缩,故出血较多,需及时压迫止血 ③ 此层有感染时渗出物不易扩散,张力较大,压迫神经,早期即感剧痛 (3)帽状腱膜和枕额肌:帽状腱膜为一层致密的腱膜,前连额肌,后连枕肌,两侧变薄续于颞筋膜浅层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为位于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是一个较大的潜在间隙 (5)颅骨外膜:薄而致密,与颅骨间借少量结缔组织相连,手术时易剥离但在颅缝处却与骨紧密愈着,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蝶鞍区的毗邻:指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该区主要的结构有垂体、垂体窝和两侧的海绵窦1. 海绵窦位置,穿行结构及交通穿经海绵窦的结构: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上颌神经通过;内侧壁上部与垂体相邻,下部有颈内A和居其外侧的展神经穿行;海绵窦的后端与位于颞骨岩部的三叉神经节相邻,故三叉神经节手术时避免损伤海绵窦。

二.颈部2. 颈部层次结构3. 颈筋膜及筋膜间隙颈筋膜:浅层又称封套筋膜,中层又称内脏筋膜,深层又称椎前筋膜筋膜间隙: 1.胸骨上间隙:颈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缘 3~4cm 处分为两层,分别附着于胸骨前、后缘所形成的筋膜间隙 2.锁骨上间隙:是颈部深筋膜浅层在锁骨上方分为两层所形成的筋膜间隙 3.气管前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4.咽后间隙:位于椎前筋膜与颊咽筋膜之间,外侧为颈动脉鞘咽后间隙的咽壁侧方部分为咽旁间隙 5.椎前间隙:位于脊柱颈部与椎前筋膜之间4. 下颌下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又称二腹肌三角此三角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筋膜浅层;深面有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及咽中缩肌5.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以及经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颈A三角内主要有颈A鞘、副神经、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6. 肌三角境界,内容: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其浅面由浅入深依次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V、颈前皮神经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肌三角内容:浅层有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层为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肌的深面为位于气管前筋膜深部的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气管7. 甲状腺囊鞘间隙:位于气管前筋膜形成的甲状腺鞘和甲状腺表面的纤维囊之间,内有甲状腺旁腺、血管、神经、和疏松结缔组织8. 颈袢: 第 1 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上根,第 2、3 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颈袢下根,两根在环状软骨弓平面于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发支支配舌骨下肌群腋鞘:又称颈腋管颈深筋膜深层向腋腔延续,包裹腋A、V和臂丛所形成的筋膜鞘即为腋鞘临床上作臂丛锁骨下部麻醉时,可将药液注入腋鞘内以麻醉其内的神经,开展上肢的手术9. 颈根部的内容:胸膜顶、锁骨下A、锁骨下V、胸导管与右淋巴导管、迷走神经、膈神经和椎A三角毗邻:10. 颈外侧区重要的淋巴结(1)颈外侧浅淋巴结:沿颈外静脉排列 (2)颈外侧深淋巴结 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下段、臂丛和锁骨下血管周围接受颈外侧上深淋巴结的回流,其输出管合成颈干颈外侧上深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上段周围三.胸部11. 乳房的淋巴回流:女性乳房淋巴管较为丰富,分为浅、深两组,前组分布于皮下和皮内,深组分布于乳腺小叶四周和输乳管壁内。

两组之间广泛吻合乳房的淋巴主要回流到腋淋巴结,部分注入胸骨旁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及膈上淋巴结12. 锁胸筋膜:胸前外侧区的深筋膜深层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其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13. 胸壁的层次(一)浅层结构 1. 皮肤2.浅筋膜3. 乳房 (二)深层结构 1. 深筋膜2. 肌层3. 肋间隙4. 胸廓内动静脉,淋巴结5. 胸内筋膜 14. 胸腔积液穿刺层次:根据肋间血管神经的行程,承载肩胛角线或腋后线第7、8肋间隙中部做胸膜腔穿刺,以免损伤肋间血管神经穿刺层次经皮肤、浅筋膜、胸廓外层肌、肋间肌、胸内筋膜和壁胸膜心包穿刺层次:胸腔积气穿刺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胸大肌,深筋膜深层,胸小肌,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气管切开层次:皮肤、浅筋膜、颈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 、颈静脉弓、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15. 纵膈的分区,各部重要脏器毗邻四分法:以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下缘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三部分三分法:以气管、气管杈前壁和心包后壁的额状面为界分为前、后纵隔。

前纵隔又以胸骨角平面为界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上纵隔内的器官排列 : 由前至后分三层前层:胸腺,左、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中层: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膈神经、迷走神经;后层: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下纵隔 1. 前纵隔 位于胸骨柄与心包前壁之间的窄隙,内有胸膜囊前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 2. 中纵隔 是以心包前后壁为界的区域,平第 5~8 胸椎内有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和膈神经等心包的毗邻 前壁:隔着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 2~6 肋软骨为邻,前壁有结缔组织连于胸骨,称胸骨心包韧带,起固定心包作用;后面:有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和半奇静脉等;两侧:邻接纵隔胸膜,并有膈神经和心包隔血管自上而下行于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下面:邻下腔静脉和膈,与膈中心腱紧密相连;上方:有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和上腔静脉3. 后纵隔 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椎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干胸部和内脏大、小神经等。

前方:气管、气管杈、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右肺动脉、心包、左心房和膈后方:有脊柱胸段及其与食管间的食管后间隙,隙内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胸主动脉和右肋间后动脉左侧: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末段、胸主动脉、胸导管上份和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弓、右纵隔胸膜此外,在食管两侧有迷走神经绕肺根后方下行,左侧者向下至食管前面,右侧者至食管后面,分别形成食管前、后丛16. 纵膈间隙1. 胸骨后间隙 位于胸骨后方,胸内筋膜前方,向下至膈该间隙的炎症可向膈蔓延,甚而穿破膈扩散至腹膜外脂肪组织层 2. 气管前间隙 位于上纵隔内,气管胸部、气管杈与主动脉弓之间,向上通颈部同名间隙 3. 食管后间隙 位于上纵隔内,食管与胸内筋膜间,内有奇静脉、胸导管、副半奇静脉等器官该间隙向上通咽后间隙,向下与心包食管间的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并通过膈的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四.腹部17. 腹壁层次:腹壁由浅入深可分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 、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下筋膜)和腹膜壁层等 7 层18. 浅筋膜:腹壁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其厚薄不一,个体差异较大。

内有腹壁浅动、静脉、浅淋巴管和皮神经腹前外侧壁上部的皮下动脉细小,来自肌膈动脉和肋间动脉的分支腹前外侧壁下部有两条较大的皮下动脉,它们是起自股动脉的腹壁浅动脉和旋髂浅动脉前者在腹股沟韧带中、内 1/3 交界处行向脐部;后者越过腹股沟韧带行向髂嵴 腹前外侧壁浅静脉较丰富,在脐部吻合成网脐以上的浅静脉经胸腹壁静脉注入腋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经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注入大隐静脉,从而构成上、下腔静脉系统间的联系当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的附脐静脉通过脐周静脉网,经腹壁的浅、深静脉向上、向下回流至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为门静脉侧支循环路之 一 腹前外侧壁的浅淋巴回流,脐以上者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者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腹前外侧壁皮肤的感觉神经有明显的节段性,第 6 肋间神经分布于剑突平面,第 10 肋间神经分布于脐平面,第 1 腰神经的分支分布于腹股沟的上方,当脊髓胸段发生病变时,可从腹壁感觉障碍的平面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在做腰麻时,可依腹壁感觉神经的分布节段,定出麻醉平面的高度 在下腹部,浅筋膜的脂肪层较发达,故可明显地分为两层浅部脂肪层是 Camper(康氏)筋膜,深部纤维层称 Scar pa(施氏)筋膜。

施氏筋膜在腹正中线处附着于白线;在腹股沟处向下附着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大腿阔筋膜;在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彰,施氏筋膜向下与阴囊肉膜、浅会阴筋膜(Colles筋膜)相延续因此,当尿道球部损伤引起尿外渗时,尿液可向上扩散至同侧的腹壁,但不能蔓延到对侧腹壁和股部19. 腹股沟管四壁:前壁大部分由腹外斜肌构成,仅其外上方有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纤维覆盖于精索前面,参与前壁组成后壁由腹横筋膜和联合腱构成,在其内下方接近外口处,尚有反转韧带参与上壁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游离下缘及其延续的联合腱构成下壁即腹股沟韧带两口及穿过的内容:腹股沟管是腹外斜肌腱膜 与腹横筋膜 之间的裂隙有2口4壁内容:男性 精索;女性 子宫圆韧带 外口:腹股沟管浅环内口:腹股沟管深环四壁1.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2.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下缘3. 下壁:腹股沟韧带腹股沟三角:又称海氏三角,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A围成三角区内无肌腹,腹横筋膜又较薄弱,加之腹股沟管浅环也位于此区,因此是腹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20. 胃的毗邻:胃前壁右侧邻接左半肝,左侧份上部紧邻隔,下部接触腹前壁,此部移行性比较大,通常称为胃前壁的游离区。

胃后壁隔网膜囊与胰、左肾、脾、横结肠及其系膜相毗邻,这些器官共同形成胃床血供,神经分布25. 十二指肠上部毗邻:上部的钱上方与肝方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