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语》中的高频助词初探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49KB
约8页
文档ID:305286264
《论语》中的高频助词初探_第1页
1/8

          《论语》中的高频助词初探                    Summary:《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属上古传世文献助词在古代汉语语法学中被归为虚词一类,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繁经计算,在《论语》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助词分别是:“之”、“者”、“所”本文借鉴古代汉语语法学理论对它们进行整理,并对其用法进行讨论和总结Keys:《论语》;虚词;助词助词是在语法结构中起助加作用的词它的主要语法作用是:一、附着于某个语法单位,帮助其附加上某种语法意义但它们不能成为句子成分二、绝大多数的助词居于后位在《论语》中,出现三个使用比较频繁的助词,分别是:“之”、“者”、“所”其中“之”和“所”是结构助词,“者”既可以做结构助词,也可以做比况助词、限定助词首先来谈《论语》中的“之”之”在《论语》中共出现了596次,其中作为助词用法的出现了263次,占总次数的44%可见,“之”在《论语》那个时代作为助词的用法是较为普遍存在的在《论语》中,“之”通常出现在定中之间、中补之间和主谓之间一、“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或修饰作用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180次,占“之”在《论语》中作为助词的用法总次数的68.4%。

现举出《论语》中“之”符合这一用法的例子:根据定中短语间的语义关系进行分类:(一)表领属关系1、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4.21)(二)表修饰限制关系1、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5.8)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5.9)二、“之”还可以用于谓语中心词和补语之间,表示补充关系,充当补语的标志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3次,占“之”在《论语》中作为助词的用法总次数的1.1%说明在战国初期“之”的这种用法也占少数例:颜渊死,子哭之恸11.10)上例中“子哭”是一个主谓结构,“恸”义为伤心,作补语,用来补充说明“子哭”的程度之”用于中补之间,可译为“得”三、在《论语》中“之”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用法,那就是“之”可以插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形成“之”字结构,具有名词性,可以做句子成分,也可以作复合句中的分句,甚至可以单独成句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75次,占“之”在《论语》中作为助词的用法总次数的28.5%这种用法在《论语》中出现了如下三大情况:(一)用作句子成分或作主语,或作宾语1、用作主语:(1)子曰:“丘之祷久矣。

7.35)(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3.22)2、用作宾语:(1)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28)(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二)用作复合句中的分句1、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3.24)2、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8.4)3、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17.21)上述例子中,例1是“主之谓”结构作顺承复句的前一分句君子的道德才能到达这种地步,我从没有不和他见面的例2是“主之谓”结构作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鸟如果将要死了,那么它的叫声是凄凉的,人如果将要死了,那么他说的话也会有善意例3是“主之谓”结构作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君子是因为守孝,所以才有“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的行为四、单独成句,这种句子为感叹句,其在形式上变成一个不自足的句子,以此来突显句子的感叹语气在《论语》中的例子有限,可见在上古时代这种用法出现得不多: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17.21)上例中,“之”用于主谓之间,“主之谓”结构单独成句,表孔子的感叹语气:“宰予真不仁呀!”其次我们来谈谈《论语》中的“者”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有结构助词、限定助词和比况助词三种用法。

据统计,“者”在《论语》中共出现202次,其中作为助词用法的出现169次,占总次数的84%它的高频程度仅次于“之”一、结构助词的用法,这是“者”在《论语》中很常见的用法一)“者”加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后,包括名词性的定中短语和名词性的同位短语等构成的“者”字结构性质仍然是名词性词组,语义指称也没有改变,这种“者”是自指性的1、一般名词+“者”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2)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者”加在“仁”和“颜回”这两个名词后面,并没有改变它们本来具有的指称性,只起到句子结构的助加作用下举例子依此类推2、时间名词+“者”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2)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26)3、名词性定中短语+“者”例:凶服者式之凶服”是定中结构,意思为“送死的衣物”整句话意思是:(孔子)在车中遇着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体微微地向前一俯,手扶着车前的横木(表示同情)者”在这里表示语气提顿的作用二)加在动词、形容词等非名词性的词或短语后,构成的“者”字结构变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具有指称功能,指称动词的施动者或形容词所表述的主体。

这种“者”是转指性的,一般译成“…人或事物[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1、形容词+“者”1)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6.23)例(1)中的“仁”在这里不作名词理解,因为其所在的句子的意思并不是要对“仁”进行概念解释,所以这里的“仁”应当做形容词来解释,意思为“有仁义的”例(2)中“知”“仁”都是形容词,意为“有智慧的”、“有仁义的”2、动词+“者”1)一般动词+“者”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17)b.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4.24)(2)主谓短语+“者”a.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6.12)b.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9.18)上述例子中的“力”、“好德”是主谓短语中的主语,“不足”、“如好色”是主谓短语中的谓语它们加上“者”字,形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其中,“力不足者”作所在句子的主语,意为“力量不足”的人;“好德如好色者”作所在句子的宾语,意为“喜欢道德赛过喜欢美貌”3)动宾短语+“者”a.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20)b.子曰:“由,知德者鲜矣!”(15.4)(4)状中短语+“者”a.恶不仁者,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4.6)b.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5)联合短语+“者”a.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b.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15.5)上述例子中,“告诸往而知来”是一个联合短语,“而”表示顺承关系,;“无为而治”也是一个联合短语,“而”表示转折关系者”在上述例子中都译为“…的人”二、“者”在《论语》中出现的第二种用法就是限定助词其用于假设分句之末,表示假设可译为“…的话例如: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5.3)这句话是孔子评论子贱的句子,包含有假设的意思,“者”用在这个句子的前一分句来表假设意为“假若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来这种好品德呢?”三、“者”的第三种用法就是比况助词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出相关的例子: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10.1)2、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10.4)上述例子都表示孔子行为的恭敬谦逊,“恂恂”、“鞠躬”都表示恭敬貌者”在这里充当比况助词,译为“…的样子”。

似不能言者”译为“像不能说话一样”;“似不息者”译为“像不能呼吸一样”所”是仅次于“之、”“者”的在《论语》中第三常见的助词所”在《论语》中共出现47次,其中作为助词用法的出现44次,占总次数的94%其主要用法是结构助词的用法一)“所”通常加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构成的“所”字结构变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具有指称功能,指称的对象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受事者,译为“…的人(事物)”[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例如:1、子之所慎:斋、战、疾7.13)2、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5)(二)“所+介词+动词”结构指称介词宾语所表达的事物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4.14)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以”是介词,“所以立”意为任职的本领,“所以裁之”意为用来指导他们的方法之”“者”“所”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助词,对这三个助词的把握不仅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助于对《论语》时代助词使用的把握本文只是对《论语》中的高频助词进行初步的探索,对于它们的用法应还要进行更深的研究。

Reference:[1]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2]张玉金.古代汉语语法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2014.11重印).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