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圆融,指的是善于灵活变通,且浑然天成,不留痕迹笔者认为,圆融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因为,小学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相比其它学科灵活性更大,教学也更具挑战性和艺术性 一、圆融课堂的基础特征 1.目标:高度达成 课堂教学灵活变通的目标不是追求表面热闹,搭花架子,而是为了高度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至高目标不是了解、体会所教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而是以课文为凭借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依据学情立即、合理地进行调整 2.方法:灵活善变 圆融的课堂,学生一定是自由的当然,这种自由一定是“有规则的自由”圆融的教学方法也一定是灵活的、改变着的,这种灵活和改变其实就是为了顺应学生自由地学习课堂教学千万不能以某种不变的方法“牵”着学生学习若此,就是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缺乏生机和活力 3.步骤:转承自然 课堂教学由各个步骤组成,各个步骤之间是有机联络的,且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圆融课堂的各个步骤联络是紧密的、巧妙的,各个步骤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且转承是自然的。
对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而言,各步骤之间理应没有截然的分水岭身处这么的课堂,让人感觉不到时间在流淌 4.课感:人本合一 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对话是一个艺术,是一个在对话中提升师生双方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人文修养的艺术圆融的课堂,师生神情专注,情感和文本共鸣课堂上的对话自然,且不停生成,师生全部从内心深处表示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进入忘我的境界 二、圆融课堂的教学预设 圆融的课堂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因为,灵活变通必需建立在已经有认知的基础上,这里的已经有认知包含老师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正确把握、课前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尤其包含依据教学内容和以往经验而设计的教学步骤 1.着眼整体,板块设计 语文教学遵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标准,教学设计首先要从整体入手,通盘考虑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变通,教学预设应该是板块式的当然,老师对各板块的教学一样要考虑充足,做到心中有数,预防教学中措手不及紧紧围绕文眼,是对文章进行板块设计的有效方法笔者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前,围绕“园子”这个文眼设计了以下三大板块:自然之园、自由之园、精神之园课堂上围绕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思绪清楚,效果好。
2.紧紧围绕关键,有序展开 在板块设计中,紧密联络文章专题的段落是教学的关键关键段落的教学更要周密设计,表现层次性如《天鹅的小说》中反应老天鹅破冰之“勇”的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一大关键课前,笔者是这么预设的:老师先范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想一想,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其次,围绕老天鹅扑击冰面“笃”的声音,想象其用肉体扑打又厚又硬的冰面的感受;再次,抓住“第二次,第三次……”来体会这种疼痛时间之长;最终,让学生练习朗诵,读出老天鹅破冰之“勇”这么的教学,层次清楚,方法适当课堂上,学生感悟深刻,读得专注,读得动情笔者认为,课堂上关键段落的教学最为主要,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教学能否成功,它也最能表现老师的教学功力 3.围绕疑难,巧妙突破 教学难点未必是教学的关键,有时也无须花很多的时间来处理,但必需认真对待,不可忽略对于疑难的处理,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妙的教学设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九色鹿》一文“到底应该怎样处理调达”是教学的难点一位老师先是这么预设的:让学生回复“假如你是国王,你会怎样处理调达?”结果在试教时,学生全部将自己对调达的痛恨化为多种不可忍睹的处罚手段,课堂上充满了血腥的味道。
这么的教学并不理想,于是教者重新进行了设计她换了一个思绪,改为这么问学生:“假如国王要九色鹿来处理调达,九色鹿会怎样做呢?”教学中,学生由讨论发展为相互争论,最终认识到善良的九色鹿一定会再次“教育救人”,而不会采取“以恶报恶”的血腥方法这么的教学设计是巧妙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 三、圆融课堂的实施策略 再好的课前预设还要在课堂上艺术地实施因为,同一教案不一样的人实施,其效果是大不相同的除去老师本身朗诵、语言表示等基础素质外,教学预案的实施能否依据学情的改变而随之应变是更为主要的原因 1.以活为旨,弹性推进 课堂预案的实施应立足于一个“活”字目前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走教案”,教学步骤机械推进,效果很差一位老师在教学《理想的风筝》中“她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以为她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时,就没有完全依据课前预案展开教学,反而收到了很好效果她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漾”字的精妙,在预案中设计了“漾”和“露”的比较式教学但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这句话的体会时,一位学生说:“这个‘漾’字让我体会到刘老师从内心深处是无比愉快的、无比自豪的因为‘漾’这个字,原来就表示水面上波纹围绕一点一圈圈地向四面扩散开去。
这里用‘漾’,就是说愉快和自豪从刘老师的内心深处向周身扩散,这种愉快是全身心的执教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了解已十分到位,所以取消了换词比较的教学方法,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绪继续展开教学这么的教学富有弹性,是圆融的、自然的 2.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老师只是起着点拨、引导的作用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课堂上要顺学而导,不犯机械的教条式的错误有时候,对课前设计的教学预案还要做重大调整,甚至推翻重来,这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也需要有智慧有时候,这种改变是必需的笔者教学《珍珠鸟》一课,课前紧紧围绕文章最终一句话“信赖,不就能发明出美好的境界吗”设计了教案,想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珍珠鸟和“我”是怎样逐步产生“信赖”的但教学中,当笔者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心句时,一位学生说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真好!”是中心句,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否定,稍一思索,以为很有道理因为直觉告诉我“真好!”内涵更丰富于是,我抓住这两个字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的外形真好””小珍珠鸟胆子逐步大起来,和作者友好起来逐步产生信赖的过程真好”“由此悟出的信赖发明出的美好境界真好”……这么的教学就是以生为本,顺学而导这么的变通越多,教学就越灵活,课堂就越迷人。
3.以读为主,多着并举 “读中感悟,以读见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方法,但语文教学绝不但仅是“读”目前,语文课堂乏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单一,提升学生朗诵效果的手段匮乏,课堂上虽书声朗朗,但不动听,有如小和尚念经通常缺乏生气因此,圆融的课堂应该表现“以读为主,多着并举”的教学策略笔者在教学《珍珠鸟》第四自然段时,采取了角色转换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对学生说:“这篇文章是以作者为第一人称写的,假如以珍珠鸟的语气,马上文中的‘珍珠鸟’变为第一人称‘我’来写,这一自然段怎样改呢?”在学生交流改写的过程中,我相机问学生:“你为何先远远地落在柜顶上、书架上?”“你为何敢蹦到作家的杯子上,还俯下头来喝作家的茶?”“你为何还敢啄作家的笔尖?”学生回复的过程,就是走进珍珠鸟内心世界的过程有了这么的角色体验,学生的朗诵就会真情投入当然,语文教学的方法是多个多样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灵活利用,只有这么,课堂教学才会圆融自然,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