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无机化学:第十二章d区元素选述.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94MB
约18页
文档ID:105876442
无机化学:第十二章d区元素选述._第1页
1/18

第12章 d区元素选述表12-1 过渡金属元素(d区元素除第七周期外, 共23种)周期/族ⅢBⅣBⅤBⅥBⅦBⅧ四ScTiVCrMnFeCoNi五YZrNbMoTcRuRhPd六LaHfTaWReOsIrPt七Ac104Rf105Db106Sg107Bh108Hs109Mt110Dsl ⅢB~ⅤⅢ族,d 区 (n-1)d1~9ns1~2 (例外 Pd 4d105s0 ) l ΔZ = 1,增加的电子填入(n-2)f亚层 57La 4f 05d1 6s2 镧系 57La ~ 71Lu(15种元素) 4f 0~145d 0-1 6s2 内过渡元素锕系 89Ac~103Lr铹(15种元素) 5f 0~146d0~17s2一、过渡元素的通性 (掌握)①价电子构型;②氧化态的规律;③原子半径;④第一电离能I1的变化;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⑥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磁性;⑦过渡元素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⑧配合物;⑨形成多碱、多酸倾向 1、价电子构型——通式:(n-1)d1~9ns1~2v 决定原子轨道能量的因素:由Z,n,l决定屏蔽常数s 由n和l决定,n和l竞争)v L. Pauling 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牢记)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 7s 5f 6d例外:Z = 24,41 ~ 46(暂时不能解释): 41Nb铌 4d45s1 不是4d35s2 42W 钨 5d46s2 不是4d55s1 44Ru钌 4d75s1 不是4d65s2 45Rh铑 4d85s1 不是4d75s2 46Pd钯 4d105s0 不是4d85s22、氧化态的规律A、同一元素,多种氧化态 原因:(n-1)d与ns轨道能量相近,部分(n-1)d电子参与成键 例:Mn:-3 ~ +7均出现,主要+2,+3,+4,+6,+7. Fe:-2 ~ +6均出现,主要+2,+3,+6.B、最高氧化态ⅢB ~ⅦB族:最高氧化态=族数 例:Sc +3 III 3d14s2 Cr +6 VI 3d54s1 Mn +7 VII 3d54s2 但VIII族:多数最高氧化态 < 族数 仅见 Ru(VIII) 和Os(VIII) 例如: RuO4 OsO4 Fe(VI) 和 Ni(VI) 具有强氧化性 FeO42— 高铁酸根 NiO42— 高镍酸根原因:Z *↑,不是所有(n-1)d电子都参与成键。

C、氧化态的稳定性 ①同一周期: ⅢB ⅦB Ⅷ 最高氧化态 +3 +7 +6 最高氧化态氧化性↗ 最高氧化态稳定性↘ 低氧化态稳定性↗ 例:第一过渡系列 氧化性:Sc3+<TiO2+<VO2+<Cr2O72—<MnO4—<FeO42— 稳定性:Sc3+>TiO2+>VO2+>Cr2O72—>MnO4—>FeO42— 其中:EAӨ/V Cr2O72—/Cr3+ 1.33 MnO4—/Mn2+ 1.51 FeO42—/Fe2+ 1.84 NiO42—/Ni2+ 1.75 v 水溶液以氧基阳离子形式存在:TiO2+,VO2+有颜色(荷移跃迁);v 低氧化态的化合物有颜色(d-d跃迁)②同一族:与IIIA ~ VA族规律相反! v 原因:①I3d<I4d<I5d,即n↗, (n-1)d电子电离倾向↘ (d电子云发散) ②形成d - pp 键能力:3d<4d<5d,如:氧化性:CrO42—>MoO42—>WO42—稳定性:CrO42—<MoO42—<WO42— v 对比主族元素:恰好相反。

IIIA IVA VA 第六周期 Tl(Ⅲ) Pb(Ⅳ) Bi(Ⅴ) 强氧化性 (低稳定性) 原因:6s2 惰性电子对效应 3、原子半径v 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①Z* ↗, r ↘②同亚层:电子数↑,r↑③主量子数n =电子层数↑,r↑A、同一周期:原子序数增加,有效核电荷增加,原子半径减小例外: VIII IB IIB 3d84s2 3d104s1 3d104s2 Ni 125 pm Cu 128 pm Zn 133 pm原因:d10电子云呈球形,Z* 增加少,而ns电子数目↑, 使电子互相排斥作用↑,r↑v 镧系收缩周期DZs*DZ*Dr/pm二、三1ns或np0.350.6510四、五、六(d)1(n-1)d0.850.155镧系1(n-2)f→1很小镧系收缩例:La:187.7 pm Lu:173.5 pm l 镧系收缩——从57 La – 71 Lu,随着原子序数递增,增加的电子进入(n-2) f(即4f)轨道(4f 0 ~145d 0~16s2);对于最外层6s电子而言,4f 电子位于次外层, Z*增加很小,故:①相邻两元素原子半径仅略为缩小 (Δr ≈ 1pm); ②但57 La – 71 Lu共15种元素,累积的原子半径缩小值åΔr相当大,达14.2 pm。

ü 镧系收缩的影响:(1)第五周期,IIIB族元素钇(Y)成为“稀土”一员 : 四 Sc 63Eu 4s76s2 39Y 4d15s2 64Gd 4f75d16s2 五 Y 198.3 180.3 180.1 pm 六 La-Lu 67Ho3+ 39Y3+ 68Er3+ 89.4 89.3 88.1 pm 习惯上,把Y列入“重稀土” (2)紧随镧系之后的第六周期几种元素Hf(铪),Ta(钽)和(钼)与同族第五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相近,性质相似,难以分离: Ⅲ Ⅳ Ⅴ Ⅵ 五 Y Zr Nb Mo 六 La-Lu Hf Ta W(3)同一副族(VB ~ VIII)第一电离能I1 :第五周期<第六周期 (虽然第五周期、第六周期r相近,但第六周期元素Z*↑↑)B、同一副族原子半径:第四周期元素<五~六 4、第一电离能I1的变化(理解)v 影响因素:①Z*­,I1 ­ ②r ­,I1 ¯ A、同一周期r↘,Z*↗,I1和(I1 + I2)↗,(总趋势) 左 右B、同一副族原子半径 r 第四周期<第五周期~第六周期 有效核电荷 Z* 第四周期<第五周期<第六周期第一电离能 I1 第四周期~第五周期<第六周期5、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v 过渡金属:熔点高、密度大、硬度大、升华热大。

原因:较小的原子半径,较大的原子量,金属键较强ü 密度最大:Os;硬度最大:Cr;熔沸点最高:W .6、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磁性按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性质,划分为:①顺磁性物质:对外磁场磁力线吸引、聚集②逆磁性物质:对外磁场磁力线排斥③铁磁性物质:强顺磁性, 外磁场撤消后仍永久保留磁性如:Fe、Co、Ni及其合金Nd-Fe-B(第三代永磁材料)7、过渡元素氧化物水合物的酸碱性 A、最高氧化态氧化物的水合物 B、低氧化态氧化物水合物 M(OH)2、M(OH)3一般呈碱性,且碱性主要取决于Ksp:Ksp↗,碱性↗规律性不明显C、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按R-O-H模型,φ* = Z*/ r ↗, 则R-O-H酸式电离倾向↑ V(OH)2 V(OH)3 V(OH)4 HVO3 弱B 更弱B AB ACr(OH)2 Cr(OH)3 H2CrO4 B BA AFe(OH)2 Fe(OH)3 B BAv 同一元素低价态化合物碱性比高价态碱性强。

8、配合物形成配合物倾向比主族Mn+大得多,原因:①(n-1) d 与 ns 能量相近,(n-1)d电子参与成键; ②d区Mn+: (9~17)e构型,(强极化力+大变形性)与配体互相极化,使M-L键共价性↑ v 羰基配合物:通常金属氧化态较低(0, -1, +1) 金属与羰基成键特征:以Ni(CO)4为例v CO的一对电子填入Ni的sp3杂化轨道中形成σ键,同时又以空的π2p*轨道接受来自Ni 的d轨道的电子,形成d→ π*反馈π键,从而加强了Ni-C键并增大了配合物的稳定性,但削弱了CO内部成键,活化了CO分子 Ni(CO)4 IR吸收光谱中伸缩振动频率n(CO)红移9、形成多碱、多酸倾向A、多碱——是较高价态Mn+在一定pH值下多步水解通过羟桥键而形成的多核配合物: 例:[Fe(H2O)6]3+ 水解: [Fe(H2O)6] 3++ H2O=[Fe(H2O)5(OH)]2+ +H3O+ 2 [Fe(H2O)5(OH)]2+=[Fe2(H2O)8(OH)2]4+ + 2 H2OB、多酸——由含氧酸缩合脱H2O而形成“多酸”: 同多酸:同一种含氧酸分子缩合而成如:H2Mo4O13(四钼酸)、H10W12O41 (十二钨酸)多酸杂多酸:两种不同含氧酸分子缩合而成 v 同多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种含氧酸分子缩水而形成的酸。

v 杂多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含氧酸分子缩水而形成的酸二、单质及不同氧化态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质1、金属单质的还原性 A、与酸作用:①第一过渡系列:EAӨ (M2+/M)<0 V M+2H+ ® M2++H2↑ 但Ti、V“钝化”(致密氧化膜)②第二、三过渡系列:同周期自左至右,还原性逐渐减弱(r减小,I1增大)Y、La+非氧性酸® H2↑ +M3+ ③与氧化性酸反应情况: a、不溶于“王水”:Zr、Hf、Ta、Os、Ir 轻微与“王水”作用:Nb、Ru、Rh b、溶于 ( HNO3 + HF) 中: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