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我很重要.教案Word版....我很重要》教案学习要点:1、掌握字词(重点)2、学习本文入情入理的写法(重点、难点)3、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重点、难点)一课时一、作者介绍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二、积累词语1、 字音字形简明扼要(è)、菽粟(shū)(sù)、混淆(xiáo)、琴弦(xián)、翱翔(áo)、寰宇(huán)、蹙(cù)2、 成语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反义词:长篇累椟、长篇大论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含贬义,用于否定句近义词:等闲视之、满不在乎、不屑一顾、淡然处之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近义词: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别处生面反义词:千篇一律、如出一辙、步人后尘、鹦鹉学舌三、问题探究1、标题理解——“我”是谁?——标题与文章有什么关系?2、你认为自己“重要”吗?为什么?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人认为“我很重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切从“我”出发这是很自私的,就是一切从“我”出发,不考虑别人而课文中说的“我很重要”,“重要”是“对心灵的允诺”,“我”应该为别人,为亲情、友情,为社会“无比重要地”生活着这既是一种自我发现、自我肯定,也是一种自我奉献1、 想一想,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我很重要”?大的方面说,国家民族事业,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说,一个人、一棵树、一只狗,如:对于我们的学校或班级来说,我很重要;对于我的老师来说,我很重要;对于我家的那只宠物来说,我很重要四、联系实际,展开辩论“尽信书不如无书”,联系自己的实际谈⑴写感想,准备辩论;⑵展开辩论;⑶教师评价总结:“我很重要”、“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点道理五、学习借鉴1、结构清晰提出问题 “我”到底重不重要?由精华汇聚而成由宏观历史到微观个人,由理的诠释到情的演绎。
是人类精神链条中精致的一环?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分析问题 ?对于父母?对于伴侣?对于孩子?对于朋友?对于事业解决问题 让我们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2、立意新颖深刻(1)新颖:反面立意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是强调他人他物的重要,否定自我的;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一种需要批判的个人主义倾向这篇文章从反面立意,从一个新的角度,充分地肯定了自我的重要,这样的立意“新”2)深刻:反映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的一种发现,是人的价值的一种回归3、对比与排比(1) 对比文章开头用过去的对自我,也就是对个体的漠视,然后笔锋一转,针锋相对地提出“我很重要”在这种直接而强烈的对比之中,既充分地显示了自己观点的新颖和不同凡响,又使自己的观点在这种强烈对比中得到了很好的突出2)排比使文章显得气势磅礴,既有理性上的强烈的压迫力,让人不能不接受,又有情感上的强烈的穿透力,让人欣然接受4、生动的语言这是一篇理性色彩浓厚的散文,但读起来却亲切感人,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语言的造句生动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
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如此美丽生动,其更根本的原因是作者运用大胆的现象,制造出了一个个新鲜贴切的比喻,而且这些喻体又是那样的美丽而富有动感,让人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平实的语言: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在我的脑子里若隐若现,只有我的智慧才把它想得明白我的美好的但却散乱的设想,等待着我把它用智慧连接起来我的意志让我把我的事业坚持下去,直到成功六、作业:1、字词积累2、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做点评3、挑选比喻句,并作分析七、教学后记: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设计了此教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回答探究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辩论也很激烈该文章转自[中学语文]:/jajx/yjb/bxy/200807/2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