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释迦塔志第五卷文物保护与开发.doc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5MB
约25页
文档ID:538962499
释迦塔志第五卷文物保护与开发.doc_第1页
1/25

第五卷 文物保护与开发应 县 三 晋 文 化 研 究 会二〇一二年五月第一章 文物保护第一节 建国以来释迦塔的保护工作一、机构及编制应县人民政府于1953年成立“应县佛宫寺文物保护所”,结束了历朝历代由寺僧管理寺塔的历史解放前一直从事城市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高怒任第一任所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文保所除一名负责人外,再从文教系统临时抽调1—2名管理人员七十年代中期因维修工作需要,人员稍有增加八十年代初,木塔开始对外开放文保所工作人员开始逐年增加,详见图表现在已有管理人员35名,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2名、中级8名、初级11名2002年,为加大释迦塔宣传力度,“应县佛宫寺文物保管所”更名为“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1961年,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人数/人)应县木塔文物保管所管理人员统计图3736312314141222205101520253035401953196219721982198719921997200220072012(年份/年)二、环境改造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佛宫寺仍是一座残垣断壁,孤塔破殿的寺院,山门全毁,三面无墙仅西面与大寺完小(后改名为城关二小)为邻,西北隅靠几处民居院落。

塔北阶基与大雄宝殿砖台连接甬道下面的门洞是街上行人过往的通道佛宫寺有寺无院,无遮无拦,直到1965年,才在寺院东半面砌起拱形墙基的围墙,南面西起现在的东垂花门,东至霍家巷道西,顺霍家巷北下,与大雄宝殿后砖台东沿长线相交再左拐,连接砖台,形成了一个“U”型半包围圈当时还在山门原址前建了四个砖门墩,搞了个简易的大门(图2)1975年木塔抢险加固工程开始以后,寺院环境也逐步加以改善先是拆了原来钟鼓楼北面的东西配殿,新建了 文保所办公室,接待室等,接着将十几年前砌的围墙推倒,在原址上砌起了具有传统风格的红围墙在这之前,还把塔西北隅的几处民居征收,并用红围墙围起,西至小全巷路东,北与大雄宝殿后砖台西沿长线相交后右拐接砖台1981年又将正南面的简易门拆除,在山门基址建起70多厘米高的砖台,还在上面安装一排铁栅门,平时不开(图3)为方便出入,在栏东约20米处开一小门1984年国家拨款又将原来的城关二小征收,建起文物库房和西排办公用房,筑起围墙至此,佛宫寺形成了一座边长约为150米,近似正方形的完整寺院结束了有寺无院、木塔与配殿、学校、民居紧密毗连的历史,为木塔的安全特别是放火工作确立了基本保障三、修葺加固建国以来,当地政府对木塔的保护工作一直十分重视,尽管受经济、技术等力量的制约,但也竭尽全力,做了大量的力所能及的工作。

应县刚解放,就着手修补了木塔的楼板、楼梯塔院区环境改造的同时,县政府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呼吁、请示,积极推动木塔的修缮保护工作(图4),终于促成了1974年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木塔抢险加固工程该工程历时八年,再次使木塔强身健体,容颜焕发1989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来应县视察工作并参观木塔陪同调研的省、市、县地方领导抓住机遇,现场提出请国家出力保护国宝,彻底解决木塔扭曲变形,塔身倾斜的根本问题,李瑞环欣然应允,回京后,就请专家前来“会诊”遵照李瑞环的指示,9月2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了一批国家顶尖级专家,包括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著名建筑大师戴念慈、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郑孝燮在内的22位专家、教授来应县实地查看木塔的倾斜情况22日在应县金城宾馆,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景略主持召开了修塔论证会1990年元月3日,国家文物局向李瑞环书记呈送《关于应县木塔保护问题的报告》(文物字[8]第854号)并附专家组考察报告针对木塔现状,专家组提出两个方案:一、彻底落架维修;二、在保持现状的情况下进行综合加固时隔三天,即元月7日李瑞环书记阅后在报告上批示“同意第二方案”。

图5)1991年3月26日,国家文物局复函山西省文物局,同意成立“山西省应县木塔维修工程领导组”,由省文物局副局长张一任组长工程领导组第一次会议决定:一、立即组织力量对木塔进行实测;二、根据实测情况由技术组进行初步方案设计;三、做好施工前期的一切准备工作围绕着这三大任务,大张旗鼓地干了十多年,1999年初为了加强领导,还将调整后的工程领导组更名为“山西省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未曾想,此项浩大工程以无果而告终 四、控制登塔开放参观释迦木塔是从1980年正式开始的,在此之前,除每年端午节下午(“文革”期间,施工时间曾中断过几年)敞门入场,随便登塔外,平时关门封闭,即使开门,也只限政府部门接待的客人为了做好木塔的消防工作,1997年7月,省文化厅文物局发文下达通知决定除少数专业研究人员外,其它人员一律不准登塔此后,应县文化部门及佛宫寺文物保管所,从严整治,加强管理,木塔开放至第三层2003年,遵照省文物局领导指示,开放到第二层,2011年始仅开放到第一层控制登塔的措施势在必行,可有效遏制木塔扭曲变形的走势,延缓木塔衰老第二节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十五条的规定要求,应县人民政府划定了必要的佛宫寺释迦塔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作出了标志说明,建立了记录档案。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四至范围随即予以公布保护范围:东起佛宫寺东院墙至霍家巷以东居民区96米处;南起佛宫寺南墙至牌楼、县城西街路南计130米处;西起佛宫寺西院墙至小全巷、大全巷以西居民区56米处;北起佛宫寺北院墙至古城墙外沿计10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东起佛宫寺东院墙至县城北街以东计208米处;南起佛宫寺南院墙至县城新建西路路北计466米处;西起佛宫寺西院墙至县城环城西路东边计168米处;北起佛宫寺北院墙至环城北路南边计244米处第三节 残损调查一、结构倾斜与扭转现场残损勘察和结构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应县结构倾斜和扭转是其整体结构当前最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其中以二层明层局部倾斜程度尤甚,倾斜柱最大倾角已达11.3°之多(注: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大约为5°)结构倾斜二、横纹承压构件被严重压坏应县木塔高度达66.7米,结构自重很大,底部几层横纹承压构件的内力已远远超过其强度值,因而出现柱头普柏枋严重压溃,额枋下弯的残损现象横纹承压构件被严重压溃三、材料老化及构件开裂木材是一种高分子天然复合材料,在风吹日晒、使用环境变化等自然作用下势必老化,并伴有开裂现象发生构件开裂四、梁栿构件弯折一层斗栱层额枋及普柏枋普遍出现严重弯折的残损状况。

梁栿构件弯折五、屋面漏雨由于年久失修,各层屋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漏雨现象,其中以五层明层最为严重,梁架构件上雨迹常年不消屋面漏雨六、附属文物破坏壁画、彩绘、塑像、碑刻及牌匾等附属文物都有不同程度破坏第四节 监测系统设置2007年8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合作单位工作人员进驻应县木塔现场,于9月初完成现场工作,9月下旬完成《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监测方案设计》的任务,1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组的评审一、应县释迦塔监测(一期)要内容包括应县释迦塔整体结构动力特性检测、局部结构变形监测、环境监测和地面脉动监测及地震监测等年底,项目组按照合同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2009年3月提交了《应县木塔监测年度报告(2008年)》,并经专家座谈会讨论二、应县释迦塔监测(二期)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整体结构变形监测、风荷载及风效应现场监测和补充局部结构变形监测等,项目主要工作至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三、现阶段成果依据《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监测系统方案设计》,应县木塔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结构变形监测、整体结构动力特性检测、环境监测和地面脉动及地震监测等内容1、变形监测① 倾斜变形监测应县释迦塔二层明层西南面、三层明层西面外槽柱内倾变形仍在发展,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以控制该变形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应重点关注,二层明层西南面外槽柱子的倾斜与二层平坐层西南面内槽柱头斗拱外倾之间的联系,在研究设计与制定加固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应继续加强该部位的连续变形监测② 铺作(斗拱)压缩变形监测监测周期内,该转角柱头铺作压缩变形趋势是短期内(以月计)在变形平衡位置上下振荡,中期(以年计)压缩变形略有发展转角柱头铺作压缩变形趋势是振动下的持续发展,且发展趋势明显,回调空间不大建议对该铺作做全面的残损勘察与受力分析,研究造成压缩变形继续发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研究制定加固处理措施,同时,对该铺作继续加强监测,以获取进一步压缩变形的数据③ 梁枋弯曲变形监测该部位压缩变形仍有继续发展的趋势,且压缩变形并不均匀,存在压缩变形差监测开始阶段,正是5.12四川汶川地震刚刚发生不久,变形发展迅速进入2008年7月,变形趋势趋缓应设立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分析汶川地震对应县释迦塔本体结构的影响,获取应县木塔抗震性能的准确数据应继续加强监测,以获取进一步的变形数据该额枋已经严重弯曲,且具有劈裂残损点,本期监测数据表明,弯曲仍在继续发展中④ 二层明层斗拱水平平面内变形监测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期间,二层明层斗拱层平面内变形反复振荡,处于稳定状态。

2、环境监测根据应县释迦塔所在场地的环境监测实测数据资料统计,监测期间的极端最高气温41.3℃ (2009年6月25日),最冷月为12月,极端最低气温-20.9℃ (2009年12月19日)应县释迦塔地区最大瞬时风速为16.8 m/s(2009年4月15日),2分钟平均风速的最大值为16.2m/s(2009年4月15日),10分钟平均风速的最大值为13.6m/s(2009年4月15日)3、振动监测所记录的地震事件为1300km以外的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余震,最大加速度峰值约0.05g场地施工影响最强,特别是振动压路机运行时可引起监控室附近的测震仪产生持续的0.10g甚至个别最大加速度峰值达到0.15g的振动,这对释迦塔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游客上下释迦塔或释迦塔北侧钢质台阶会引起脉冲型振动4、动力特性监测在有游客参观和无游客参观的两种工况下,木塔东西向和南北向的第一阶自振频率和第二阶自振频率均相同,第三阶自振频率有所不同,木塔东西向和南北向两个方向的一阶、二阶和三阶自振频率分别为0.635Hz、1.709 Hz、2.832 Hz和0.635Hz、1.709 Hz、2.783 Hz。

应县释迦塔结构阻尼比为0.07四、养护维修工程2008年6月,受应县人民政府委托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木塔各层瓦面养护维修及钟鼓楼维修的监理任务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的工作2008年完成释迦塔副阶屋面(工程实验段)养护维修和钟楼落架维修任务,2009年完成鼓楼落架维修工程 五、技术难题科研攻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度重视应县木塔综合保护与研究的工作,自2007年承担该项目开始,就将其列入该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资助的研究方向,至2010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共资助项目如下1、木结构古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