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沙湾飘色介绍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1.50KB
约5页
文档ID:45177850
沙湾飘色介绍_第1页
1/5

沙湾飘色沙湾飘色““神仙神仙””空中游,美色惊天人空中游,美色惊天人 摘要:“沙湾飘色”已有 400 年历史,以色彩艳丽、造型典雅、装置奇妙、内容新颖等特 点闻名于海内外 索引沙湾“飘色”飘逸精巧,是以色柜为展示舞台,人物造型做表现形式,故事传奇当主 要内容,并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样式的民间艺术其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演绎 着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故有“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之称,于 2007 年被列入省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堪称南国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已有 400 多年历史传·奇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儒、道、佛三教受到推崇,形成了民间生活的精神食粮, 尊神嬉神成为常见的民间活动,沙湾飘色的产生与发展也离不开民间宗教信仰沙湾飘色源自北帝诞传说“沙湾飘色”始于明末清初明代沙湾人李路远在云南做边关大将时,当地有两 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而械斗不断,幸得李将军调解平息,重归于好人们深 感李将军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一场纠纷,遂把北帝塑像赠送给李将军,李 路远于是将塑像带回沙湾沙湾自得北帝像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北帝诞,照例必抬着北 帝塑像出游,又均以出会及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兴,飘色由此兴起。

也有不同的传说,据沙湾老艺人回忆,沙湾飘色学自番禺员岗村,加以发展,逐步形 成了自己的风格在明崇祯年间,员岗崔氏家庭从江西迁来番禺,过去常派父老回江西拜 祖,从江西传入飘色在清顺治年间,崔氏家族又与沙湾何氏家族一向友好,且有姻亲关 系,飘色遂从员岗传往沙湾这时期的飘色,凌空飘起的人物造型还较为简单粗糙,但人 们十分喜爱,故不断发展提高粤剧遭禁名伶被迫“以色代戏”咸丰年间,飘色进入全盛时期,由于粤剧被禁,逃亡名伶“以色代戏” ,因此飘色内容 多来自粤剧舞台形象,且出色规模比以往更大清咸丰年间,粤剧名伶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廷迁怒于广东梨园, 遂下诏解散粤班,禁演粤剧,焚毁佛山琼花会馆但每逢北帝出游必演粤剧已成为沙湾习 俗,习俗不易改,禁令却不能违,人们便想到以色代戏琼花会馆既毁,大批伶人流亡回乡当时,沙湾粤剧专业艺人汇集足可自成一班,且 名伶甚多而且沙湾经济富裕,何氏宗族拥有大批田产于是,伶人抱反清之志,怀粤剧 受禁之恨,加之族中公款阔绰,飘色经费宽裕,遂集造型化妆娴熟之辈,与乡中的文人雅 士和善于锻造色梗的民间飘色艺人一起精心设计,创作出了“六国大封相” 、 “刘邦斩蛇” 、 “精忠报国”等板色以抒发爱国之志和反迫害之情。

这一时期,沙湾飘色活动每次出色连续 4 天,每天出色 30 余板,争奇斗艳,蔚为壮观飘色屡“衰”曾被列为“四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事连连,民不聊生,可以说是国运衰,色运也衰老艺 人仅记得在一九四五年日本仔投降那年出过一次色全国解放后,百废俱兴,飘色活动也 得以恢复后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飘色再次衰落,被列为“四旧” ,此事再无人提起高科技元素加入,飘色越来越“金贵”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改革开放后,飘色活动再次复兴,2007 年还被列入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板色内容已经不仅是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等人们对吉祥如意的祈愿, 更有对祖国的热爱和歌颂近年来,沙湾飘色还致力于改革创新,在坚守沙湾飘色传统特色的前提下加入新的高 科技元素,比如板色《赛龙夺锦》一改以前的手推小色柜,首次将舞台移至宽阔的电瓶车 上,利用现代机械进行移动,一举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板色的技术创新据 说投入了 20 多万元,当属全国最豪华金贵的飘色唯心“飘色”难以为继、难道“色”真的是空?三岁小孩怎能站在一条莲藕、甚至是一枝花上,悬在半空挥洒自如?第一次“观色” , 脑门上冲击而来的全是感叹号和疑问号!“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腾云驾雾,他的葫芦还能喷射烟雾,而“哪吒伏魔”中 的“哪吒”踩着风火轮,空中追魔……飘色扮演幼童如同神仙一般,在空中飘舞,而这正 是飘色的绝妙所在。

由于“伪装”得非常隐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巡演,大家一开始 都不相信表演的是真人直到扮色的孩子招手,人们走近去摸,才信以为真为此,外国友人称它为“东方的隐蔽艺术” 民间艺术的巧夺天工可谓让观者折服,可 看到的人毕竟有限,了解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土生土长的番禺人,无人不识沙湾飘色;可 一出番禺,沙湾飘色就成了小众文化很多广州市民只知岭南表演艺术“醒狮” ,却不识同 为领南表演艺术的“飘色” 飘色似乎尚“养在深闺人未识” 犹记得在沙湾承办的中国民间飘色大赛上,令人叹 为观止的《赛龙夺锦》飘色,两条龙舟在水上奋勇争先,上下起伏的两条龙舟间飘起的十 一人,衣着艳丽的扮色者手持不同乐器,造型各异,利用力学原理搭起三个梯级,使得 “飘”上还有“飘” 而这样的盛景一年才一次,甚至几年才一次,几个小时就结束了,就 像空中绚丽开放又转瞬即逝的烟花惊叹过后,又归隐于“深闺” 虽然近十几年来,沙湾飘色先后到过广州、香港、佛山、中山、开平、吴川等地表演, 影视媒体广为传播但作为一种岭南文化其始终不能像醒狮一样深入人心,传人更是青黄 不接飘色老艺人黎汉明说,我愿意教大家学,可这么多年来就只有儿子一个徒弟,此话 不由让人陡感悲凉。

直接后果带来了“老土” 、 “式微”这样的感慨在飘色面临表演少、艺人少、传人少 的困境下,如何冲出深巷,让人广为熟知并得以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深思民间文化艺术 活动有其固定的传统表现模式,但是否就像老艺人黎汉明所说一样只能等一年一次的通知 才去制作,我们是否应当探讨和实践更多更好的表现模式?其实,与其听命于人,不如听 命于风俗和民间艺术本身的规律近些年来,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何不借助这 股积极力量,将“飘色文化”传播开去?现场镜头 1飘色一年一次,演员站立内有乾坤傍晚,沙湾东村,袅袅饮烟升起,黎氏祖居却静悄悄的64 岁的黎汉明“吱呀”一声 推开祖居木门,只见空荡荡的大厅两旁摆着老旧的座椅 “一年才热闹一次 ”他遗憾道, 这是旧时族长开会的地方,现在专门用做飘色的场地黎汉明已经做了 30 多年飘色,父亲 和爷爷都是做飘色好手,手艺一代代传了下来黎汉明介绍道,沙湾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 2-3 个小孩扮演,一板一个故事, 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在结构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色柜,即活动小舞台;二是 色梗,即支持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坐在下面的叫“屏” ,一般由 10-12 岁的 小演员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飘” ,一般由 3 岁上下的小孩扮演。

在“飘色”游行时,每两 板飘色之间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柜,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沙湾飘色的制作一直很神秘,很多师傅的手艺不外传,但黎汉明却不吝解密他走进大厅左侧的房间,里面密密匝匝堆满了色柜、色梗、八音柜等,他拿起一个布包着的小座 椅说,凌空而起的小孩看似站着,其实是内有乾坤,坐在内置的椅子上面而屏和飘之间 的连接靠一条经过伪装的色梗,这是一板色的成功关键以飘色“青云直上”为例,板色反映杂技演员的高超技巧从表面上看,这板色的屏 是一个站着的男童演员(实际上坐在一个钢兜里,用长裤遮挡着)男童右手前抓,抓着一 把梯子,梯子上方站着一个酒盅大的小鸟,小鸟身上站着另一个两岁大的男童,即飘这 条色梗便要从色柜底板上,连接到屏的坐兜里,再从坐兜连到屏的手上,再从手上连到梯 子,经过小鸟的翅膀再连接到飘的坐兜上,支撑着上面的儿童镜头 2幼童凌空扮“色” ,小演员三米高架上“选秀”飘色色柜上或坐或立的人物造型由幼童扮演,他们飘在半空,如天上“神仙” 别看他 们年纪不大,扮公子的儒生打扮,把纸扇甩得刷刷响;扮县官的一身朝服,装腔作势摇头 晃脑;扮将军的背插旌旗,舞刀弄枪……把故事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

小孩不论扮“屏”还是扮“飘” ,都是既出钱又出力的事幼童所穿的衣服,以饰演人 物身份、所处朝代为依据,用绫罗绸缎缝制,讲究色彩艳丽,所费自然不菲一次出色, 前后大半天时间,晴天太阳晒,阴天雨水淋,小孩凌空而坐,无遮无掩,很是辛苦而且 一上了色架,就要等到巡游结束才能下来,途中即使有“三急” ,也要忍住辛苦的活,大家却抢着做黎汉明说,当地人认为小孩子扮过色,可助健康聪明,快 高长大,祛病挡灾而且被选中扮色,也说明自己的子女长相俏丽 “小的时候很想做色子, 可是由于家里穷,只能眼巴巴羡慕别人 ”他遗憾道,以前做色子的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因为旧时谁家小孩扮色,必须自己置装,包办一板色所有费用建国以后,出色经费由政府投入,但依然不是等闲小孩能扮色在每次出色前,黎汉 明都会在黎氏祖居进行大选秀屋子里,挤满了十多位幼童,黎汉明一出现,就把一位幼 童晾在特制的三米高架椅上坐几分钟,哇哇大哭者随即被淘汰 “只有胆量足、不怕高的俊 美小孩能入选 ”黎汉明会从中选出两三名幼童镜头 3 沙湾出色,万人空巷“沙湾飘色,雨水滴滴,关起门来避亲戚”这句沙湾旧谚在当地流传甚广,从表面上 看是说沙湾人不够好客,其实是说,暮春三月,雨水天多,观色的人潮如涌,商铺的物资 供不应求,各家各户接待宾客显得乏力,难以承受。

出色当天,走在车陂街、安宁西街、进士里等古巷道,整个巡游队伍,连绵两三公里, 浩浩荡荡仙女散花、雨打芭蕉、三取珠旗、神雕侠侣、水浸金山……在二十多板飘色中, 人们看到了熟悉的民间故事,美轮美奂的七彩服饰飘色队伍所到之处,观众摩肩接踵, 万人空巷,水泄不通只见沿街预先搭好的看台上,座无虚席;没机会坐上看台的,从家里、店铺里或是亲 戚朋友家里搬出了桌椅,坐着的,站着的,踮着脚跟的,站在桌椅上的,骑在大人脖子上 的,无不看得如痴如醉;街道上、阳台上、窗口里,尽是观色人头沙湾老辈人回忆,百余年来,飘色由沙湾 17 个地方单位组成(即一居三坊十三里)每 次出色连续四天,每天出色 24 至 26 板出游后还要进行评选,由主持单位发奖,俗称为 “赏色” 这些年,沙湾一般在国庆节期间出色民间语文苏欣(小学生,沙湾华阳小学二年级):年年都看飘色,很喜欢飘色飘色很漂亮,小 朋友站在上面很威风但我就不敢站在上面了,太高了,我没胆量李老师(洛城中学老师):番禺对沙湾飘色宣传力度很大的,好多人都识沙湾飘色,挺 好看的,过年过节游街很热闹林先生(广州土著,媒体人):不了解沙湾飘色,听起来不错,但没看过,应该属于小 众文化。

传·承弄色全凭兴趣,传人难觅◎讲述人:沙湾飘色艺人黎汉明,从祖父一代起制作飘色,他已是第三代十多岁跟 着父亲学习,1979 年开始独立制作第一板飘色广州名片:沙湾飘色发展传承状况怎么样?黎汉明:沙湾飘色曾经中断了 20 年1958 年成立公社后,国庆节出过两次色,之后, 一直到 1979 年才重新开始出色当时,我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村里已经没有人会做了, 所以文化站找到我,这样才慢慢恢复1979 年开始做的时候,色柜都已经烂掉,色梗也都 生锈了我记得 1983 年在广州文化公园出过一次色,规模很大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 做飘色,会做的大都是一些老师傅了广州名片:以前的飘色和现在的飘色有什么区别?黎汉明:以前的飘色是有钱人家自己出钱做,现在是由政府投入以前每年北帝诞都 有一次巡游,现在则是在喜庆日子或大的开张典礼上,会有飘色表演,每出一次色要花很 多钱,多的时候可能要十万元以上,包括材料、服装、人工费用等,这仅是小型的出色, 大型的上百万元都有比如,沙湾戏服厂定做的插着四支旌旗的一件大褂就要价 1800 元广州名片:有没有想过飘色手艺的继承和创新问题?黎汉明:我学飘色全凭兴趣,赚不了什么钱。

唯一的传承人就是我儿子了,也是偶尔 跟着学沙湾镇文化站也给我提过要求,让我教一下年轻人,但飘色几乎一年才演一次, 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年轻人现在都忙着赚钱,我愿意教,但没人愿意学评估报告年老“色”衰苦觅传人,欲申报国家级“非遗”◎发言人:李坚光(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广州名片:沙湾飘色在全国居于什么地位?李坚光:沙湾飘色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