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卫》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 赋税 仓皇逃窜 气势汹汹 万夫不当之勇 长途跋涉 大惊失色 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评议正音,全班齐读。
⑶提出识记或书写难点,教师重点强调 “卵”左右结构,左右部分大小较一致,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笔顺,而左右两部分中间的点画不能丢 ⑷指名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及时评议,纠错正音 2.理解、交流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赋税:国家向百姓收取的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瑟瑟,形容颤抖这里形容发抖的样子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了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非得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4.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指名反馈,教师引导 第一部分(第l—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写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和他交战大卫并用弹弓射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故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故事的结果) 四、初识人物,了解特点 1.教师指名反馈:在这个动人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有:大卫、歌利亚、扫罗王,其中大卫是文章的主要人物 2.自由交流三个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⑴大 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正直勇敢 ⑵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有勇无谋 ⑶扫罗王:关心子民、讲求诚信 3.教师引导: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精神品质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的细致刻画展现出来的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三个人物的语句,再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交流了对故事中三个人物的认识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的表现,深人体会大卫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与“词语采集”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