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建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措施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1.95KB
约24页
文档ID:408610947
福建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措施_第1页
1/24

福建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根据国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现制定《福建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实施期为 2009~2018 年一、产业现状<一)发展成效轻工业包括食品、鞋业、塑料、造纸等 12 类 45 个行业2008 年,全省有规模以上轻工企业 <不含烟草工业) 7193 家,总资产 2787 亿元,职工总数 156 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 44.7%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 4579 亿元,增长26.1%,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30.2% ,占全国轻工行业的 4.9%左右 , 位居全国第 6 位;实现利税总额 299 亿元,增长 15.8%,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 28.8%;完成出口交货值 1376 亿元,增长 10.1%,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 34.9%我省轻工业中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有食品工业、制鞋业两大行业,产值上百亿元的有皮革业、塑料制品业、工艺美术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包装业、电池制造业、照明电器和家具制造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产值合计占全省轻工业产值的92.4%,是我省轻工业的支柱和重点行业。

目前我省形成了一批果蔬加工、休闲食品、制鞋、工艺陶瓷、箱包、家具等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罐头、糖果、饼干、速冻果蔬、旅游运动鞋、钟102 / 24表、轻革、塑料制品、伞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出口优势明显全省轻工产品中,有“中国名牌”的产品 65 个,占全省“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 54%<二)存在问题与危机影响我省轻工业虽有长足发展,但粗放式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档次及精深加工产品较少;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清洁生产程度低,部分行业如小造纸、小制革、发酵等行业的污染还较为严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人才匮乏,核心竞争力较低;标准化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食品安全隐患尚未根本解决;品牌培育与市场建设滞后,出口产品中以贴牌产品为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轻工企业特别是出口关联度大、原料对外依存度大的行业受到严重冲击表现在:一是外需不足,出口下滑 2008 年,全省轻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376 亿元,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31.1%,比上年下降4.3 个百分点;二是市场萎缩,竞争加剧由于市场萎缩,部分产品订单取消,长单骤减,销售困难;三是经营困难,亏损严重。

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轻工业亏损企业达1139 家,亏损面15.8%,比上年扩大 2.5 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总额19 亿元,比上年增加 53.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103 / 24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突出” <即:突出站位、突出优势、突出重点、突出创新、突出服务),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通过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积极扶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发展,帮助中小企业解困,培育自主品牌,加速淘汰落后,推动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强化优势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业竞争力为振兴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把国内外市场需求量较大、产业关联度较高、安排劳动就业较多、竞争优势较强的行业作为振兴着力点,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重点工程建设,培育轻工新兴行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福建轻工产业体系2.拓展市场、扩大需求加强市场需求研究,挖掘国内外、各层次市场空间,增强行业联合开拓市场的能力,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积极开发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推动轻工业有效扩张。

3.依靠科技、促进升级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工产品,强化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提高轻工业核心竞争能力4.节能减排、持续发展降低物耗能耗,发展循环经济,104 / 24强化质量安全,推进清洁生产,走绿色生态、质量安全和循环经济的新型轻工业发展之路<三)目标力争至 2018 年,轻工业产值达 7600 亿元,年均增长18.4% ;出口年均增长 10%;培育泉州鞋业、莆田鞋业、福州塑胶、德化陶瓷、泉州箱包、漳州家具、厦漳农产品加工、泉州休闲食品、福州农产品加工、仙游仿古家俱、福漳钟表、闽南包装等 12 个全国知名的轻工产业集群;培育恒安、安踏、银鹭、达利、亚通等 3~5 家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三、主要任务以食品、制鞋、塑料、造纸、工艺美术等五大行业为振兴重点,加快发展绿色照明等轻工新兴行业和重点品牌企业,促进产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的提升<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持续推进内涵深化技改提升工程,重点支持食品、制鞋、塑料、造纸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推动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食品行业立足于我省自然资源丰富的省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特色食品工业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茶叶加工业和休闲食品制造业等产业培育一批食105 / 24品龙头企业,鼓励食品龙头企业以多种方式与农、林、渔业生产结合,根据当地资源特色,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无公害原料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一批农工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食品工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深化闽台食品行业合作,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完善标准和检测体系,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大力发展方便、快捷、健康、绿色的食品水产加工业重点扶持福清、连江、东山、龙海、福鼎等水产资源丰富的县 <市),形成以连江为中心的闽东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和以东山为中心的闽南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着力发展烤鳗、速冷食品、冷冻调理食品、贝类、藻类制品、鱼糜制品、海洋生物制品、渔用饲料等优势特色产品,加快产学研联合和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步伐,开发推广海洋生物技术、速冷技术、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提高加工的科技含量和加工转化率,实现水产品多重增值果蔬加工业培育壮大南平、三明、漳州为主的闽南北笋加工产业集群和以漳州、厦门为主的闽南果蔬加工产业集群。

大力采用真空冷冻干燥、膜分离、无菌罐装、液体超临界萃取、高速自动化控制等果蔬加工先进技术,重点发展精包装、小包装、即食、多风味笋制品和浓缩果汁、复合果蔬汁、速冷果蔬、脱水果蔬、功能果蔬以及果蔬软罐头等新鲜、快捷、营养、健康的果蔬食品茶叶加工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为重106 / 24点,以品牌为中心,优化茶叶结构,形成以闽南乌龙茶产区、闽北乌龙茶产区、闽东绿 <花)茶产区及闽西北多茶类产区等四个主要的茶叶生产区域乌龙茶以安溪、武夷山等县 <市)为重点,充分发挥铁观音、水仙、大红袍等名优茶的品质优势、市场优势与品牌优势,争创福建乌龙茶的全球性地域品牌;绿茶充分利用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优势,不断增加名优茶的比重,加强绿茶制作工艺的引进和研发,提高茶叶品质,创立名牌产品;白茶以福建白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区域品牌为突破口,加强宣传,突出白茶独特的保健功能,逐步扩大规模,创立品牌大力发展高品质的袋泡茶、速溶茶、茶饮料、茶天然产物 <包括茶多酚、茶皂素、咖啡碱等茶天然产物)、超微茶粉、茶酒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着力推广名优茶机械设备、乌龙茶空调做青、特种茶加工等先进茶叶加工技术,加大茶叶品牌建设力度,提高福建茶叶的综合竞争力。

——制鞋业跟踪世界制鞋发展最新技术,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头作用,加快产业集聚,完善和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做强做大泉州、福州、莆田三大鞋业产业基地发展高档化、功能化、舒适性强的鞋类产品和辅料配件,提高鞋类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强制鞋业自主创新,培育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拥有商标 <名牌)、人才、技术、市场和管理优势的企业 <集团)联合、收购、兼并、控股同行业中的劣势企业,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做大名牌企业规模,提高制鞋产107 / 24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应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鞋用材料的研究开发,提高制鞋设计能力及水平,鼓励消化吸收和开发新型制鞋机械装备加强与国际先进鞋业技术和知名品牌企业对接,培育自主国际性知名品牌,进一步开拓国内外鞋类消费新市场,把我省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休闲运动鞋制造中心——塑料制品加工业重点围绕我省“炼化一体化”工程所形成的石化产业链,将乙烯、丙烯为原料生产的中游产品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酰胺等延伸至下游的汽车用塑料、化学建材、包装材料、农用管材、薄膜等加强塑料机械和模具的设计和生产;加大对废弃塑料制品的回收、处理以及对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力度;大力采用不含氟里昂的发泡物,生产安全、卫生和环境友好的塑料制品。

汽车用塑料重点发展用于保险杆、仪表板的 PP/EPDM 专用料,用于汽车油箱的 PU、 PVC 阻隔性塑料材料,用于汽车内装饰的塑料材料;工业、交通、信息产业用塑料制品重点发展ABS 制品、改性 PO 制品、 HIPS 制品、 PA 制品、 PC 制品、聚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