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背阔肌皮瓣带蒂转位重建肘关节功能13例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5.50KB
约3页
文档ID:2199538
背阔肌皮瓣带蒂转位重建肘关节功能13例_第1页
1/3

1背阔肌皮瓣带蒂转位重建肘关节功能 13 例【关键词】 肘关节功能障碍;背阔肌,皮瓣自 1995 年以来,我科收治 13 例肘关节功能障碍,我们采用背阔肌皮瓣带蒂转位重建肘关节功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13 例,男 9 例,女 4 例;年龄 16~52 岁,其中 18 岁以下 1 例;肌腱缺损合并肘关节功能障碍 10 例,肌肉瘫痪合并肘关节功能障碍 3 例;其中伸肘功能障碍 8 例,屈肘功能障碍5 例1.2 手术方法1.2.1 皮瓣设计 自腋窝顶点到髂后上嵴之间作一连线,为背阔肌皮瓣的轴线,在轴线上距腋窝顶点 7~ 10 cm 处为皮瓣的旋转点肌的前缘长 30 cm,后缘长 24 cm,后缘中点至肌止端长 20 cm,止腱长 3.5 cm,宽约 2.5 cm,整个背阔肌长度约 30 cm1.2.2 皮瓣切取与转移重建 按皮瓣设计线,沿背阔肌前缘切开皮肤、浅筋膜,将皮瓣向两侧翻开,显露背阔肌前缘,辨清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钝性分离并向内侧翻起背阔肌在肩胛下角水平背阔肌前缘深面,前锯肌表面寻找辨认胸背动脉、静脉和胸背神经,在此水平血管神经组成血管神经束紧贴背阔肌深面行向下内,沿血管神经向上分离到腋动脉、静脉,分辨出肩胛下动静脉及分支旋肩2胛动脉。

在胸壁外侧切断结扎胸背动脉与胸外侧血管的交通支,充分游离血管蒂沿肌皮瓣设计线切开背阔肌下缘、后缘的皮肤和浅筋膜,在肌皮瓣的远侧端连同背阔肌与前锯肌间隙的一部分腰背筋膜一起切下,然后提起肌皮瓣远端向近端游离直到背阔肌在肱骨附着处肌皮瓣经切开臂部皮肤转移到上臂部将背阔肌远端引入肘部切口,在屈肘 90°位与肱二头肌腱编织缝合,并将背阔肌肱骨附着点切下,缝于喙突,保持屈肘肌正常力线若作伸肘功能重建,应将背阔肌远端经皮下隧道引入上臂后侧切口,缝合在肱三头肌上2 结果肌皮瓣全部成活 11 例,表面张力 3 例,边缘部分坏死 2 例肘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修复部分外形及感觉恢复满意3 讨论3.1 解剖特点 背阔肌皮瓣切取面积大,局部转移覆盖范围广,既可修复软组织缺损,又可作为动力肌转移替代邻近瘫痪肌肉背阔肌呈三角形,上内侧被斜方肌遮盖,以腱膜起自下 6 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中嵴、髂嵴外侧唇的 1/3肌纤维斜向外上方,逐渐集中,经腋窝后壁肱骨内侧绕大圆肌前面,移行于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背阔肌的血供是多源性,其主要动脉来自肩胛下动脉的胸背动脉,次要动脉有节段性的肋间动脉、腰动脉覆盖背阔肌表面的皮肤,在接近腋部、肩胛下角平面以上,由旋肩胛动脉发出的直接皮动脉供应。

在肩胛下角平面以下,由胸背动脉分出的皮3动脉、肋间动脉、腰动脉后支以及外侧皮支供应,动脉在皮下吻合成网,胸背动脉的内外侧支发出许多皮动脉穿支分布于肩胛下线以外的肌表面皮肤支配背阔肌的神经来自臂丛的胸背神经背阔肌表面皮肤的神经分布,来自下 6 对胸神经后支和前支的外侧皮支3.2 手术注意事项 背阔肌前缘在近腋窝处与大圆肌一起组成腋后壁,解剖分离时应仔细辨认二肌的分界,在背阔肌下部与前锯肌间隙有疏松组织易于分离和辨认,辨认背阔肌前缘时,应在腋后壁下方切开皮肤后寻找当肌肉从胸廓上切断分离时,因肌肉与肋间隙之间有丰富的血管相连,必须彻底止血,以防术后出现血肿重建屈肘或伸肘功能时,肌皮瓣可经皮下隧道或经明道,必须宽松,尤其蒂部不能扭曲受压3.3 经验教训 (1)背阔肌皮瓣的供血方式是多源性节段状分布,其周围的节段血管、营养血管和神经干内微血管网之间形成“链状”结构,不能形成游离皮瓣2)高原地区人体内血液呈黏、浓、聚现象,血流缓慢,气候高寒缺氧;术后对皮瓣应行持续烤灯照射,以保温及促进血液回流,减轻皮瓣张力及水疱形成3)在皮瓣切取较大时,背部可能留有较大瘢痕影响美观我们认为采用以上方法重建肘关节功能效果满意。

3.4 应用价值 背阔肌血管神经解剖恒定,切取面积大,局部转移覆盖范围广,既可修复软组织缺损,又可作为动力肌转位替代邻近瘫痪肌肉手术操作简单、方便,由于该肌皮瓣血供丰富,既适宜修复肘部轻度感染的创面又可重建肘关节功能障碍,不影响背部4正常血液供应量,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