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3章章 语言机能和普遍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语法2024/9/2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第第3章章 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1 语言机能语言机能3.2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3.3 积极证据和消极证据积极证据和消极证据3.4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思想评价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思想评价3.5 其他类型的普遍语法其他类型的普遍语法3.6 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3.7 小结小结2024/9/2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 语言学的著作大多是以死气沉沉、晦涩难懂而“见长”的不过,也有例外平克(Steven Pinker)1994年写了一部名为《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的书,刚一出版就成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语言本能语言本能》》一书中译本的封皮一书中译本的封皮2024/9/2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语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已有中文译本,译者洪兰,台北:商业周刊,1998年汕头大学出版社于2004年将该译本引进并在国内发行2024/9/2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平克(1994:5)认为,语言是一种本能本能((instinct)):“人会说话,类似于蜘蛛会结网。
蜘蛛的结网能力,不是某些天才蜘蛛的发明,不是因为蜘蛛受过良好的教育,也不是因为蜘蛛具有成为建筑师或从事建筑工作的潜能蜘蛛会结网,是因为它们有大脑大脑正是大脑,给了蜘蛛结网的欲望和能力2024/9/2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在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能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本能这个问题上,最有名的学者是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诺姆诺姆·乔姆斯基(乔姆斯基(Noam Chomsky,,1928--))2024/9/2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年轻时的乔姆斯基2024/9/2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就主张,人类语言太过复杂,绝非行为主义的刺激强化说(“刺激-反应”理论)(参见5.1:本教材PP64-65)所能解释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产物,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产物,是遗传的结果是遗传的结果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即使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即使是对黑猩猩(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而言,人是对黑猩猩(与人类关系最近的动物)而言,人类语言对它们来说也不具有可学性类语言对它们来说也不具有可学性2024/9/2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一项“教黑猩猩美国手语”的实验。
手语在本质上是跟人类有声语言相同的这项实验的主角,一只雄性黑猩猩,被命名为“尼姆·齐姆斯基”(Nim Chimsky)尼姆2000年3月10日死于心脏病,终年26岁尼姆的教师,心理学家佩蒂托3月23日撰文表示哀悼(Petitto,2000)她在文章中认为,尼姆最终掌握的,也只是人类语言的一部分我们看到,黑猩猩尼姆的语言实验说明,人类以外的任何物种都不能完全学会人类语言2024/9/2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人类的语言能力当中,有些是人类特有而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那么,是哪些呢?下面我们分别对此进行论述2024/9/21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1 语言机能•从表达方面来看,人类语言具有离散性(dispersion;dispersibility)和“递归性”(recursion)•离散性离散性•离散性离散性是说,句子是由离散的单位(dispersed units)组成的,句子有由6个词组成的,有由7个词组成的,但没有由6.5个词组成的句子2024/9/21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递归性递归性是说,同样的成分(词语或者规则)可以重复使用离散性是递归性的前提,没有离散性,递归性需要的成分就无法得到。
递归性决定了人类语言的句子可以无限加长从这一点上讲,句从这一点上讲,句子和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具有相同的特子和自然数(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具有相同的特点点有最长的诗歌,最长的对联等等,但没有人敢说自己的某个句子是最长的句子2024/9/21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把下面的例14不断地延长•14. 在充满迷人鲜花香味的房间里和三五个知心好朋友坐在舒适无比的沙发上一边听着轻松的音乐一边聊着漫无边际的话题一边喝着散发着清香的绿茶一边看着窗外越来越浓的春色一边翻着这本《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希望你真的如此惬意!)2024/9/21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语言机能中,有些是与其他物种共同的;但是上面所说的“递归性递归性”乃是人类语言最核乃是人类语言最核心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语言所独有的心的特征之一,也是人类语言所独有的•关于语言机能,乔姆斯基早期(如Chomsky,1965)使用的术语是“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这个术语在学术界的使用率也是很高的•在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Hauser,et al.,2002),乔姆斯基及其合作者把语言机能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2024/9/21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语言机能•乔姆斯基及其合作者把语言机能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狭义的语言机能•语言机能• 广义的语言机能2024/9/21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下面简单说说这两种语言机能•一、狭义的语言机能(faculty of language-narrow sense,FLN)•FLN的核心成分是一个抽象的计算系统(指句子组合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一系列操作)计算系统使用有限的元素,产生出无限的表达式,每个表达式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其长度也没有限制2024/9/21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二、广义的语言机能(faculty of language-broad sense,FLB)•除了内在的计算系统即FLN以外,FLB至少还包括另外两个系统:感觉运动系统和概念意图系统乔姆斯基等人认为,感觉运动系统和概念意图系统是FLB的外围成分,属于认知和感觉机制,是人类和其他物种所共有的如果有差别,也只是在数量方面,而非类别性的只有只有FLN所包含的所包含的机制,特别是递归性,才是人类所特有的机制,特别是递归性,才是人类所特有的。
2024/9/21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不过,乔姆斯基等人也指出,有机体内部有机体内部的一些特征会对语言机能的具体使用施加的一些特征会对语言机能的具体使用施加很多限制很多限制比如,肺脏所具有的能力(比如肺活量)限制了实际上说出的话语的长度,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参见11.2:教材PP163-165)的容量会限制句子的复杂程度2024/9/21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平克和杰肯道夫(Pinker & Jackendoff,2005)认为,乔姆斯基等人的上述看法(只有递归性才是人类语言机能的独特特征),太过狭隘平克等人指出,在语音、形态、格、一致以及词汇等方面,也都包含着人类语言机能不同于其他动物交际系统的独特特征2024/9/21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2 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语言机能语言机能”想要解释的是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想要解释的是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这里的所谓“动物语言”指的是动物交际系统,比如蜜蜂的舞蹈,鲸鱼的歌声等形式)的差别的差别•乔姆斯基认为,二者(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的差别具有生物和遗传特征这些特征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体现在任何一个人类个体的身上。
语言机能以及乔姆斯基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UG;详见下文),都和儿童母语习得有关2024/9/22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沙赫特(Schachter,1988:223)认为,简单地说,母语习得需要解释的问题是:•15. 在没有指导和“消极证据”(negative evidence)的情况下,在接触到的输入有可能损害语言知识的不利条件下,所有正常儿童都能够获得完美的语言知识,成为在语言上与其他社团成员没有区别的个体儿童在习得所有的自然语言时,均是如此不管被置于什么社团,儿童都会获得该社团的语言,而且,习得这一语言的时间和习得另一语言的时间没有差别韩国父母所生的孩子如果被墨西哥人在瓜达拉哈拉(墨西哥一城市,引者注)抚养长大,就会学会西班牙语,所花时间和这个孩子在首尔学会韩语的时间相同2024/9/22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消极证据分两种:消极证据分两种:直接消极证据和间接消极证据• 直接消极证据• 消极证据 • 间接消极证据2024/9/22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这段话中的所提到的消极证据(也称“消极语料”)需要在此做些解释。
•“消极证据消极证据”分两种:直接消极证据和间接消极证据现分述之1)直接消极证据直接消极证据指儿童从他人的纠错中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告诉儿童什么是不正确的、不合法的,比如“在汉语里,‘商完量’是不对的,应该说‘商量完’”2)如果某一语言当中从来不出现某种形式,那么对儿童来说,这就是间接消极证据间接消极证据汉语儿童从来没有听到“我饭吃”“他电影看”等句子,这是汉语“主动宾”结构的间接证据2024/9/22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积极证据积极证据•与消极证据(上面刚说过的)相反,“积积极证据极证据”((positive evidence,也称,也称“积极语料积极语料”))指儿童从环境中(主要是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话语,这些话语能够告诉儿童什么是正确的、合法的2024/9/22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在沙赫特(Schachter)的叙述中,包含了儿童习得母语的如下4个特点:(1)条件不利;(2)结果完美;(3)速度惊人;(4)潜能相同现在分述这4个特点1)条件不利儿童获得的输入是有限的,其中包含的大都是积极证据,消极证据很少从形式上看,儿童听到的话语并不总是符合语法的,以错误开始、中途改变计划等也都是常见的现象,所以说“输入有可能损害语言知识”。
2)结果完美儿童习得母语不受智力的影响,成功率极高,正常儿童都能毫无例外地掌握自己的母语3)速度惊人儿童习得母语的速度很快,一般在5岁前就能基本掌握母语4)潜能相同儿童能够以同样的速度习得任何一种语言此外,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点,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这一过程也充满了创造性(参见第7章:教材PP95-111)2024/9/22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在儿童的语言经验(所接触的输入)和最终获得的能力(关于语言的抽象知识)之间,存在着不对应的情况儿童最终掌握的语言系统,其内容丰富并且极其复杂该系统所包含的知识,远远大于儿童从有限的输入当中推理所得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语言习得中的逻辑问题,即由此得名换句话说,按照一般逻辑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这需要解释2024/9/22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的解释是:儿童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具备先天的语言机能这一机能在其“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中,就包含一系列关于语言的“原则”(principle)这些原则决定了自然语言可能(或不可能)采取的操作手段•原则分两类,一类原则对于所有语言来说,都是一样的(language-invariant)。
这类原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儿童并不需要学习另一类原则在不同的语言中表现是不一样(language-particular)的,这类原则规定了若干可能性(一般为两种),称为“参数”(parameter)2024/9/22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儿童在习得母语的时候,只需要根据输入中的积极证据,从这些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就可以了每一个参数,都和一组句法特征相连儿童不需要一个个地去学习这些特征,只要根据输入设定了参数,这些特征就随之而来,自然就学会了(Chomsky,1995;Radford,1997)这样,在普遍语法普遍语法及其原则的引导下,语言习得的难度就大大降低,儿童也因此能够克服逻辑问题,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能够非常神速并且极其完美地完成对母语的习得2024/9/22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并不是很容易理解的,我们举两个例子以走路为例,其中既有天生的原则,也有后天学会的原则天生的原则如,一般是向前迈腿,极少后退;身体要保持平衡协调(迈左脚时摆右手、两只脚不能同时离开地面等)后天的原则如,应该靠着马路一边走,而不是忽左忽右走“之”字;更不是像孙悟空那样,忽上忽下翻跟头。
这一原则包含两种可能,或者靠左,或者靠右具体是靠哪边,要根据遇到的输入而定如果孩子生在日本、英国等地,他就知道要靠左;相反,中国、美国的孩子学会的则是靠右2024/9/22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我们再举一个语言学的例子普遍语法的一个参数涉及主语与动词的关系该参数的一种可能是“代语脱落”(prodrop),允许使用无主语句式比如,在汉语里,可以说“下雨了”,也可以说“说吧”等另一种可能是“非代语脱落”(non-prodrop),不允许出现无主语句式比如,在英语里,单说Speaks不成话非代语脱落语言要求句子一定要有主语,主语没有实际意义时,往往采用“假位主语”(dummy subject)比如,It is raining和There's someone at the door to see you中的it和there就是假位主语2024/9/23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简单地说,对于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乔姆对于母语习得中的逻辑问题,乔姆斯基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斯基的回答是:这是因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语言机能机能2024/9/23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不妨看看乔姆斯基(1997)的说法,它集中概括了上面讲到的意思:•16. 假定彼得的语言器官处于状态假定彼得的语言器官处于状态L L,,L L就是彼得的语就是彼得的语言。
言…………关于彼得的语言的理论称为关于彼得的语言的理论称为““语法语法””,关于语,关于语言机能的初始状态的理论称为言机能的初始状态的理论称为““普遍语法普遍语法””语法是在语法是在不同的框架中对传统术语的沿用彼得的语言决定了无不同的框架中对传统术语的沿用彼得的语言决定了无穷多的表达式,每个表达式都有自己的语音和意义用穷多的表达式,每个表达式都有自己的语音和意义用术语来说,他的语言术语来说,他的语言““生成生成””了他的语言的表达式关了他的语言的表达式关于他的语言的理论因此而被称为于他的语言的理论因此而被称为““生成语法生成语法””每一个表达式都是一个特征复合体,向彼得的表达系统发出指表达式都是一个特征复合体,向彼得的表达系统发出指令有了语言和相应的表达系统,彼得就有了关于表达令有了语言和相应的表达系统,彼得就有了关于表达式的语音和意义的丰富的知识,并且也有了相应的能力,式的语音和意义的丰富的知识,并且也有了相应的能力,他可以理解他听到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用不他可以理解他听到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用不同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语言同的方式使用自己的语言2024/9/23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3 积极证据和消极证据积极证据和消极证据•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儿童对母语的习得,是在按照乔姆斯基的理论,儿童对母语的习得,是在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的制约下进行的,其过程取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的制约下进行的,其过程取决于生物和遗传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儿童决于生物和遗传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儿童母语习得称为母语习得称为“发展发展”或者或者“成长成长”更合适更合适这就好像是有了阳光和水,花儿自然就会开放一样;置身于语言社会当中,儿童毫无例外地会掌握该社会的语言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一般所谓的“学习”,对儿童没有任何意义2024/9/23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这也就意味着,儿童的母语习得是自动进行的,既不需要明确系统的传授,也不需要及时耐心的纠错儿童的母语习得是在外界刺激(即语言经验)的激发下实现原有生物潜能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儿童所需的仅仅是能够听到这种语言而已父母或者看护者(caretaker)是不是与儿童交谈,并不是必要条件•归思迪(Guasti,2002)指出,尽管研究者还有争论,但目前的结论基本上是:在儿童习得母在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中,消极证据不够清晰,不够充分;而语的过程中,消极证据不够清晰,不够充分;而且,并不是所有儿童在所有场合下都会得到消极且,并不是所有儿童在所有场合下都会得到消极证据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证据儿童在习得语言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积极证据上极证据上2024/9/23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但是,不需要明确传授并不是说成人不去传授,也没有否认成人的传授对儿童学习语言有帮助。
这类似于第2章中讲到的能力和表现的关系即使是在缺乏表现的情况下,能力依然存在但大部分情况下,能力和表现是一致的相应地,即使在没有传授的情况下,儿童也能习得母语但在不少情况下,成人还是会刻意地向儿童传授语言一般来讲,在与儿童交谈时,成人关注的是在与儿童交谈时,成人关注的是内容,对语言形式关注较少内容,对语言形式关注较少儿童的语言形式出现问题时,成人也很少纠正2024/9/23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不过,主动纠正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比如(许政援,1994:6):• 例17. 成人:“洗脸”,说!• 儿童:洗脸• 成人:嗳(赞许),“洗手”• 儿童:洗手• 成人:嗳,“洗脚”• 儿童:脚• 成人:“洗脚”• 儿童:洗手2024/9/23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 例17中,成人不但是在有意进行语言传授(提供积极证据并要求儿童模仿),而且还对儿童的模仿错误进行了纠正(提供消极证据)不过,这种纠正并不很成功类似的情况在儿童语言习得当中经常出现。
2024/9/23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一位心理学家有一次连续几个星期试图制止自己的女儿犯other one spoon之类的错误,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Pinker,1994:305):•例18. Child: Want other one spoon, Daddy.• Father: You mean,you want THE OTHER SPOON.• Child: Yes, I want other one spoon,please,Daddy.• Father: Can you say “the other spoon”?• Child: Other……one……spoon.• Father: Say……“other”.• Child:Other.• Father:“Spoon”.• Child:Spoon.• Father:“Other……spoon”.• Child: Other……spoon. Now give me other one spoon?2024/9/23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许政援(1994:6)是这样解释(上面)例17的:• 例19. 这是否说明儿童不会模仿,因而模仿学习对语言获得没有作用呢?当然不是。
其实,这正说明儿童是在模仿和学习成人教的词洗脚”对儿童来说难了一些,所以是儿童模仿了,但还没有把它掌握好这也说明儿童在模仿学习过程中的选择作用2024/9/23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艾利等人(Ely et al.,2001)调查了美国22个中产阶级家庭餐桌谈话中“关注语言用语”(language-focused terms)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关注语言用语”指的是tell、say、listen等跟语言使用有关的词语(其中的例11中的“说”是汉语的例子)这些家庭都有一个两岁到五岁半的孩子,每个家庭的平均录音时间为23分钟结果表明,妈妈谈话的11%,爸爸谈话的7%,以及孩子谈话的4%,都包含“关注语言用语”在每个餐桌上,孩子从父母的谈话里平均听到43句谈论语言的话,孩子自己则讲了8句比如:2024/9/24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例20. • Mother: She said,“stop it you guys”.•例21. •Father: I love the words you're making up these days.• 例20引述过去的言语行为,例21对言语行为进行评论。
它们都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引向语言自身2024/9/24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艾利等人认为,在正常的社会交往中,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与语言交际功能有关的重要信息,这对孩子的语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17等说明,在自然会话中,至少某些父母是在刻意地在自然会话中,至少某些父母是在刻意地传授语言传授语言那么,是不是在所有的文化中,成人都会这样呢?答案是:“还不清楚”母语习得母语习得研究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的也多研究主要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进行的,研究的也多是中产阶级家庭是中产阶级家庭这些研究中,成人一般会主动传授语言2024/9/24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如果说,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强调的是输入中不利于习得的条件,那么,艾利等人的研究则重在寻找输入当中有利于习得的现象语言教学的目语言教学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促进习得的顺利进行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帮助,促进习得的顺利进行因此,语言教师无疑会对艾利等人的研究(研究则重在寻找输入当中有利于习得的现象)更感兴趣2024/9/24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4 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思想评价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思想评价•乔姆斯基的上述思想,被称为“内在主义假设”(innateness hypothesis)。
据尼克·艾利斯(Nick Ellis,1998)所言,“内在主义”一共有6个假设:模块化、语法、能力、刺激贫乏、语言本能、语言习得是参数设置以及词汇知识积累的过程现在分述这6个假设2024/9/24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一、模块化语言机能在大脑中单独存在,独立于其他认知功能二、语法关于语言的知识等于语法,语法是一套复杂的规则和限制条件,人们据此区分句子是否合乎语法三、能力研究对象应该是理想状态下的语法能力,而不是受多种表现因素影响的语言使用四、“刺激贫乏”(poverty of stimulus)这其实就是前面3.2(教材PP33-36)中提到的条件不利问题,或者说逻辑问题五、语言本能在大脑中,普遍语法最本质的内容是天赋的,语言是一种本能,语言普遍性是遗传的结果六、语言习得是参数设置以及词汇知识积累的过程艾利斯强调,生成语法受到批评和质疑的,是这些假设,而不是它对语言的系统描写2024/9/24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模式主要部分(简图)乔姆斯基普遍语法模式主要部分(简图)2024/9/24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在2.2(教材PP19-21)中,我们介绍了研究者对乔姆斯基“能力”概念的批评。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对于内在主义假设的其他批评•这两个方面是:•(1)没有直接证据能支持内在主义假设;没有直接证据能支持内在主义假设;•((2)从)从“解释攀升解释攀升”((explanatory ascent)的角度看,内在主义使研究者无法)的角度看,内在主义使研究者无法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提出问题,不利于研究的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提出问题,不利于研究的深入深入2024/9/24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第一个方面的批评是,没有直接证据能支持内在主义假设第一个方面的批评是,没有直接证据能支持内在主义假设•霍金斯(Hawkins,1988)指出,内在主义假设的确切内容(具体的原则和参数),很多是来自跨语言的比较这就是说,内在主义假设需要语言普遍特征的支持但是,这些普遍特征并不一定非要用内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参见3.5:教材PP41-43),而基因或者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也还没有发现支持内在主义的证据因此,没有直接证据支持内在主义内在主义的证据大都是间接的,也就是儿童不可能从输入中获得完美的语言知识2024/9/24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内在主义的一个重要假设是,仅有积极证据是不够的。
从积极证据中只能推断出什么是可能的,而不能推断出什么是不可能的对此,霍金斯表示怀疑他举例说,如果在某一特定语言中,在所有的场合都只听到“主动宾”结构,儿童似乎不需要特别的智力就能推断出“主宾动”结构在该语言中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积极语料就足够成为某些结构不合法的证据霍金斯指出,人类确实具有学习语言的内在条件,这些条件也能够促进语言学习2024/9/24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但是,对于内在主义来说,需要回答但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到底能从积极证据中推断出什么?儿童采用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参见13.l和13.2)(教材PP200-205)是什么?没有内在主义假设,这些策略是不是就不能系统地解释语言习得?2024/9/25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霍金斯的批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最新的一些研究也支持他的看法比如,舒曼(Schumann,et al.,2004:2)指出:“许多语言习得方面的研究,特别是SLA,都遵循传统语言学的看法,假定存在一个语言学习特有的机制:语言习得机制或者普遍语法但是,过去几十年沿着这一思路进行的研究表明,普遍语法是不是存在还无法确认;即使(普遍语法)存在,它是不是适用于SLA也不能确认。
此外,对大脑的研究发现,(想要)确定组成普遍语法的区域或者回路是极(想要)确定组成普遍语法的区域或者回路是极其困难的其困难的2024/9/25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与没有直接证据来支持内在主义假设一样,似乎也没有证据可以来证伪内在主义假设汤马塞洛(Tomasello,2004)认为,科学是一系列的猜想和反驳,最强有力的猜想是那些有可能被语料驳倒的猜想从这个角度讲,普遍语法是一个非常软弱的假设首先,普遍语法到底包含什么内容,很少有明确的表述,每一个研究者都非常自由地用最方便的方式来调用普遍语法,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容清单,怎么从中进行选择,没有一致认可的方法其次,也很少有人讲到如何去测试普遍语法的具体猜想托马塞洛认为,如果不能证伪,就不能称为科学2024/9/25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第二个方面的对于内在主义假设的批评是:从第二个方面的对于内在主义假设的批评是:从“解释攀升解释攀升”((explanatory ascent)的角度看,内在主义使研究者无法)的角度看,内在主义使研究者无法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提出问题,不利于研究的深入在更高的层面上继续提出问题,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艾克曼(Eckman,2004)指出,任何解释都是用概括性的结论来统率所需要解释的现象。
但是,任何解释都会引发新的问题,用来进行任何解释都会引发新的问题,用来进行解释的结论,其本身也可能成为有待解释的事解释的结论,其本身也可能成为有待解释的事实实也就是说,解释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应解释是有层次的,科学研究应该允许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提出问题该允许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提出问题2024/9/25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比如:•例22. 问:在“好好儿工作”中,为什么“好好儿”要放在“工作” 之 前?• 答:因为“好好儿”是副词,“工作”是动词,汉语里,副词总是位于动词前面• 问:为什么汉语的副词要位于动词之前?• 答:因为汉语里,修饰语总是位于中心词之前,“副词-动词”是“修饰语-中心语”的一种• 问:为什么汉语的修饰语……?• 答:因为……2024/9/25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但是,乔姆斯基的内在主义假设却不允许解释乔姆斯基的内在主义假设却不允许解释攀升攀升既然普遍语法是一种由遗传决定的生物属性,而且是人类特有的,那么也就不需要再接着问为什么了2024/9/25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5 其他类型的普遍语法其他类型的普遍语法•上面我们讨论的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大脑语言机能的初始状态。
除此之外,普遍语法还有其他含义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语言普遍性”(language universals)这一概念霍金斯(1988)指出,有三种类型的语言普遍性:绝对普遍性、蕴含普遍性、分布(或者频率)普遍性现在我们分述这三种类型2024/9/25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一、绝对普遍性这是在人类所有语言中都发现(或没有发现)的特征比如,所有的语言都有元音,所有的语言都有名词和动词,所有的语言都有代词系统,并且至少包含三种人称和两种数(如单数和复数)的变化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属于这一类普遍性二、蕴含普遍性这类普遍性的表述方式是,如果某一语言有特征P,那么它也会有特征Q比如,如果某一语言的基本词序是VSO(动主宾),那么,在介词结构中,介词也会位于名词短语之前蕴含关系都是单向的,反方向的蕴含不存在三、分布(或者频率)普遍性这类普遍性的表述方式是,类型为T的语言比类型为T’的语言更普遍比如,在结构为VO(动宾)的语言中,主语的位置越靠左,语言就越常见;就是说,SVOX > VSOX > VOSX >VOXS2024/9/25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严格地说,普遍语法指的是对语言普遍性的研究。
研究语言普遍性可以有不同的角度,霍金斯(1988)就提到了内在主义、语义、语篇语用、处理、感知和认知、历时变化等乔姆斯基的内在主义立场只是诸多研究视角中的一个但是,由于他的理论影响巨大,通常情况下,普遍语法只指乔姆斯基一派在研究语言普遍性时采取的内在主义立场这种意义上的普遍语法成了乔姆斯基语言理论的代名词下面举一个从语篇角度来解释语言普遍性的例子(Thompson,1988)这个例子中,有关汉语的资料占了很大比重,比较容易理解2024/9/25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汤普森研究的是形容词他援引迪克森1977年的研究指出,形容词表达的是特征概念,但并不是每种语言都有形容词这一类别迪克森研究了17种有代表性的语言,结论是:特征概念词语所属的范畴要么与名词接近,要么与动词接近不管该语言中有没有形容词范畴,都是如此汤普森对另外40种语言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形容词与动词性质相近的语言,有汉语、泰语等;形容词与名词接近的语言,有芬兰语、阿拉伯语以及希伯来语等;形容词自成一类,与名词、动词基本上没有相同特征的语言,有英语、切诺基语等前两种情况(形容词与动词性质相近的语言;形容词与名词接近的语言)在世界语言当中更为普遍。
之所以如此,汤普森认为是与形容词在口语语篇中表达的功能有关2024/9/25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按照汤普森的看法,语言当中,决定句法和词汇规律的是口语语料,而不是书面语语料,在口语语料中,形容词主要表达两种功能:(1)断定断定语篇中已有指称对象的特征语篇中已有指称对象的特征;(2)介绍新的语介绍新的语篇指称对象篇指称对象下面分别介绍这两个功能•形容词表达的第一个功能,是断定语篇中已有指断定语篇中已有指称对象的特征称对象的特征在英语中,这一功能多表现为连系动词后加形容词(倒23),例24是汉语的例子•23. I was getting kind of good at playing in the rain, really.• 24. 学语文方面的,算是比较吃香一点2024/9/26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作名词的定语,该名词已经在句子中出现过,比如:• 25. The last time she saw him which was three years ago he was pretty good looking,and um, you know she says he's a very nice guy, he's a real good person. • 26.(谈到入学考试)所以我们真的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很,更理想的考试。
2024/9/26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形容词表达的第二个功能,是介绍新的语篇指称介绍新的语篇指称对象对象比如:• 27. Tom Smith used to live there. And he had black-and-white-striped sheets in his bedroom.• 28. 在很愉快的气氛中学,那是最好的• 汤普森认为,例28中,“愉快的”和“气氛”一起,承担了介绍新的语篇指称对象的功能:具有“愉快”特征的“气氛”才是新的指称对象2024/9/26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汤普森统计的英语语料中共有308个形容词,汉语语料中共有340个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两种功能上的分布情况如下面的表3.1:•表表3.1 语篇中形容词的功能(依据语篇中形容词的功能(依据Thompson, 1988, Table 7.1, 7.2))•汤普森指出,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差别很大,但它们在形容词语篇功能上却非常相似因此,可以假定,对其他语言的研究也会得出相同的结果2024/9/26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这种语篇功能上的区别能够解释特征概念词语和动词、名词的关系。
特征概念词语在断定功能方面,与动词相似;在介绍指称对象方面,与名词相似相应地,在形态句法方面,有的语言当中,特征概念词语与动词相似;有的语言当中,它们与名词相似;而另一些语言当中,特征概念词语既不是典型的名词,也不是典型的动词,于是独立成为一类,即形容词2024/9/26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6 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普遍语法和第二语言习得•米歇尔和麦利斯(Mitchell & Myles,2004)认为,乔姆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语言学方面的基的普遍语法是语言学方面的“特征理论特征理论”((property theory),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描述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学习),关注的核心是如何描述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学习方面的方面的“转变理论转变理论”((transition theory),也不是语言处理),也不是语言处理理论,不怎么关心学习者的语言是如何发展的,对影响学习者个理论,不怎么关心学习者的语言是如何发展的,对影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也完全忽略体差异的社会和心理因素也完全忽略但是,他们也指出,乔姆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是最成熟的一个语言理论和分析工具,它为不同斯基的普遍语法是最成熟的一个语言理论和分析工具,它为不同语言的对比提供了一个平台。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能够提出关于语言的对比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能够提出关于语言学习的明确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也可以对来自不同语语言学习的明确的假设并对假设进行验证,也可以对来自不同语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基于普遍语法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学习者语言(特别是句法)的系统描述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厚的成果2024/9/26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在基于普遍语法的第二语言习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普遍语法是否可及普遍语法是否可及”(access to UG),就是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UG是不是不是还起作用是还起作用?比如,在人类语言中,反身代词(汉语的“自己”,英语的himself等)和其先行词的关系,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英语当中,二者在人称、性、数等方面必须保持一致,因此Mary loves himself是不合法的句子(himself不能指称Mary,句子中又没有其他可以指称的对象)2024/9/26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此外,在英语中,反身代词只能跟最近的词语发生指代关系,但是汉语却不同(黄月圆、杨素英、高立群、崔希亮,2005)。
比如:•29. John says [Sam loves himself]. (himself只能指Sam)(这里的例29-32均引自黄月圆等,2005)• 30. 小张听说小李恨自己 (“自己”既可以指“小李”,也可以指“小张”)2024/9/26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像汉语“自己”这样的反身代词被称为“长距离反身代词”长距离反身代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双宾语句中,反身代词倾向于指称主语,具有“主语倾向性”比如:•31. 小张送小王一张自己的照片 (“自己”一般指“小张”,不能指“小王”)• 32. 哥哥告诉爸爸小明弄坏了自己的笔 (“自己”既可以指“小明”,也可以指“哥哥”,但不能指“爸爸”)2024/9/26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在上述例31、例32两个句子中,“自己”指向宾语(“小王”(例31)和“爸爸”(例32))是普遍语法不允许的学习者是否也能认识到这一点?如果能,说明普遍语法仍然可及在黄月圆等人的调查中,不管是日语组学生还是英语组学生,都强烈地拒绝“自己”指向宾语,拒绝率分别是100%和95.8%,与汉语组没有差别这说明,学习者对汉语“自己”的理解受制于普遍语法。
不过,在普遍语法是否可及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2024/9/26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基于普遍语法的第二语言习得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不同种类的第二语言习得(比如汉不同种类的第二语言习得(比如汉语第二语言习得,西班牙语第二语言习得)是否语第二语言习得,西班牙语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具有共性具有共性?更进一步,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具有共性和第二语言习得)是否具有共性?在这个问题上,回答也是肯定的这里以动词的情状类型为例进行简单讨论2024/9/270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体”(aspect)范畴包括两类,“语法体语法体”(grammatical aspect)和“词汇体词汇体”(lexical aspect)汉语的“了”表示完成体,英语的-ing表示进行体,这是语法体词汇体是动词特有的属性,也称“动词情状”,比如动态/非动态、持续/非持续、终结/非终结等举例来说,“有”是非动态动词,“喝”是动态动词有”和“喝”都具有持续性,但是,“有”不包含结果,“喝”则往往导致一定的结果(“喝X”的结果经常是“X没有了”)。
2024/9/271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综合运用上述三个特征,可以将动词分为四类:•A. 状态动词(state verb):如“爱、有、属于”等• B. 动作动词(activity verb):表示不引向结果的动作,如“叫、跑、玩、学习”等• C. 指果动词(accomplishment verb):表示指向一定结果的动作,如 “造、画、拆、喝”等•D. 含果动词(achievement verb):动词或动词词组本身已经包含了结果,如“醒、忘、打死、看见”等2024/9/272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前两类动词(状态动词;动作动词)不表明结果,具有“非终结性”;后两类动词(指果动词;含果动词)表明结果,具有“终结性”汉语的很多重要句法现象,比如体标记(“了、着、过”)、“把”字句和“被”字句等,都和动词的情状类型有重要的联系以“了”为例,它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要求句子含有终结性因此,终结性动词能与“了”共现(例33,34),非终结性动词则不行(例35a,36a)非终结性动词只有通过添加定界成分(表示结果、时量、动量、频率等),才能与“了”共现(例35b,36b)• 33. 他醒了。
(含果动词)• 34. 我喝了一杯茶 (指果动词)• 35. a. ﹡小孙跳了 (动作动词)• b. 小孙跳了二十分钟• 36. a. ﹡王五爱了 (状态动词)• b. 王五爱上了邻村的一位姑娘2024/9/273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学习者习得汉语“了”时,表现出强烈的“终结性优先”倾向在学习者的语料中,“了”与终结性动词共现432次,错误率仅为12%;与非终结性动词共现的次数只有108次,但错误率高达40%(杨素英、黄月圆、孙德金,1999)这说明,学习者对动词表达的语义(动态/非动态、持续/非持续、终结/非终结等)非常敏感不仅“了”如此,“把”字句(黄月圆、杨素英,2004)和“被”字句(黄月圆、杨素英、张旺熹、崔希亮,2007)同样如此更重要的是,终结性优先这一倾向在其他第二语言习得中,包终结性优先这一倾向在其他第二语言习得中,包括在第一语言习得中,都同样起作用括在第一语言习得中,都同样起作用这是一条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2024/9/274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也具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有重要的意义。
孙德金(2006)指出,语法教语法教学应该把学生最需要的语法规则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应该把学生最需要的语法规则在最短的时间内教给他们,这就需要对教学资源(时间和内容)教给他们,这就需要对教学资源(时间和内容)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不教的就不教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不教的就不教他提出了两条关于语法教学的原则:(1)属于词汇范畴的属于词汇范畴的知识不教知识不教,(2)属于共知范畴的知识不教属于共知范畴的知识不教双宾语句中反身代词不能指向宾语,动词本身包含一定的情状特征等,这些就是可以不教的属于共知范畴的语法知识不难理解,共知范畴的发现,有赖于普遍语法及其相关研究2024/9/275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3.7 小结小结•l. 乔姆斯基等人认为,狭义的语言机能是一个计算系统,主要特征是递归性;广义的语言机能还包括感觉运动系统和概念意图系统他们认为,人类的语言机能中,递归性是唯一的不同于动物交际系统的特征2024/9/276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2. 儿童能够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以惊人的速度完美地掌握任何语言对这一现象,乔姆斯基的解释是:语言机能的初始状态中就包含了关于语言的很多知识,即普遍语法;儿童在习得母语时,只需要根据输入将参数赋值就可以了。
这样,表面上繁重无比的习得任务由于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的存在而变得可以承受了•3. 在乔姆斯基等人看来,儿童在母语习得过程中依靠的主要是积极证据,消极证据常常不够清晰,不够充分但这并不是说成人不去传授语言,也不是说成人的传授对儿童学习语言没有帮助2024/9/277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4. 乔姆斯基的批评者们认为,没有直接证据支持内在主义假设,内在主义假设也不利于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提出问题,将研究推向深入•5. 语言普遍性分为绝对普遍性、蕴含普遍性和分布普遍性三种对普遍性的解释,除了内在主义之外,还有语义、认知、语篇等很多角度•6. 基于普遍语法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目前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语言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24/9/278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本章结束,谢谢!本章结束,谢谢!2024/9/279第3章语言机能和普遍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