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尧庙导游词优秀范文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04KB
约24页
文档ID:529659277
尧庙导游词优秀范文_第1页
1/24

尧庙导游词优秀范文   尧庙导游词1  古帝尧庙位于临汾市南约三公里处尧庙汉魏时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阳城,晋惠帝元康年间徙尧庙于汾东原上唐显庆三年(658)徙庙于城南今址历代修葺,屡遭战乱,今存山门、五凤楼、广运殿、寝宫等,棂星门、仪门已毁  山门正中门额嵌“古帝尧庙”四字,旁门东刻“就日”,西镌“瞻云”,意为人们依就如葵花向太阳,万民瞻望如五谷盼甘霖山门以南两旁栽植柏树,原东西厢房百余间无存,仅有零散竖立着的历代碑石西边新迁建琉璃九龙壁一座,面东正面耸立五凤楼,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阁,意为尧舜光天下之明楼下有三个砖券门洞直通中院,楼上重檐之下,围设围廊门台,登高望远,宫内外景物尽收眼底顶上脊饰陶俑31个,人物个个栩栩如生五凤和鸣象征天降仁君,君臣团结,河清海宴,国泰民安穿过五凤楼,便是尧井亭,亭形六角,周设围栏,井深十米,上加篷盖,传说为帝尧亲凿,实为启示后人饮水思源,不忘帝尧功德原来两侧的獬羊亭、冥荚亭今已无存现存对称的四株古柏,一日柏抱楸、二日柏抱槐、翠柏丛中紫红楸花、洁白槐花盛开三日鸣鹿柏,四日夜笑柏,传说曾有梅花鹿来树下嘶鸣夜笑柏或说原产于印度,每年腊月三十日夜,树上沙沙作响,似笑语声,故名。

  再后的广运殿高大雄伟,为祭祀帝尧之主殿1987年政府拨款大落架重修,庙貌崭新殿基高2米,长五条压边殿前月台宽阔可容数百人参祭月台前正中砌滚砖成坡,边砌石条,中心嵌有二龙戏珠青石巨雕,除皇宫外,非一般庙殿所有殿高27米,宽九间,进深五间,周设围廊32间,内外共计77间,近似故宫太和殿该殿重檐歇山顶,绿色琉璃瓦饰边,脊立五彩琉璃脊饰,龙飞凤舞,金碧辉煌殿内竖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础,水磨青石,光洁可鉴浮雕麒麟、狮、象、花卉、禽兽,形象逼真,刻工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殿中砖木神龛中,彩塑帝尧圣像,高2.8米,身着九章服,头戴平天冠,帝王威仪,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龛台下四大臣分立两旁,传说左为方季、五满,右为单非、禾覃龛前居中竖立两根盘龙大往,彩塑缠柱盘龙,威严可怖,名曰虬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层彩楼,与大殿一体构成,新颖别致殿内靠前墙两分各有悬空木梯可上彩楼登楼眺望,尧宫景色,一览无余广运殿取广以配天,运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楼两旁悬有“民无能名”四个大字民无能名”依张守节《谥法解》为:“民无能名曰神后院为帝尧寝宫,宫内彩塑帝尧及其夫人像寝殿两旁新修长廊东西各20间,供展览参观之用。

北魏诏祀帝尧于平阳,以后历朝“谨按祀典,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时以春之仲月,其地以当时所居国邑,祭祀……唐尧于平阳府”元初大规模重建,“为地上百亩,为屋四百间”,忽必烈帝诏赐其宫曰“光宅之宫”,殿日“文思之殿”,门曰“宾穆之门”,并赐白金200两,良田15顷,为赡宫香火费明代扩建为三圣(尧舜禹)庙,清康熙帝亲临平阳诏令重修尧庙,建万寿行官,御笔题匾,尧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万世永赖诺示每年三月十八日起庙会,会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尧届时官绅侨民隆重祭祀,三台唱戏,庙会热闹非凡战乱以后,庙会废止令人遗憾的是,1997年,广运殿被人故意纵火焚烧,火灭殿塌,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广运殿已于1999年复建  古帝尧陵位于临汾市东,郭行乡北郊村西,距市区35公里  尧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脚下一个半岛形的岩石丘上,涝河环绕,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葱茂,世称神林山门面河临岸,上建戏台,下为砖券门洞,呈楼阁式进了山门,东西原为看戏楼台,北面为仪门,系木构牌坊,斗拱层层叠架,飞檐左右排出,结构精妙,巧夺天工坊上前书“平章百姓”,背书“协和万邦”,过去此处为下马坊,文武官员晋谒尧帝陵寝时,至此均须下马落轿。

入仪门中院正中为献殿,面阔三间,高大敞朗,东西为配殿献殿后有石阶13级,踏阶而上,原有正殿五间,现存搭建的碑廊,中竖“古帝尧陵”作为标志的石碑,与殿宇同为明代万历年间修造,两旁排列着元、明、清时代碑碣中轴线两侧,各有厢房耳房,碑廊下石阶两旁,东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砖券窑洞一排,原献殿东西的斋室12间以及神厨已毁,陵西守墓人组成的村落亦荒废了  尧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详,据金代碑载,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曾屯兵于此,祭扫帝尧唐初改建陵园祠宇,并塑唐太宗像于配殿之中,宋、元、明、清历代修葺传说尧死以后,万民悲痛,人们不约而同,从数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负到这沙石岩丘上来,于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纯净黄土堆积的陵丘相传献殿后13级石阶中的第七阶后有洞可通悬棺井穴传说有人撬开阶石,找到洞口,用绳索缚鸡吊下,初则闻鸡叫声,待提绳而上时,却不见了鸡头,此后这无人再去探究还说悬棺穴底,有清水潜流,登殿顶俯首侧耳,犹闻潺潺水声陵东3里有下马庄,再东3里有上马台,传为尧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马,回来时到下马庄下马步行,去尧庙祭拜其母,至今履迹可辨过去尧陵由周围八村共管,官府减免其差徭,确保祀尧的香火费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废,逢会唱戏,邻县乡民齐集。

日寇入侵、战乱以后庙会废止,至今未复    尧庙导游词2  为了方便大家几天的游览活动,我先将临汾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方便大家随后几天的游览活动临汾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与太岳山之间,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多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穿全市这里拥有点燃人类第一支火把的光荣,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在这里发明了汉,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诞生在这里帝尧之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春秋时期,晋国之都新田就是现在的侯马市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业就在这里奠定1953年挖沙时一铲挖出个丁村,3枚人齿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环,中国历史好象在那时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造就了临汾市许多着名的旅游景观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黄色大瀑布的`吉县壶口瀑布  壶口,作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标记早已名垂史册她包含着我们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铭刻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印记可以说,壶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黄河心不死”,从临汾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游览车已经驶入壶口景区,大家请拿好自的随身物品依次下车,注意安全。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龙槽,龙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滚滚的黄河水千万年来冲刷切割的结果由于壶口瀑布终年累月的向下冲击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长,至今已有10里之远,恰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故名十里龙槽  下面我们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黄河母亲的心脏--壶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从90版的50元人民币上一睹过了壶口瀑布的风采了,那当各位身临其境时感觉又是如何呢?刚才在车上有为先生问我为什么叫做“壶口”瀑布,下面就请大家一边欣赏瀑布一边听我的介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由于受到了吕梁山脉的阻挡,转南进入着名的晋陕大峡谷之中,上游数百米的水面当留到下游的龙王辿时,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滔滔河水骤然收敛成约50余米,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看起来就像从茶壶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称她为“壶口瀑布”  由于壶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势之猛,形成了她独有的四大景观:水底冒烟、彩桥通天、群龙戏浪、谷涧起雷我们大家现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惯力跌入几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数十米的水雾,这个景观就是“水底冒烟”。

有时天气好时,遇上太阳光的折射,还会看见一条彩虹横跨两岸  这些壮观的美景,往往是艺术家、诗人们最爱捕捉的瞬间,伟大诗人李白就在这里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万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驾汽车飞越黄河时的助跑线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在柯受良驾汽车飞跃黄河不久后,在99年我们的黄河娃朱朝晖骑摩托车也同样从这里飞过了壶口瀑布的上空现场10多万观众和通过卫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亿的观众都在第一时间看到了这又一飞跃黄河的壮举这挑战自我,战胜大自然的壮举,展现了我们黄河儿子的英勇气概  如果大家细看脚下这黄河石岸,就会发现断断续续的摩擦痕迹,这就是壶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国古代,黄河的商业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时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黄河水运南下进行销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龙王辿时,由于壶口落差大,龙槽窄,水流急,货船根本无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纤拖出水面,延山西一侧拉过龙槽,再进入河中继续航行旱地行船时艄公们唱着船歌,纤夫们喊着号子,推、拉、牵、挽互相呼应,场面极其壮观因此,凡到壶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黄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绝活,可惜随着运输业的发展这个行当已没什么传人了,在古渡的老镇上只剩下两位老艄公孤独地生活在他们集体宿舍一样的老窑洞里,任青春同老镇的繁华一样渐渐消逝。

  朋友们,今天的讲解就先到这里了,有人说壶口瀑布是可以触摸的威风锣鼓,是可以凝视的黄河大合唱下面给大家3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您尽情的融入这壮观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过靠前观赏景观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护您的相机免受水雾的侵扰愿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尧庙导游词3  龙凤之脉  尧宫甬道中间由龙凤图案刻制的中轴线叫“龙凤之脉”,从大门开始一直通到广运殿,长达300米龙和凤均为尧时期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标志,这里的龙凤之脉就是中国最吉祥的龙凤通道  文物雕塑  陈列于尧宫甬道两旁的器物是出土于陶寺文化遗址和700年前我们祖先的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礼仪用品和乐器等这些文物石雕生动地展示了尧时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尧庙更具有历史实证和文化内涵  仪门  “仪门”就是礼仪之门古时拜谒和祭祀帝尧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处,心须“整冠弹尘,端庄仪表”,然后恭恭敬敬的严肃前行仪门门额上的“文明始祖”题词,是对帝尧创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评价仪门背面题词“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为尧殿题写的门匾,意为尧的功德象日月光浑润泽四方万民。

  五凤楼  “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公元666年),是尧庙宫内历尽沧桑劫难而幸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筑,系明清时其的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式,二层有边梯可上  “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帝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万民之福人们把尧与他共同开创基业的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在尧庙筑楼经念,遂有“五凤楼”此楼象征君臣团结,天下大治唐以后历代筑城建殿时都设“五凤楼”,以示河清海宴,国泰民安 “五凤楼”下层三孔砖券门洞,直通“广运殿”古代祭祀帝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文武大臣从旁洞通行  尧井台  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上古时期,人们都是择水而栖,沿河而居尧“寻蚁造井”,人类就围井而居,改变了依赖河流而住的状况,遂有了村落、乡镇、城市,形成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至今人们把城市称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称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为家,把远离家乡叫做“背井离乡”这口井也被称为“天下第一井”  尧宫古柏  尧井四周有四棵沧桑的古柏,西侧这两棵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树中又长出一棵楸树和槐树  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间,柏枝丛中盛开红色楸花,游人无不称奇柏抱槐据传是600多年前从西安慈恩寺移植而来,每逢夏初,柏树从中槐花盛开,芳香四溢,甚为可观。

  东侧这两棵古柏,一棵叫“鸣鹿柏”,一棵叫“夜笑柏”传说唐代在寝宫雕塑帝尧与夫人鹿仙女的圣橡时,突然跑来一对梅花鹿在柏树下欢蹦鸣叫,故称此树为“鸣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树杈,长相酷似梅花鹿角。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