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摇脊柱巧治腰椎病旋摇脊柱巧治腰椎病旋摇脊柱巧治腰椎病 原著 李紫剑 整理 李永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体力劳动的减少,营养过剩与体质下降所带来的疾病越来越多诸如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胆肾结石、消化不良等病大都属于运动缺乏症一味地用药物治疗,效果大都不够理想,各种物理手术疗法很多也是只能缓解一时之痛这是因为自身能力缺乏导致的病症,如果不从患者本身的体质、体能下手,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拿腰肌劳损与椎间盘突出症来说,这两种疾病产生的根源在于腰肌的无力与肌肉功能不全所以这两种病的患者主要是两类人,其一是大体力劳动者,其二是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前一种是由长期的外力对腰椎的压迫超过了其所能承受的负荷而造成的,后一种人则是由于自身重长时间对腰椎进行压迫超过了负荷所致虽然这两种人致病的基因不同,但其病的机理却是相同的如果不从健全腰肌劲力与功能出发,单纯地复位疗伤,对于外力造成的腰椎病变间或会有些满意的效果,但对于那些由于自身体重压制而成的腰椎病变的疗效却往往不尽人意,且复杂发率极高 今天我们就向广大腰病患者介绍一种标本兼治且行之有效的自身疗法——旋摇脊柱对脊柱的旋摇实际上是中国现代科学拳法“轨迹拳学”中的核心功法,其不但是武术技击发力的关键一步所在,而且对于一些常见的腰椎病变有着出人意料的治疗效果。
靠此方不药而愈的腰病患者,纪录在案的不下数十人之多2002 年 9 月就有一位美国 60 多岁老妇人专程赴河南处竹林向李紫剑先生致谢这老妇人是美国自然疗法协会成员,而且本身就是医生,早年患腰椎疾病,自治不愈,他治不愈先后尝尽其他各种化学、物理疗法也没有取得良好效果最后经华侨程鹏先生的推荐介绍,旋摇脊柱,不出月余,竞然完全康复 (1) 三个圆概念的解释 在进行脊椎旋摇锻炼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与之相关的三个圆概念 A、 平圆,就是水平状态的圆圈伸出左手,在掌心内沿手掌边缘画一个圆圈,当手心向上、手背向下时,左手掌上的圆圈就是一个平圆当然,不可否认手心向下,手背向上时左手掌的圆圈也是一个平圆 B、 立圆,处于横向或纵向位置,垂直水平面的圆圈也可以这样理解,平圆绕自身的左右直径或前后直径旋转 90 度后就可得到立圆处在横向位置的立圆我们叫横立圆,处在纵向位置的立圆叫纵立圆当你把画圆圈的左手掌竖放、即掌心朝左、手背向右时,左手上的圆圈就是一个纵立圆;当把左手掌横放即掌声心朝向胸膛、手背朝向前方时,左手上的圆圈就是一个横立圆 C、 斜圆,介于立圆与平圆之间的圆当左手掌的朝向只要是不在左右、前后、上下的位置时,左手掌内的那个圆圈就是斜圆。
以上是用在左手掌内画圆圈的形式来对平、立、斜三圆进行解释说明的,同样,我们也以可以用在右手掌内画圆圈的形式来对平、立、斜进行描述,在此本文就不再进行过多的论及,习者可自行实践 大家可以这样更通俗地理解:画在水面上的圆圈就是平圆,画在左右、前后在走向墙壁上的圆圈就是立圆,画在房坡上的圆圈就是斜圆 (2) 脊柱旋摇 A、 纵立圆圈旋摇把左手掌悬放在胸前,中指朝前,掌声心向右,使掌心内的圆圈成为一个纵立圆右手腕贴在胸膛之上,掌心朝左,中指尖端附近左手掌内所画圆圈的圆周上然后脊柱依按照前凸、下沉、后凸、上提顺序做由后向上向前再向下的纵立圆旋摇,当脊柱所做纵纵立圆旋摇动作达标时,其带动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内所划过的图形一定会与左掌心上事先画好的圆重合当然,大家也可以按后凸、下沉、前凸、上提的顺序做由前向后的立圆旋摇 B、 横立圆旋摇左手掌悬放于胸前,手背朝前,中指向右,掌心向内,使掌心内的圆圈做横立圆放置右手腕贴于前胸上面,掌心朝左,中指尖端抵信左手掌上圆圈上圆周然后脊柱依次按照左凸、下沉、后凸、下提的顺序做横立圆旋摇,当脊柱所做的横立圆旋摇动作达标时,其带动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内所划过的图形一定会与左掌心上事先画好的圆重合。
同样我们也可以做反向的脊柱横立圆旋摇 C、 平圆旋摇左手掌悬放于胸前,掌心向上,使掌心内的圆圈呈平圆放置右手腕贴于前胸上面,掌心向上或向下,中指尖端抵住左手掌上圆圈的圆周然后脊柱依次按照左凸、后凸、右凸、前凸的顺序做平圆旋摇当动作达标之时,脊柱运动附带右手中指在左手掌内所划过的图形一定会与左手掌上事先画好的圆重合当然我们也可以做与之方向相反的平圆旋摇 D、 依 A、B、C 所示我们同样可以对脊柱进行斜圆旋摇,只不过是在平圆旋摇的基础上,把相对的两手做斜向放置罢了,这样在脊柱循斜圆旋摇过程中,右手中指所划过的圆就也能和左手掌内事先画好的圆圈重合 (3) 注意事项 A、 在做脊柱旋摇锻炼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并结合图示弄清具体的动作过程 B、 在实际的锻炼当中,头、髋和放在身前手都是相对静止的,换言之,旋摇的是脊柱,而不是其他的身体部位为此可坐一高凳上进行脊柱旋摇来限制髋关节的随动 C、 在练习之初,难免会出现动作僵硬,运转不灵,肠胃不适,腰酸背困等现象与状况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动作会自然变得灵活熟练,随着体质的增强,一切不适将会自动消失 D、 平常的练习可按拍节进行,即每个模式二八拍(16 次)然后换下一个模式,做完全部模式后,再从头反复。
E、 放在身前用于做样板的手既可以是左手, (本文所用)也可以用右手,交替练习效果更好 对脊柱的旋摇是借用自身体能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自我按摩其不但能够强壮腰肌,改善腰肌与脊柱的活动功能,而且能全面矫正脊柱的位置,更能起到按摩脊髓神经和五脏六腑的作用其效果是其他任何按摩大师与体操所不能达到的,所以说轨迹拳学的脊旋摇(学术上叫身法轨迹)可以称得上是治疗腰肌劳损和间盘突出的最佳处方 用脊柱行拳是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原著:王文贤 整理:黄人浩太极拳运动是一项动作松柔节奏缓慢的运动,由于它的动作缓慢和松柔,能疏经脉,通气血,所以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如何科学运动能够获得健康的身体?用脊柱行拳是养生祛病的根本所在脊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而且腰脊在行拳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从人体的构成、脊柱的构成、腰胯的重要作用三方面叙述1、人体的构成太极拳运动是全身运动,或者叫在腰脊带动下的全身运动,所以应该从人的结构谈起按照中医理论,人体是由气、血、经脉、骨、髓及脏腑组成的;五脏指的是:心、肝、肺、脾、肾;六腑指的是:大肠、小肠、膀胱、胃、胆、心包这些脏腑是由许许多多的经络联结在一起的,每条经络都有若干个穴位,这些穴位都相当于打开气血能量库的开关,调节它不仅能防病治病,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脏腑的俞穴均处在人体后背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紧靠着脊柱正中督脉,是沿着脊柱向下而行的俞穴是脏腑之经气与大脑控制系统联系的重要的开关,是脏腑在体表的反应部位通过推拿、按摩、针灸等疗法就能调节脏腑的阴阳状态,从而治愈疾病为什么练习太极拳同样可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由腰主宰,腰脊一动无有不动太极拳有很多技击要求的动作,这样人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姿态,这些姿势都必须由腰脊的运动来完成同时配合拳势呼吸及内气鼓荡,使脊柱有节律伸缩张弛,肌肉伸展收缩对肌肉中的这些穴位会进行不停的挤压按摩,因而就会引起这些穴位的兴奋, 《明.赵献可.医贯》:肾阴“上行夹脊至脑中为髓海,泌其精液,注之于脉,以荣四肢,内注五脏六腑 ”其实这正是指的中枢神经及其髓液,从解剖学角度看中枢神经就好比是信息通道,五脏六腑就好比是各个能量加工厂,人的大脑就好比是总控制机构信息通道的活力加强,自然就加强了大脑与脏腑的联系,这种联系的重要意义就像老子所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很多人学习这段话,不解其意,其实老子所说的意义,认为修炼的最佳结果是要达到像婴儿那样的内脏平衡状态,这是身体健康的基础古本太极拳谱中“两肾抽换”是基于“肾为先天之本”的学说,认为抓住两肾就是抓住了养身健身的根本。
随着中西医学的发展进步,先天之本的大门已经被打开气行于背,力由脊发,腰眼的劲力折迭意义更加明确,这种活动能使背俞肾俞穴位得到良性按摩,激发人体元气,可以增强丹田气练健身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丹田气, “只有丹田气充盈饱满时,才能强化免疫能力,才能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 用疏通脏腑的气血,来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古人创造这个方法效果很好,许多疑难病症在慢慢的锻炼中会不知不觉得到治愈我通过三十年的锻炼深有体会值得一提的是,脏腑的俞穴都处在脊柱周围,而且太极拳又是以活动腰脊为主要运作方法只要脊柱一动督脉和俞穴就会随动,其穴位就得到按摩和锻炼,从而增强内气,疏通脏腑的气血,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根据我十来年临床经验,许多内脏疾病,通过脊柱锻炼按摩就能治愈,国外称之为非物质医疗法像颈椎、胸椎、腰椎疾病疾病患者中,有一部分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紊乱和相应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好后,这些相应的脏器疾病也会痊愈2、脊柱的构成人的脊柱是由 7 节颈椎、12 节胸椎、5 节腰椎和四块骶椎骨所组成28 块骨节,既节节放松,又虚虚对准,中正重叠,支撑着全身的重量人体的各种姿态,是通过脊柱的变动,并且带动四肢的运动而形成的,骨节越灵活,动摇性就越大,就能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
人体的自然脊柱为 S 形,由胸椎的后曲,颈椎和腰椎的前曲而形成两道弯曲,要想形成太极身法,这两道弯曲应该基本填平通过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敛臀的作用,把脊柱的 S 形弯曲度尽量减小,这是中国的内功拳和健身气功所要求的,这样有利内功的修练和内气的蓄养脊柱中间形成椎管容器,容纳全部的骨髓,骨髓中有许多神经细胞体如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外侧有植物神经纤维束是联系脑和各神经感受器的通路,行拳时感受器收到外界的信息,通过脊髓传给大脑,大脑进行综合分析,发出命令,由脊髓传给身体的相关部位,作出反应产生出太极拳的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十三势动作太极拳中的气沉丹田,尾间中正,是腰椎活动的正确要求含胸拔背,气贴脊背,力由脊发,这些是整个脊柱活动的要求虚领顶劲,项竖收颚,这些是颈椎活动的要求只要行拳,在意念的统领下,以丹田和命门为中心,带动脊椎和四肢运动,直接关联到背部的骨髓神经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先由腰胯分出阴阳变化,再由下肢分出虚实变化,通过脊柱及四肢的节节贯串,才能带动肢体的形状变化而节节贯串,必须是全身松静、松透的前提下才能完成心意松是练拳的方法,也是练拳的灵魂,而节节贯串才是练拳的目的,没有节节贯串,就不能练出内劲,肢体松不透就不可能达到节节贯串的目的。
拳经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这说明节节贯串在太极拳中是何等的重要,腰带肢体和四肢运动,先有腰部的松、沉、转、放、长,才有肢体的前进、后退、上起、下沉、左顾、右盼整个行拳的过程,就是脊柱活动的过程这样不仅任督二脉及五脏六腑的俞穴得到按摩,同时脊髓神经也获得良好的锻炼,增强了任督二脉的气血畅通,五脏六腑才能健壮,骨节和肌肉群才能得到锻炼中医有骨为髓之舍,髓实骨坚,髓虚骨软之说;腑为脏之表,腑壮则脏盛,腑弱则脏虚衰由此可见人的衰退与衰老,表现的较为明显的是:大肠,小肠,膀胱,胃,胆3、腰胯的重要作用腰在脊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由五节腰椎组成的,由骶骨向上第三节,俗称腰眼,就是指的命门穴,命门为九大关节即: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中最重要的关节,旁有先天之本的中枢神经,对应的是神阙穴(肚脐),前下方有气海穴(气海穴是储藏内气的地方)这个部位俗称丹田,是修炼太极内功的关键部位拳经日:“主宰于腰” “刻刻留意在腰间” “命意源头在腰隙”等,这些都说明腰部是起关键作用的腰是身形变换的关键,是十三势,八种劲使用和变化的总枢纽而腰的松空是肢体圆活、灵敏变化的前提,所以松腰又是关键中的关键,不管是”腰隙”还是“腰间”之说,都说明腰部在太极拳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腰节松开,腰椎之间才有间隙,腰节才能灵活,所以松腰才是命意的源头 杨澄甫太极拳十要中第三条特别提到:“松腰,腰为一身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