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与工艺清代书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帖学书法与碑学书法彼消此长,各领风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清初书法仍承继明代帖学的余绪,代表书家为由明入清的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人由于康熙推崇董其昌书法,致使清代前期董书弥漫书坛,为一般帖学书家顶礼膜拜.加上科举制度强调规范的书法,遂使“馆阁体”大为流行清代中期,乾隆偏爱赵孟頫书体,推动了帖学的继续流行,但“馆阁体"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帖学更趋式微这一时期的帖学名家有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等;另外,别具一格的画家书法亦有成就.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书法家看到了帖学的日益颓靡,而开始提倡碑学,是为碑学书法的滥觞.清代中后期,借助金石考据学的学术成果,加上阮元、包世臣等人在书法理论上的倡导,书法家竞相以碑学为宗,碑学书法风气大开.碑学书法家努力突破帖学的樊笼,以借古开今的精神和注重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在篆书、隶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重要代表是邓石如与伊秉绶清代初期的书法 清代初期的书法仍延续明代帖学余绪,但面貌截然不同.一些由明人清的书法家主要承接的是明末张瑞图、倪元璐、黄道周等人的书风,或虽不无董其昌影响却擅于脱化,以个性鲜明、直抒胸臆、豪放朴拙的行草书风擅名当时,重要书家有王铎、傅山、八大山人等,但这一路书风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则由于康熙酷爱董其昌书法,而将董书奉为典范,代表书家有所谓“康熙四大家”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鋐等由于科举制度对书法的特殊要求以及求仕的需要,明前期的“台阁体”书法演化为此时的“馆阁体"而盛行开来,代表人物有沈荃等人面对帖学书法的渐趋式微,清初已有一些书法家开始致力于汉碑,试图以汉隶的遒健朴厚纠正帖学书法圆媚靡弱的流弊,因此也出现了一些隶书名家,如郑簠、朱彝尊等. 王铎、傅山与八大山人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与黄道周、倪元璐为同榜进士,人清后官至礼部尚书他工古文、诗、书、画,书法于楷、隶、行、草诸体无不擅长,而以行、草书成就最高,终其一生坚持“一日临帖,一日应索”,书学积淀甚厚他的行、草书宗法“二王”、米芾等人,把这一路尺牍书法拓展为巨幅大轴,用笔或方或圆,时见折笔顿挫,结字奇崛险茂而富于变化,章法恣纵错落而不失法度,笔势连绵流畅而大气磅礴,于秀逸婉转之中追求刚健豪迈、苍郁雄畅的“气骨”作品有《行书诗翰四首卷》、《草书杜诗卷》、《临古法帖》等 傅山(1607—2991684年),字青主,号真山、石道人、松桥老人等,阴曲(今山西太原)人。
明亡后,着朱衣、居土穴,自号朱衣道人.他与八大山人都是著名的遗民书画家,也以行草书擅名,在书风上与王铎一样都追求“气骨”,强调直抒性情,傅山还明确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书法美学观他兼擅篆、隶、楷书,从二十岁左右即开始临学晋唐楷书,后来因为得到赵松雪、董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仿并能乱真.但很快他又意识到此种方法容易使书法坠人软美浅俗一途,因此改学苍劲浑厚的颜体,终于自成一家作品有楷书《逍遥游》、隶书《七律四条屏》、行书《丹枫阁记》、草书《高适五律》.其行、草书用笔之纵横遒迈,结体之宕逸浑脱,情感之狂肆真率,风格之古拙苍劲,无不是其审美意趣的体现 八大山人的书法筑基亦广,虽然受董其昌影响,但因不同时期师承与心境的不同而呈现出多种面貌他善用秃笔、藏锋,与其绘画一样,非常讲究章法布局,其行草书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布白疏匀,字字独立,大小疏朗有致,书风或怪伟峭拔,雄健恣肆,或简静沉着,圆浑古淡,作品有《草书联》、《河上花图卷题跋》等 帖学诸家与馆阁体 清初帖学书法的主流风格浸淫于“二王"直至董其昌流美灵秀娴雅的书风之中,没有更大的突破,书坛最为流行的是所谓“馆阁体”书法。
馆阁体”追求“乌、方、光”的书写效果,字如算子,端正拘谨,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没有生气,致使帖学书风日趋靡弱妍媚.皇帝对书法的喜好,导致了从学子到官吏无不以工书为尚,以能书邀赏,书家遍及朝野,代表人物是康熙的书法老师沈荃沈荃(1624-1684年),字贞蕤,号充斋,华亭人,顺治年间进士他擅长行楷,出入米芾、董其昌,所书端正严肃、雍容娴雅,然而缺少变化康熙御制碑版、殿廷屏障、御座箴铭等,多命沈荃书写,名盛一时.清初著名的文人书法家以“康熙四大家”为代表,他们虽能于馆阁体帖学中有所变化,但仍受帖学局囿气质柔秀,面貌相类,缺乏刚健的风骨和强烈的个性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号江上外史,江苏句容人.姜宸英(1628—1699年),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何焯(1661—1723年),字屺瞻,号义门,江苏苏州人汪士鋐(1658—1723年),字文升,号退谷,苏州人他们均为进士出身,或任官吏,或任编修,皆著述宏富,均以楷、行书有名于时笪重光的行草书出入苏、米、董之间,纵逸潇洒,尤擅长小楷,法度谨严,笔势圆劲姜宸英的书法由米芾、董其昌上追晋人,清逸秀俊,气度娴雅何焯于书法外又精于经史考订与古碑版校勘,其小楷、行书,端重遒丽,气韵不俗。
汪士铉书法学赵孟顺、褚遂良,瘦劲疏朗,晚年亦慕篆隶清初隶书名家 清初的郭宗昌著有《金石史》,万经著有《分隶偶存》,顾蔼吉著有《隶辨》,他们已开始重视金石碑版,特别是隶书.当时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有郑簠、陈恭尹、朱岷、朱彝尊、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巴慰祖等人,其中以郑簠、朱彝尊影响最大郑簠(1622—1693年),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收藏古碑甚富他的隶书初学明末宋珏,20年后以为“去古渐远”,“乃学汉碑”,“沈酣其中者三十余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并参以行草笔意,风格绮丽飘逸,奇宕飞扬,世人谓之“草隶”,作品有《隶书唐诗七绝轴》(图5-37).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chang畅),号竹垞,浙江嘉兴人他是清初著名的学者,博通经史,精于诗文书画.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严谨而秀逸,清新而流丽,作品有《隶书联》等;楷书则宗法欧阳询 王时敏,是清初著名画家,书法亦很擅长,隶书追秦汉,榜书八分为近世第一,名山梵刹,非先生书,不足为重也"(《桐阴论画》) 巴慰祖,字予藉,号晋堂、莲肪等,安徽歙县人,官候补中书善篆刻,工书法,尤长隶书,学秦汉石刻,形成劲险飞动的格调。
清代中后期的书法清代中期,帖学及馆阁体书法仍然盛行.乾隆嗜好书法,不仅下令摹刻《三希堂法帖》,而且特别喜爱赵松雪书法,朝野士人也由尚董转为崇赵,帖学名家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永瑆、铁保等人为代表与此同时,一些画家也兼擅书法,出现了颇具绘画意趣的画家书法,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的书法不趋时尚,个性鲜明,创为别裁新体,对帖学书法起到了冲击作用,给书坛带来新的气象清代中后期,士大夫为逃避文禁罗网而究心小学,金石考据盛极一时,加之帖学日趋衰微,碑学风气大开,重要的书家代表是邓石如和伊秉绶他们上溯秦汉六朝碑版及金石文字,并将碑学的结体和笔意融人行草书体之中,创造出雄强的北碑书风,确立了碑学书法的典范书论家阮元、包世臣的理论,又有力地推广了碑学书法,最终形成了碑学繁盛的局面.乾隆年间,“馆阁体"的代表书家有张照、汪由敦等人张照(公元169l—1745年),字得天,号泾南,又号天瓶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刑部尚书擅长书法,“初从董香光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书画纪略》)书风圆健雄浑他常为乾隆代笔,居“馆阁体”首位.从《楷书郎官壁记轴》、《行书诗轴》(均藏故宫博物院)等作品中可领略其书风一斑。
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安徽休宁人雍正甲辰进士,官吏部尚书书法力追晋唐,风格规整刘墉等帖学名家 乾隆年间,书坛的帖学名家亦多,北方有刘墉、翁方纲、铁保、永瑆,南方有梁同书、王文治等人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官至吏、礼、兵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他的书法初从赵、董手入,后兼学唐宋诸家,集帖学之大成70岁以后更潜心北朝碑版,书风由早年的珠圆玉润到中年的笔力雄健,又于晚年趋向平淡他擅长楷、行书,喜用硬笔短毫,墨色浓重,笔势婉转,拙中藏巧,丰腴醇厚,沉雄古淡,体现了台阁大臣雍容华贵的气度,有“浓墨宰相”之称.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杭州人,官侍讲,加学士其父也是著名书法家,为乾隆的老师.他继承家学,尤其擅长行、楷书,出入颜、柳、米、董各家,既能做擘窠大字,也能写蝇头小字,皆精到秀逸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出任编修、侍读、知府等职,后归居故里他以诗文、书法闻名于世,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尤其深受赵、董的影响,书法专取风神,喜用长锋柔毫,讲究姿态,淡墨轻毫,潇洒清俊,妩媚婀娜,秀韵天成,有“淡墨探花"之名。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北京)人,官至内阁学士.他精于金石考证,著述甚丰,擅长楷、行、草、隶诸体,楷法欧阳询,谨守法度,但不能自出手眼;质厚有余,而纵逸超妙不足钱澧(公元1740、1795年),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官御史时,正直不阿,海内钦仰.历任通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书法直逼颜真卿,苍劲雄浑如《争座位帖》,亦参以褚、欧,融化而自成一家论者评“能以阳刚学鲁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李瑞清语)《行书册》笔画、精神都似颜体,但疏密、肥瘦富有变化,结构比较自由,用笔也很峻拔,显然融汇了欧、褚特点,也带有米书痕迹,可以视为他的代表作扬州八怪与画家书法 画家书法在清初时已有八大山人、石涛、程邃等人开其先声,至清中期“扬州八怪”成为主要代表,他们的书法多与画法风格相通,“以画之关钮透人书中",又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从书出,书以画人,形成了颇为新颖怪奇的书风金农的书法以正楷、分隶、行草见长.他收藏金石碑版甚富,取法亦博,早年已不满于帖学的姿媚,主张师法汉碑,尤其对《夏承碑》、《西岳华山庙碑》、《禅国山碑》及《天发神谶碑》等极为推崇.他的隶书早年结体偏扁,用笔圆浑,后来由扁变长,由圆转方,苍古奇逸,魄力沉雄,作品有《隶书节临西岳华山庙碑》等.楷书则自创“漆书”,用笔方扁如刷,结体方正,横画粗而长,竖画细而短,墨色苍郁,浓重似漆,给人一种以拙为巧、以苍为妍的感觉,富于金石意味。
他的行草书也参隶势,“如奇树着花,姿媚横出"黄慎的书法初宗“二王”,后转师怀素,由楷书而为行草再为狂草.其草书将联绵不断的线一变为时断时续,破豪颓颖,奇崛遒劲,奔放不拘,与画风颇相一致汪士慎擅长隶书和行草,他以八分糅于行楷,书风苍郁秀逸,别具风神晚年双目失明,尤能写狂草郑燮的书法以“六分半书”著称,是一种融合真、草、隶、篆于一体而参以画法的书体他的书法不仅出入于黄庭坚及汉魏碑刻,而且参以画兰写竹之法,正口其所言“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因此富于浓郁的画意,偃仰倚斜,纵逸洒脱,横涂竖抹,如“乱石铺街”,脱尽书家窠臼,作品有《行书自书诗》轴(图5—39)等此外,高凤翰、高翔、罗聘的隶书,华新罗、李鱓、李方膺的行草书,也风格特异邓石如与伊秉绶 邓石如与伊秉绶被称为清代碑学的开山祖师,他们的书法对清代以及近现代书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后以字行,号顽伯、完白山人等,安徽怀宁人他出身寒微,终生布衣,以刻章鬻书为生他四体书法皆擅,尤以篆、隶著名于世他的篆书堪称碑学集大成的典范,临学甚广,曾自言:“余初以少温(李阳冰)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廿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畅其致,彝器款识以尽其变,汉人碑额以博其体。
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数年不敢是也.”故此,他的篆书突破了秦以来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