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南宋诗歌的一道风景线[1]情在中国诗歌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像南宋那样,如此大规模深入持久地表达了爱国怀,这体现在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两个方面一、爱国意识意识是愿望、情感和认识的统一,反映在国家伦理上就是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国难当头时具 有为国献身的愿望、志向或理想靖康之变后,南宋朝野上下分成主战主和两派,一部分具有民 族自尊心的诗人渴望恢复失地,为国家和民族洗雪耻辱他们通过诗歌抒发山河破碎之痛,表达 报国之志与报国无门的悲愤,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意识1、家国之痛痛苦, 是因为在乎; 在乎, 是因为爱之深 当所爱的对象遭到毁灭性打击而自己又不能保护时,除了屈辱就是无法遏制的深深痛苦了这痛苦反映了主体没有尽到责任,但同时也说明他背负着 沉重的责任意识,因为否则他就根本不用这么痛苦了因此,诗人的家国之痛是爱国意识的本真 流露这种痛苦和对故土的眷恋特别体现在“望”的意象中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 陆游这几句诗设想了处于金人统治之下的中原人民盼 望恢复的殷殷之情,是遗民之望其实也是诗人自己之望持觞望江山,路永悲身哀 (陈与义:《同左通老用陶潜 < 还旧居 > 韵 》)面前不着淮山碍,望到中原天尽头。
(刘仙伦:《题张仲隆快目楼壁》 )北望中原在何所 ?半生盈得鬓毛霜 (刘黻:《题江湖伟观》 )世乱音书到何日?关河一望不胜悲! (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 ) [3]望”是关切的表示,当诗人关注被蹂躏的山河大地时,他们必然深切地盼望着收复失地,必然会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然而大多数诗人毕竟地位卑下,除了通过“望”来表达这种爱 国情感之外,还能做什么呢?而“望”的结果往往只能是“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 ”[4] 这是 何等的沉痛!诗人越是沉痛和眷念,说明他对祖国爱得越深沉,而且,这些悲痛的文字还会加强自身的爱国 意识,同时它们的传播又会引起他人的共鸣,从而使这种意识放大2、报国之志与报国无门之愤有些诗人也有山河破碎的痛苦,但又超出了这种痛苦,那就是报国无门的痛苦,这反映在诗歌中就成为一种悲愤的呐喊陆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例如他在《金错刀行》写道: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 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5]悲愤是因为他满怀报国之志在《月下醉题》中他直抒自己有李广、要离之志: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6] 他时时希望像鲁仲连那样创下一箭下百城的丰功伟业:丈夫未死谁能料 ? 一笴他年下百城[7] 诗人时刻都想着剿灭胡虏,连床头的宝剑都铿锵有声,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8] 为此他甚至可以“一身报国有万死” ,而且终生不渝: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9]陆游到死都抱守着“还我河山”的志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10] 爱国竟至死不瞑目,这种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文学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然而就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志士,偏偏报国无门,虚耗青春, “双鬓向人无再青” [11] 这是怎样的悲愤!难怪他“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12]陆游的悲愤可以用一个“恨”字最集中深沉地表示出来:离骚末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二首》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归次汉中境上》 )世间尤物有如此,恨我总角东吴居《赏小园牡丹有感》 ) [13]这种悲愤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甚至到了夜不能寐的地步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徘徊欲睡还复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14] 然而这仍难平他心头的焦灼,以至于幻想着战胜胡人的情景,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 。
[15]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这还不够,他连梦中都在跟胡人作战,真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境界从大驾亲征, 尽复汉唐故地, 见城邑人物繁丽, 云‘西凉府也' 喜甚, 马上作长句, 未终篇而觉, 乃足成之” ,[16] 其日月之心几叫人垂泪在腐朽的南宋小朝廷的统治之下, 议和势力几乎一直占上风, 这注定了英雄无用武之地, 因而 他们越是志向忠贞高远,就越发感受到壮志难酬的悲愤不过,诗人越是悲愤,说明他的爱国志 向越是热烈,从而表明他的爱国意识越是强烈爱国行为南宋诗歌中的爱国行为有两个意思,一是这些诗是诗人爱国的方式,他们利用诗歌作武器进行 间接的战斗,或揭露侵略者祸国殃民,或批判当权者卖国求荣,或讴歌爱国者坚贞不屈,以鼓舞 士气、鞭策世人二是有的诗本身就反映了作者将要付出的行为,或者是对他将采取的行为的解 释,例如那些以身殉国者在诗歌中都透露出视死如归的心迹1、纪闻、纪实有的诗人通过纪实来激起对侵略者的仇恨, 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曹勋就明确指出记录被占区人民状况是要警示世人: “仆持节朔庭,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为率,南人居其二闻南使过, 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或以慨叹,仆每为挥涕惮见也。
因作《出、入塞》纪其事, 用示有志节、悯国难者云 ” [17] 他和一些诗人记录了沦陷区人民期盼朝廷收复的殷殷之情,其 中以范成大的《州桥》最为感人: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18] 陈与义记录了亲身经历,他在逃亡时甚至差点落入虎口, “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造物亦 恶剧,脱命真毫厘” [19]汪元量以《醉歌》 、《湖州歌》等组诗纪述了南宋灭亡的最后一幕和他北上途中所见所闻他本 是南宋末宫廷琴师, 并是幼帝赵顯的老师, 宋亡时跟谢太后和赵顯等一道被掠往大都 痛定思痛, 他怀着对故国深深的思念、对故主复杂的感情写下大量记录这一过程的诗歌,被称为“宋亡之诗 史”这些诗有的道出了国亡之奇耻大辱: “侍臣已写归降表, 臣妾佥名谢道清” ;有的讥刺了宋臣之 无能变节:“昨日太皇请茶饭,满朝朱紫尽降臣” ;有的对宫女的命运寄予深深的同情: “宫女垂头 空作恶,暗抛珠泪落船头 ” [20]而末代皇帝赵顯被押北上的一刹那让人倍觉悲凉—— 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白旄黄钺分行立, 一点猩红似幼君 [21] 这些诗可以看作是他对故国的祭奠, 是献给故国的最后一份礼物, 是对祖国尽的最后一份责任。
2、讽谏、揭露与批判宋朝本来相当繁荣, 为什么落得如此境地?自北宋亡国之后, 就有许多诗人自觉地承担谏臣的 责任,反省原因,针砭时弊,以期惊醒当朝,图强革新刘子翚指出北宋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宋徽宗奢靡腐化, 搞得民不聊生国运不济, 而一旦大 敌压境,赛过颐和园的御花园的雕梁画栋都让老百姓拆了当柴烧内苑珍林蔚绛霄,围城不复禁刍荛舳舻岁岁衔清汴,才足都人几炬烧 [22]另一个原因是奸臣误国: “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 ”[23] 吕本中就直接痛骂: “汝为 误国赋,我作破家人! ” [24] 陆游也痛诉“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 [25] 其实深层原因在于皇帝认敌作友、苟且偷生, “不待金仙来震旦,君王已解等冤亲 ”[26]王迈《观猎行》以猎人的消极不作为讽喻南宋武备松弛,慨叹: “呜呼!安得善猎与善兵,使我 一见而心惬! ” [27] 刘克庄也明确地提出这个问题: “战地春来血尚流,残烽缺堠满淮头” [28] 汪藻和王迈指出朝臣勾心斗角嫉贤妒能,以权谋私,缺少象廉颇蔺相如那样为国而不计前嫌顾 全大局的人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勇似韩彭有,心如廉蔺 希。
[29]刘克庄更是通过官兵生活状况的对比揭露边防军官只顾个人不体恤下情, 这必然导致士兵怨声 载道,士气低落 “押衣敕使来不来 ?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 ” [30]刘宰在《野犬行》中揭露了最惨绝人寰的一幕: “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 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 ” [31] 亡国灭种之原因不证自明,试想,一个灾荒之年竟以 吃人为生,竟会羡慕饥冻而死者的国家,怎么会有希望!赵汝鐩的《耕织叹》 、洪咨夔的《狐鼠》乐雷发的《逃户》 、方岳的《三虎行》等都对南宋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掠夺作了辛辣的揭露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一首《题临安邸》 [32] 为南宋朝廷画了一幅醉生梦死图,凝练地概括了统治者只顾自己享乐,最终把国家和 人民置于万劫不复之地的根本原因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这类诗歌鲜明地承担了批判的责任, 既宣泄了诗人满腔的愤怒, 也刺激着那些昏聩者的良知和责任意识,敦促他们起而为国3 、赞美、鞭策和激励对战友或仰慕的英雄致以敬意或鞭策,为他们鼓与呼,为他们鸣不平,为他们打气,这些都激 励着他人,提高了士气,这类诗歌展现了鞭策和激励的爱国行为。
1275 年 9 月元军围攻潭州(今长沙) ,制置使李芾与军民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元军于 除夕登城李芾命帐下沈忠:“吾力竭,分当死;吾家人亦不可辱于俘, 汝尽杀之, 而后杀我[33] 沈忠迫不得已而从命,事毕亦自杀潭州百姓闻之,亦多举家自杀郑思肖一首《咏制置李公芾》 足以让英雄事迹荡气回肠,激发无数人前赴后继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听得北人歌里唱: “潭州城是铁州城! ” [3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35]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赞扬了 项羽抗秦的功勋和英雄气概,对他没有回江东卷土重来深表遗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南宋抗金的 期待,通过咏史把赞美与鞭策融于一炉,非常富有感染力4、出谋划策陆游先后提出从四川出兵收复中原、迁都南京甚至西安以振作士气 “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 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 [36] 辛弃疾初到南方豪情万丈,作著名的《美芹十论》上书皇帝,献收复大计,这在他的《送湖南 部曲》中就有表示: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 [37]李清照以婉约词人著称, 然而当国破家亡之时, 她以不多的几首诗歌显示了自己高尚的爱国情 操和高卓的才华见识。
当她得闻两位朝臣要出使金国谈判时,对他们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同时给 他们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 告诫他们要防备金人的狡猾和毒辣, 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 “夷虏从 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 儒生 [38]5、坚贞不屈、慷慨赴死文天祥、 谢枋得等一批忠臣义士以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绝响 在他们眼里, 爱国是最崇 高的责任,在必要时为国而死是义不容辞的,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39] 这“义” 就是道义,而为了国家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正是它的最高内容所有人逃命独有他战死沙场的张琰: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 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40] 蹈海而死的皇甫明子: “谁能居甬东 ? 一死谅非难呜呼朝宗意,会见桑土干 ” [41] 最早在抗元 战斗中就义的高级文官陈文龙“未闻烈士竖降旗” ,“臣死封疆是此时” [42] 甚至民女韩希孟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当血刃死,不作衽席完 ” [43] 抗元失败后避居山野,被擒后绝食而死的谢 枋得:“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 [44]这些壮丽的诗句无不吐露着他们高洁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