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象山渔民开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5.77KB
约2页
文档ID:42838180
象山渔民开洋_第1页
1/2

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民俗活动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包括渔民祭祀活动和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等内容 “开洋节”是渔船出 海时,渔民祈求平安、丰收的民俗活动 “谢洋节”则是渔船出海平安归来,渔民为了感恩大 海的民俗活动开洋、谢洋节作为渔民一种精神寄托,主要有娱神、娱人两大板块,是以 祭祀为核心,以民间文艺表演为主轴,含有历史、宗教、生产、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 统民间文化活动一、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的历史渊源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是象山渔民传统民间社会海事活动和海事生活积累的精神产物 过去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渔民认识的局限,认为多变的自然现象是由上天神灵控制的, 海上作业尤为恐惧,有渔谚道:“三寸板里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 “一只脚棺材里,一只 脚棺材外”出海渔民生死难料,岸上亲人提心吊胆所以,祈求神灵护佑成为他(她)们 唯一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他们把每一次顺利返航、满载而归,都归于神力所助,而每 一次海难都是鬼怪所为,对神的敬仰与对鬼的畏惧和对海洋劳作的祈福构成了渔民主体心 理定势于是就有了渔民开洋、谢洋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传承千余年,并已沿袭成为当 代传统习俗据考:秦汉时期象山沿海先民已有渔猎农耕各业,唐中期,滩涂采捕向沿海捕捞发展,出 现近海渔船。

据《东门岛志》记载:“渔船出海谓‘开洋’,渔汛结束称‘谢洋’”旧时“出洋”前, 船头祭神,烧化纸牒,称“行文书”,祭后投杯酒、肉食于海,谓“酬游魂”;谢洋再祭,叫 “散福”另据石浦东门渔村老渔民奚阿宝(77 岁) 、称乾初(69 岁)等六位老人回忆:听 前辈人说,自从有了渔船出海进港,就有渔民开洋、谢洋活动起初只是拜神,没有演戏 和文艺表演现在的活动闹热多了,好看多了象山各地多有娘娘庙、天妃宫、天后宫(实际都是妈祖庙) ,象山渔民就把每年农历三月二 十三日妈祖诞辰,巧妙地作为开洋(开船)的日子石浦东门岛的天后宫始建于宋代,每 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六月二十三日村民们都要在天后宫举行开洋、谢洋节仪式清雍 正年间到民国初期是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的鼎盛时期,文革期间停止,改革开放后,又 逐渐盛行由于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民俗活动,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的关注, 经考证,未见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二、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的基本内容1、 “开洋节”每年传统捕大黄鱼季节开始,都要在妈祖娘娘庙等庙宇举行 “开洋节” 祭祀仪 式 “开洋节”的祭祀时间在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三之间,必须选择在每天涨潮时分,希望财源 随潮滚滚而来。

主祭人在前一天剃好头,晚上要用糖水净身,第二天穿上干净衣服去庙里 祭祀供品陈设有序,殿前天井东西两侧,各置八仙桌一张,分供猪、羊各一,恭天地神 祇大殿中堂放八仙桌两张,陈列鸡、肉、鱼、蛋、豆腐、面等五大盘,也有六大盘乃至 八大盘的,盘头供品放在红漆桶盘中,五果、点心不用大盘吉时既到,红烛高烧,主祭船主上香献爵,跪拜,虔诚祝祷,毕,退立,船上众伙计(船员)跪拜如仪礼成,请“菩 萨”上船,由船主手捧红漆大桶盘,置神像(有木雕或泥塑神像)其上,也有的在神明前求 得(三角小旗)令箭一支,以代神像,插在四角香袋上,两旁列侍千里眼、顺风耳神,香 烛悉备出庙时,代舵(大副)撑黑布伞护顶,三肩(仓面负责人)提灯笼前导,众船员持 香随后,恭恭敬敬把菩萨请上渔船,放在船圣堂神龛内,顶礼而退引路灯笼挂在船头, 以驱邪保平安接着由当地和外请民间文艺表演队表演节目,有鱼灯、马灯、船鼓、抬阁、 车灯、滑稽表演等午后开始演戏,日夜连台,剧团远从新昌、嵊县、台州、临海请来, 演戏五天至十天不等,号称“出洋戏”通常演出戏目为《桃园三结义》 、 《薛仁贵征东》 、 《赵子龙长坂坡救主》 、 《杨文广樵山取宝》 、 《穆桂英大战洪州城》 、 《岳飞枪挑小梁王》等。

在开演前,派一小乐队到村里各庙,恭请诸菩萨前来看戏由一人手捧大红桶盘,供清香 三支,把代表各庙菩萨的令箭(三角小红旗)插在四角香袋上各庙菩萨皆到,放鞭炮三 声,得加演一出《八仙过海》或《皇母娘娘做寿》 、 《魁星点状元》 ,加演戏上演时,长元 (船主)得开销红包庙会期间,村民招亲致友,宾朋盈门,人流如潮庙里拥得水泄不 通,村里一片欢乐祥和三月二十三日趁良辰吉日,顺风顺水,渔船出海船埠上人头攒动, 为扬帆出海的亲人祝福送行锣鼓声、鞭炮声震耳欲聋,在开船号声中渔船鼓棹扬帆出海2、 “谢洋节” 每年黄鱼汛结束,渔船平安归来,大约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日至六月二十 三举办祭祀内容和方法与“开洋节”差不多,只是少了请神的环节这些天渔村热闹非凡, 为感恩大海,感恩神灵,演戏庆丰收、庆平安,号称“谢洋戏”或“还愿戏”有在城隍庙,有 在渔师庙、关帝庙、土地庙,这要视各村情况而定,但大多数是在天妃宫或娘娘庙由高 产渔船出资包演,盛时连演七天七夜戏台上挂有:“神人共乐”横额,庙里挂灯结彩,供奉 三牲福礼所请戏班有宁海乱弹班、绍兴高调的笃班,妇女们则欢喜嵊县越剧班第一场好 戏开锣,往往加演一出“蟠桃大会”,赏红包,不仅戏班子引以为荣,全场观众也皆大欢喜。

为争取荣誉,各渔船船主往往选聘优良戏班以博取众人欢心三、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的基本特征象山渔民开洋、谢洋节是象山渔民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中,在长期耕海牧渔 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别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 性有以下特征:1、祭祀对象的多元性由于渔民对海洋神灵信仰的普遍性和宽广的泛神空间,而同时信 奉众多神灵他们所祭祀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由于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和 自然现象的未知,而产生的神化对象,如龙王、妈祖(天妃、天后)等;二是历代历史人 物,如戚老爷、关老爷、鱼师大帝、城隍老爷等等2、活动形式、内容的丰富性开洋、谢洋节活动有各庙各渔船的祭祀活动;还有来自象 山各地的民间文艺队的表演,有鱼灯队、马灯队、抬阁、百兽灯队、戏剧表演队等戏剧 表演队演的有越剧、绍剧、宁海平调、乱弹等3、祭祀目的唯一性渔民们信仰的对象多元性,他们认为不同的神灵,有不同的神力 渔民会按不同的需求向不同神灵祈求无论他们信奉是如何的五花八门,渔家在祭祀、祈 求中均是围绕渔民自身利益展开他们面对各路“神灵”“魂魄”所诉说的无非是两大目的:一 是人身安全,二是捕捞丰收。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渔家的祭祀和祈祷过程中可以看出这是唯一的目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