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疆简史-汉、唐、元、清之吐鲁番

今***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73MB
约41页
文档ID:107325228
新疆简史-汉、唐、元、清之吐鲁番_第1页
1/41

新疆简史,汉、唐、元、清对西域的管辖,王伟杰,新 疆 概 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陆地边境线5600公里,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三山——阿勒泰山、天山、昆仑山,两盆——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汉代对西域的管辖,新疆古称西域 , 西汉之初,西域各地处在匈奴统治之下公元前138年,为击退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劫掠,汉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汉军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军队,汉朝在此先后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公元前108年姑师为汉朝大将赵破奴所破,逐分为车师前后国及山北六国 公元前101年,西汉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数百人进行屯田,并设“使者校尉”地方官员统领之,后“使者校尉”改称“护鄯善以西使者”因车师地处汉代丝绸之路要塞,所以在以后近半个世纪中,汉政府与匈奴为了争夺车师,在这里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史称“五争车师”汉政府和匈奴互有胜利从公元前108到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成立,标志着西汉历经48年,先后四位皇帝:汉武帝、汉昭帝、昌邑王(海昏侯)、汉宣帝最终汉朝获得了西域的控制权。

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因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车师国慢慢登上了历史强国的舞台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动乱,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官印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隋唐对西域的管辖,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西域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

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公元七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0-公元658年),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丝绸之路北道出现) 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丝绸之路新北道开通,公元702年设置北庭都护府,东西方文化、物资交流,唐朝末期,国力衰微,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回鹘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高昌与喀喇汗王朝都是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诸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前者以吐鲁番地区为中心,史称高昌回鹘(皈依佛教)控制包括天山南部,喀什地区、中亚河等广大地区的史称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

回鹘人落居西域及其建立的这些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密切,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就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表示自己是属于中国的高昌故城是回鹘高昌鼎盛时期城市遗址,玄奘途径吐鲁番,一人西行五万里,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之火焰山即来源于此元朝对西域的管辖,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事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在畏兀儿(元朝称回鹘为“畏兀儿”)地区实行“计亩输税”13世纪末1275年,天山北面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海部、都哇发动叛乱,攻打高昌。

继而攻打交河,交河坚守8年后于1283年毁于战火 交河故城经历千年沧桑,最终退出历史的舞台,(战争持续较长,城市毁坏严重,废弃),1406年,明朝设立了哈密卫,任用哈密当地的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持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陆路丝绸之路衰败成本、风险、利益),明朝时期城市废弃的证明,明永乐年间,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时,曾到过此地,留下《崖儿城》诗一首:“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由此可见,当时这里已经废墟一片,人们都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废弃的清朝对西域的管辖,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1759年,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改西域为新疆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清朝政府依据“因地制宜”、“因俗施治”的原则,对天山北部汉、回族居住区实行郡县制管理;在伊犁地区和天山南部各地维吾尔族中维持当地的“伯克制”,但是伯克(突厥语音译,地方官吏称号)的任免权归于中央,并严格实行政教分离。

对蒙古族和哈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则实行“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支配者)制”,即册封王、贝子、公等世袭爵位(哈密王、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新疆吐鲁番的维吾尔贵族(?~1777),世代居住在鲁克沁吐鲁番维吾尔族的领袖,由于维护祖国统一,功勋卓着,被清王朝册封为郡王原来臣属于准噶尔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额敏和卓脱离准噶尔部,率众投归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报复,他率众东迁甘肃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在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由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其爵位世代相传,世袭九人六世为郡王,历时178年清朝政府在官员的 任用方面还采取了以满族为主、各族官员并用的政策;经济方面,推行以农业为主,农牧并举的经济措施,采取减轻赋税,确定财政定额补贴制度等清朝统治时期,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兴修水利,坎儿井多为这一时期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

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为“新疆” 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自此,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惠远古城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THANKS,谢谢聆听,,王伟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