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48MB
约74页
文档ID:47177522
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_第1页
1/74

新闻伦理与法规复习授课人:路鹃Email:ldayan@2© 新闻学原理一、绪论n 我们发现每个观点都有其合理性没有一个观点是“正确的观点”3© 新闻学原理伦理 = 正确 VS. 正确的决定n--真实与忠诚 n--个人与群体 n--短期与长期 n--公正与怜悯4© 新闻学原理伦理问题是对与对的问题对vs 对的决定=伦理两难对vs 错的决定= 道德诱惑n做一个好的决定,而不是一个“对 ”的决定n好的决定基于逻辑和理性以及全面 的考虑5© 新闻学原理做出決定 事實(定義) Facts (Definition) 效忠 Loyalties 價值 Values 原則 Principles The Potter Box6© 新闻学原理伦理决策模型权权威法律, 父母 , 老板、规规定,(外在规规范)合逻辑逻辑解决问题问题 同 时时不带带来新 问题问题先例 历史经验情感 个人直观观感受 (内在)7© 新闻学原理新聞事件選擇對誰負責 群體利益概括價值取向參照倫理原則人類及 社會觀 點 書面道德準則作出決定或政策回饋現實社會8© 新闻学原理博克模式 Bok’s Ethical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n 问自己:你对你选择的行为的内心感觉如何?n 问专家:是否存在另一种能达到同一目标而不会引 发伦理问题的行为方式?n 问相关人:我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怎样的影响?9© 新闻学原理相同题材 不同选择M. Herald(1986)Daily News(1988) 事实社区住房供给存在种族歧视价值新闻监察责无旁贷,特定欺骗 行为并非不可接受无论如何不可以欺骗,获取 事实无需欺骗原则功利主义绝对命令效忠社会、自我、雇主社会和被访者人格权利、专 业理念、受众决定经讨论决定使用暗访,由不同 肤色的记者扮演承租人,比较 各自体验,揭示其中种族歧视 ,短时推出报道报社两次审批不通过,最后 否决暗访计划,进行深入调 查,历时一年推出翔实报道 ,获普利兹奖提名10© 新闻学原理学习习本课课:案例分析方法案例分析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复杂的职业伦 理情况了解做伦理决策的语境。

想到做这一决定的结果学会在何时、要如何妥协和接受11© 新闻学原理二、新闻伦理的两难悖论n 隐私权界说 n 美国学者瓦伦和布兰代斯在1890年发表《哈佛法学评论》的 《隐私权》一文,奠定了隐私权的法理基础 n 隐私权的诞生 n 罗伯逊诉罗切斯特折叠箱公司案纽约州隐私权诞生n 隐私权成为公认的基本人权 n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名 誉和荣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 干涉或攻击 n 1966年《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规定: Ø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 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非法攻击; Ø 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12© 新闻学原理何谓隐私权n 隐私权:公民个人和死者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 获悉和公开、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个人私事 的决定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人格权 n 个人信息的保密 n 个人生活不受干扰的权利 A n 个人私事决定的权利 “我们都是法律的奴隶,正因如此,我们才是自由的,如 果没有法律所强加的限制,每一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 结果必然是因此而造成的自由毁灭”。

——西塞罗13© 新闻学原理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n 我国以往对隐私权实行间接保护:将侵害隐私权归为侵害名誉权 予以保护 n 有法理的合理性 n 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的本质区别: Ø 侵害的内容不同; Ø 侵害的方式不同; Ø 行为的心理状态不同; Ø 享有的主体范围不同 n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Ø 宪法:82宪法; Ø 法律:《邮政法》、《未成年人法》等; Ø 行政法规:《艾滋病监测管理若干规定》、《个人存款帐户实名 制规定》; Ø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民法通则意见》、《最高人民法院 1993年名誉权解答》14© 新闻学原理直接保护n 2010年7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规定: n 第二条 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Ø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 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 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 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n 第三十六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 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Ø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 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网络服 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 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Ø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 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15© 新闻学原理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n 普罗瑟《美国侵权行为法重述》的分类: n 未经许可侵入他人生活的隐私领域; n 披露令人难堪的信息 ; n 盗用姓名和肖像; Ø 美国: – 姓名、肖像也属于隐私权保护的内容; – 是“为了自己使用或者为了自己的利益” Ø 中国:肖像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A n 予人错误印象的曝光 Ø 公民的正确形象(并非肖像)也属于隐私权保护的范围; Ø 这种歪曲在一个理性的人看来具有严重冒犯的性质; Ø 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实际上的恶意”A16© 新闻学原理我国对新闻隐私侵权的分类n 侵入私生活领域:包括强制侵入和秘密侵入 n 关于入侵目标的界定; Ø 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显示自己在主观上确有隐私的愿望, Ø 这种愿望在客观上是社会可以接受的问题:以下三个选项哪个属于公共场所中的私人场合?a、商场的试衣间、旅馆客房、餐馆的包间、医院的病房;b、学生或员工的集体宿舍、分配给个人使用的办公室;c、公园里家人嬉游、在舞厅的情侣约会、在医院门诊接受 诊疗、在餐观会友,公共亭打、在银行取款。

n 隔绝地点包括私人产业; n 私人地点如果发生公共事件,进入即为合法 17© 新闻学原理隐私侵权之一:侵入私生活领域n 侵入方式:包括实体和非实体两种 n 窃听; Ø “麦考尔诉《路易斯维尔时报》”案A n 监视;A n 侵入住宅; n 私拆信件以及偷窥他人其他文件资料 ; Ø 我国法律对于公民通信自由的保护,也应理解为是对公民 隐私权的保护 n 侵入互联私生活区域 Ø 2000年10月颁布的《电信条例》:A “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18© 新闻学原理隐私侵权之二:公布、宣扬隐私n 不恰当地公开他人家庭住址、家庭号码等信息, 或者公开他人财产状况、家庭生活、生理缺陷等个人 隐秘事项;n 不当公开他人婚外恋与婚外性关系; n 对普通公民与公众人物要区分对待; n 即使对公众人物的披露也要本着严肃高尚的原则n 不当挖掘名人婚恋状况; n 首先要正确判断其新闻价值,不能过度炒作 n 其次尊重名人的人格尊严; n 切忌夸张、轻佻的描写19© 新闻学原理新闻报道侵犯隐私权的表现形式n 未经许可在报道中公布他人已经成为历史的犯罪记录 或其他有碍声誉的经历n 未经当事人同意,随意公开刑事案件尤其是流氓强奸 等性犯罪案件受害人的姓名、地址和其他足以使人辨 认的特征。

n 各国新闻界公认的准则是:对受性侵害的被害人,在新 闻报道中实行匿名原则 Ø 《纽约时报》小肯尼迪强奸案的报道引发公众强烈抗议 Ø 匿名原则有可议之处,但不足被推翻n 违反有关法律规定,在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报道中 ,在法庭未判决前,披露未成年人姓名、住址、照片 等可能泄露未成年人的资料 20© 新闻学原理关于知情权n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有时也称“获知权 ”、“知晓权”,是公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 的重要事务以及社会上发生的与普通公民密切相关的 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n 知情权的内容: n 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执政党的大政方针; n 政府掌握的一切关系到公民权利和利益、公民个人想了 解或者应当让公民个人了解的其他信息21© 新闻学原理知情权发展历史 n 1945年1月美联社经理肯特·库柏首次提出;n 1644年英国诗人约翰•密尔顿发表《论出版自由》:“虽然各种学说流派可以随便在大地上传播,然而真 理却已亲自上阵;我们如果怀疑她的力量而实行许可制 和查禁制,那就是伤害了她让她与虚伪交手吧谁又 看见过真理在放胆地交手时吃过败仗呢?”n 制度规章保障知情权的实现: n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 n 1951年,芬兰颁布《政府文件公开法》; n 1966年,美国通过了《信息自由法案》 。

22© 新闻学原理知情权在我国n 虽然不是公民的法定权利,但有宪法保障 n 《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 出版,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n 面临问题: n 制度不健全; n 公民知情权与某些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冲突; Ø “定南《人民日报》收报”事件; n 知情权在地域分布上失衡;23© 新闻学原理《政府公开信息条例》n 1998年课题到立项2007年4月24日颁布——“十年破冰”n “知情权”:明确把政府公开信息作为政府义务;n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n 双向公开;n 救济手段 ;n 信息发布协调机制;n 设计了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 24© 新闻学原理媒体要有知情权n 公众要享有知情权,意味着媒体要首先“知情” n 媒体的“知情”具体又表现在新闻记者权利的体现上 Ø 国际:采访自由、通讯自由、出版自由和批评自由; Ø 我国: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评论权 n 知情权的实现是媒体公信力的保障; Ø “非典报道”带来的教训和反思n 记者合法权益的维权组织 n 中国记协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委员会 ; Ø 有协调作用; Ø 不具强制力; Ø 记者权利尚未有法律明文规定。

25© 新闻学原理隐私权和知情权存在冲突n 隐私权和知情权的天然对抗性 n 知情权是保障公民对与己有关的事项和公共事务了解的 一种公权利,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也是保护自 己各种权益不受侵害的有效手段 n 公民有保护自己的私生活不受侵犯的要求 n 新闻机构不择手段获取能创造商业利益的信息,严重 侵犯隐私权 n “戴安娜之死”的教训; Ø 公民强烈呼吁制订隐私法; Ø 日本传媒呼吁媒体检讨自己的集体良知; n 《东周刊》“裸照风波”考验媒体的权利平衡26© 新闻学原理解决之道n “公共利益”原则; n 新闻媒介对有关公众利益事件的报道,只要报道不是对 社会善良风俗具有粗暴及攻击性的误导,也不是明知为 错误而又刻意加以报道,即不构成侵犯他人隐私权 n “高官无隐私”: Ø 高级官员的私人财产可以公开报道; Ø 高官不良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可以报道 ; Ø 高级官员的才能不算隐私 n 结合新闻价值标准和公众兴趣原则27© 新闻学原理隐性采访争议种种n 隐性采访: n 指记者不公开身份或不公开采访目的,采用能够获得信 息的各种方式从事的的采访活动 n 隐性采访三种类型: Ø 观察 Ø 亲历 Ø 测试 n 隐性采访的兴起。

Ø 西方大众化报纸时期的黄色新闻之战中大显身手; Ø 道德放任主义的恶果迫使隐性采访自律性规范形成; Ø 主流媒体中,隐性采访不再是常规采访方法28© 新闻学原理隐性采访在我国大热的背景和原因n 20世纪80年代, 暗访在我国掀起热潮: n 我国暗访是随着反腐败斗争而出现的,在大多数情况下 有着目的的正当性; n 暗访由于群众支持,能够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在客观上 鼓励了暗访的大行其道; n 我国的媒介性质特殊,使暗访威力增。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