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研究 姑苏寒山寺之寒山初探 □ 徐 徐 永 恩 内容摘要 姑苏寒山寺世传因唐寒山子得名,张继《夜泊》诗使之扬名本文通过现有的历史资料分析考证,姑苏“枫桥”本名“封桥”,宋丞相王郇公珪改“封”为“枫”,而成今之“枫桥”.姑苏寒山寺不称寒山寺,唐前为“妙利普明塔院”,唐宋时期称普明禅院或名枫桥寺,元末顾仲瑛始用“寒山寺”之名明代之前,没有史料明确记载寒山子曾来过寒山寺,明初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言寒山子在此“缚茅以居”,后人才普遍称为“寒山寺".寒山子虽与寒山寺没有实际的联系,但寒山寺却因寒山子而出名.ﻫ 关键词 寒山子 寒山寺 探索ﻫﻫ 苏州名胜寒山寺,世传因唐代诗僧寒山子得名,张继一首《夜泊》使寒山寺名扬天下现在,寒山寺里纪念寒山子的东西倒不少,大雄殿之前院就有章美书,明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石.大雄宝殿的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坦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南墙上嵌有清代佛教居士大鹤山人郑文焯于1880寒拾殿里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塑有两个坦胸露乳、蓬头赤足、眉开眼笑的胖子: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拾得。
ﻫ 此外,寒山寺里还有《寒山子诗》刻石,还有以寒拾命名的寒拾亭、寒拾泉等,还有张继《夜泊》诗刻石,还有历代名人颂寒山的诗文刻石ﻫ 寒山寺的一切集中向世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姑苏寒山寺是唐代诗僧寒山子栖止过的地方,唐代已有寒山寺了.ﻫ 其实,翻检现有的苏州地方史志,找不到一条宋代以前记载着诗僧寒山子曾在姑苏寒山寺驻足或住持或游历的历史资料,也找不出姑苏寒山寺在唐代已经确实存在的确切证据换言之,姑苏寒山寺在唐代根本就没有,张继的《夜泊》诗也不是描写今天所说的寒山寺ﻫ 一、枫桥本名封桥ﻫ 枫桥本名封桥,“枫桥"一词产生于北宋,始于宋丞相王郇公珪.ﻫ (一)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载: 普明禅院,在吴县西十里枫桥.“枫桥"之名远矣,杜牧诗尝及之,张继有《晚泊》一绝,孙承祐尝于此建塔,近长老僧庆来住持,凡四十五年修饰完备,面山临水,可以游息.旧或误为“封桥”,今丞相王郇公顷居吴门,亲笔张继一绝于石,而“枫”字遂正 朱长文,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潜溪隐夫,吴县(今属江苏)人.元符(1098-1100)初卒年十九登进士乙科,以足疾不仕.后以苏轼荐充本州教授,调为太常博士,迁秘书省正字、枢密院编修。
朱长文认为“枫桥”旧或误为“封桥”,是宋丞相王郇公居住吴门亲笔书写张继的《夜泊》诗并刻石自王郇公书为“枫”字,而“封”字之名遂晦矣自此之后“封桥”便得正名为“枫桥” 案,宋丞相王郇公即王珪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神宗熙宁三年(1070),拜参知政事九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哲宗即位,封岐国公,卒于位.谥文恭珪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显有《华阳集》六十卷,附录十卷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郇国公王珪居苏州,因书张继诗,易封桥为枫桥. 宋丞相王郇公王珪为“枫桥”正名的言外之意,透出两点信息:ﻫ 1、“旧或误为‘封桥’”由来已久,即“封桥”之名历史悠久,似乎远在唐张继之前. 2、“封桥”之名在世俗的影响远远超过“枫桥”,可能唐以前根本就没有“枫桥”之名,当然也就谈不上其影响了.否则也无需要丞相出面为之正名反言之,若“封桥"之名已经沉封淹没无闻,即使“旧或误为‘封桥'”,那也没有必要要丞相为之正名 (二)清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引卢熊《苏州府志》云: 枫桥,去阊门七里。
《豹隐记谈》云:“旧作封桥,王郇公居吴时书张继诗,刻石作枫字,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吴潜至寺赋诗,云“借问封桥桥畔人",笔史言之,潜不肯改,信有据也翁逢龙亦有诗,且云寺有藏经,题“至和三年,曹文乃写,施封桥寺"作枫者非熊尝见佛书,曹氏所写,益可信云又枫泾桥通鲁班塘,即此案:王謇(1888—1969),原名鼎,字佩静,号瓠庐,晚署瓠叟,江苏吴县人.1915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师从章太炎等历任宣统《吴县志》协纂,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编目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等职.学问博洽,精熟吴中文献掌故家有海粟楼,藏书甚富.一生勤于著述《宋平江城坊考》则是他的传世之作,突出反映了他在研治《平江图》及苏州史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ﻫ卢熊,昆山(今属江苏)人,字公武.元末曾为吴县教谕明初授中书舍人,后迁兖州知府著有苏州、兖州二志及《孔颜世系谱》等.《豹隐记谈》为宋人周遵道笔记.卢熊认为“作枫者非”其理由有:ﻫ 1、天平寺藏经的书背有“封桥常住”四字朱印ﻫ 2、知府吴潜曾至天平寺赋诗,有“借问封桥桥畔人”之句,“笔史言之”,吴潜不肯改,“信有据也”. 3、翁逢龙称天平寺有藏经,题有“至和三年,曹文乃写,施封桥寺”等字样。
按:至和三年即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翁逢龙的生卒年不详,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1200?—1260?)亲兄长,字际可,号石龟,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丁丑吴潜榜进士理宗嘉熙元年(1237)通判平江府,后知建昌府擅长文学,有诗集丁丑”即嘉定十年(1217)ﻫ吴潜为什么不肯改?这其中必有缘故 案: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后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好,词风近于辛弃疾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ﻫ 吴潜于嘉熙元年(1237)八月十七日任苏州知府,词友吴文英是他的幕僚 吴文英(1200?——1274?),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浙江宁波人据乾隆《浙江通志·选举表》记载,其兄翁逢龙,……其弟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擅长于词吴文英可能是过继给吴家,改姓吴,自幼善弄文词,因耽于诗词,绌于经义而未登科第,与仕途无缘。
吴文英在苏州住了近12年,后住杭州淳佑九年八月(1250年),吴潜任绍兴地方官,下访梦窗,并招其入幕十一年(1252年),吴潜离任,梦窗也离开绍兴回到杭州.ﻫ 值得注意的是,吴文英是翁逢龙的亲弟,又是吴潜的幕僚,吴文英其兄翁逢龙又是丁丑吴潜榜进士,也做了平江府通判即吴潜的幕僚可见,吴潜与翁逢龙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既是师生又是上下级同事也是词友.很明显,翁逢龙提到过天平寺藏经有“至和三年,曹文乃写,施封桥寺”的题记,吴潜不可能不知道,或者很可能就是他们在闲聊时提到的,因此,吴潜在天平寺赋诗当然不肯改去“封"字,换言之,吴潜也认为是“封桥寺"而不是“枫桥寺”王謇所说的“信有据也”,当即此.ﻫ (三)清程祖庆《吴郡金石目》: 鲁国闵君墓志,大中祥符五年,子仁度书文云:“孤子闵仁度时葬严君,请钱塘浮屠氏居简为文志其墓.闵君名荣,东吴人也不仕奉佛,力行善事,以大中祥符四年五月微疾而逝.以明年壬子岁二月八日卜葬于长洲华乡封桥官塘西 据《吴郡金石目》记载:鲁国闵君墓志,是闵君之子仁度所书.大中祥符五年,“葬于长洲华乡封桥官塘西”案:“大中祥符"是北宋真宗年号,大中祥符五年即公元1012年.此则材料记述的时间比王珪书张继诗改字仅早45年,足可以证明在王珪改字之前,古枫桥均作“封桥”。
ﻫ 清韩崇《宝铁斋金石跋尾》及清程祖庆《吴郡金石目》均著录“封桥常住”一刻ﻫ 另外,封桥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封桥乃苏州西部的水上关隘,桥下河中建有移动木栅,木栅关闭,水路即被封煞.也有人认为大运河在此经过,又是官道所在,南北舟车在此交会,这里是水陆交通要道,每到夜里就要封锁起来,故名封桥距封桥堍10米处,古时建有一座雄险的铁岭关,为陆路关隘,这也可作为封桥是水上关隘的旁证ﻫ 在吴语中,“封”和“枫"同音,而吴语和北方语的“枫”字也是同音张继是襄州人,属北方语区,他到吴地旅行,客船停泊于寒山寺后江村桥和封桥之间,听人指说“封桥”而误以为是“枫桥”.作诗时,误将“封桥"写成了“枫桥”江封渔火”也就成了“江枫渔火" 《辞源》也认同:“本称封桥;后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得此名,故相承作‘枫’ﻫ从唐代张继《夜泊》诗到宋时朱长文著《吴郡图经续记》,时间已经相隔二三百年,故朱长文称“‘枫桥'之名远矣”!ﻫ 二、唐、北宋无寒山寺ﻫ (一)现存史志里找不到在宋丞相郇公王珪书张继诗改名之前有关于“寒山寺”的记载 宋范成大《吴郡志》载: 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
在吴县西十里,旧妙利普明塔院也 注引宋孙觌《记》:“枫桥寺者,距州西南六七里枕漕河,俯官道,南北舟车所从出,而巍然独无恙,殆有数矣.寺无石志,按《吴郡图经》,实妙利普明塔院,而不著经始之岁月唐人张继、张祜尝即其处作诗记游吟诵至今,而枫桥寺亦遂知名于天下 案: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江苏苏州)人累官吏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进资政殿学士,卒谥文穆.有文名,尤工于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石湖集》等范成大编撰的《吴郡志》是我国地方志中的名著 孙觌《记》即孙觌的《枫桥寺记》孙觌(1081—1169),字仲益,晋陵(今常州)人大观三年进士曾提举鸿庆宫,号鸿庆居士建炎二年至三年间,任平江知府晚年归隐洞庭西山.日与诗僧韵士啸傲于丰林邃壑之间,与诸多名刹胜区结有笔墨之缘此记当是王珪改“封”为“枫”后,最先记载枫桥寺而不是记载寒山寺的文章 无论范成大的《吴郡志》还是孙觌的《枫桥寺记》,还是宋初李宗愕的《吴郡图经》均未提到寒山寺,很明显枫桥寺之名不可能早于丞相王郇公王珪书张继诗改字之前 由上可知,今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比较流行的说法认为:此寺最初只是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的一个塔院而已,普明即智顗高弟普明禅师. 这里有必要详细介绍一下普明禅师,因为有人把普明禅师当作吸引寒山子来今寒山寺的原因.据《续高僧传》卷19记载: 释普明.本名法京。
俗姓朱氏会稽人.少小志操有异恒童……有僧乞食因即劝云.郎子既有善性,可向天台山出家,其中有四依菩萨在彼说法.遂以陈太建十四年,逾山越涧来入天台正值智者处坐说法下讲竟,顶礼归依愿尽此生以为弟子.智者笑云:“宿誓愿力今得相遇晓夕左右伏膺无懈,专求禅法兼行方等般舟观音忏悔,诵法华经一部 至祯明元年,陈主敕迎智者出都,从往金陵居光宅寺专以禅思为业同堂坐者奉命检校俄而陈国云亡智者(即天台开宗祖师)即上江州庐山东林寺明(普明)于陶侃瑞像阁内.行观音忏法……见一僧,云:“所名法京,未为嘉称,可改为普明,此名晓朗,照了三世忏讫,启智者述之便云:“此冥中所示,宜即改旧从新.”又随智者往荆州玉泉寺,每于泉侧练若专思智者反路台峰令造大钟,天台供养 智者圆寂后,普明禅师遵照他的遗愿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营建天台国清寺在建寺过程中每多神异,浙东诸州男女黑白皈向者数不可记,所得布施随缘喜舍,不积私财年86奄然而化普明当生于梁大通年间,历梁陈隋诸朝,入灭于隋大业年间毕生笃志修行外,协助智者修造寺院卅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