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播学教程》重点复习快参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并借助一定的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2、信息的定义: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3、信息的分类:A、非人类信息、人类信息;B、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4、社会传播的类型A、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B、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系统的相互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C、群体传播: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对个人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发挥制约作用;(家庭、亲友、社交圈)D、组织传播:结构秩序更为严密的社会集合体,有明确组织目标,是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5、社会传播障碍:A、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B、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第二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哈特的媒介分类A、示现的媒介系统: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主要指人类的语言,包括表情、动作、眼神等飞语言符号,它们是由人体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的媒介系统B、再现的媒介系统:对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对信息接受者而言则不需要例如:绘画、文字、印刷等C、机器媒介系统:传播一方需要机器,接受一方也需要使用机器;例如: 、唱片、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及意义1、符号的分类:信号与象征符2、象征性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2 -3、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4、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理解文化的象征性应把握以下两点:A、文化作为象征符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象征符体系一旦形成也会具有相对独立性,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B、作为文化形式的象征符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活本身的变化而发生变革,这种变革体现为对旧象征符的舍弃和新象征符的创造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反馈。
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3、直线模式的缺陷:A、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B、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和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4、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略注:该章节内容较为繁琐,但不难理解,将课本过一遍即可理解性记忆!第五章 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3 -自我: 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2、内省式思考:A、概念:内省: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长期反思:是一种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长期的目标性和连贯性短期反思:以解决现实目的为目的的自我反思,称为内省式思考 B、内省式思考特征:a、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b、内省式思考是与社会环境,与他人密切联系c、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3、库利:镜中我:他人对我是明镜,其中反映我自身这就是"镜中我" 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素:a、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b、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c、自己对他人这些认识和评价的情感。
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4、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人际传播的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的理由就是他的传播的手段多、渠道广、方法灵活语言是人际传播核心媒体,同时,体态、表情、眼神、身体、服装、发型等都是自我表达的媒体5、群体: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6、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说产生的压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7、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8、趋同心理:心理学中又称“从众心理”,“遵从性” 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个体产生放弃自己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9、导致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原因:A、人天生就有一种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感;B、群体为人们的个体行为提供了参照,人们倾向于相信多数,认为他们是信息的来源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因为人们觉得,多数人正确的机遇多;C、群体给予个体的归属感和自我同一性使得个体产生维护群体形象的心理。
10、集体行为A、定义:集体行为,或称为集合行为( collective behavior) 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 4 -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形式B、集合行为发生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1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A:群体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而非直接的说服来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说服技巧B、群体感染:某种观点、情绪或行为在群体暗示机制的作用下在群体中迅速蔓延开来的过程集合行为中,人们失去理性判断力,因而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机制在集合行为中表现非常明显12、 “匿名性”原理:集体行为使他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13、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也是组织维持其内部统一、实现整体协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第六章 大众传播1、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A、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B、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3、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A、社会地位赋予功能;B、社会规范强制功能;C、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大众报纸:以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5、互联网发展的影响:A、积极:a、拓展了公民表达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b、从技术上保障公民知情权;c、拓宽了公共话语平台;d、增强了公共事务的参与与监督B、消极:a 、负面信息无法控制;b、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影响;c、强化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d、强化了知识的鸿沟6、拟态环境:即信息环境,不是媒介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第七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5 -1、 “控制研究”的两个方面:A、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B、二是考察内部制度对传媒机构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2、社会责任报刊理论:强调大众媒介应该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是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的改良。
A、内容: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 等专业标准;• c、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 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B、目的:a 、是为了防止由传播事业的高度垄断而引起的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矛盾• 激化;• b、是为了防止由传媒内容的浅薄化、煽情化、刺激化而引起的社会道德• 和文化的堕落• C、意义:a 、社会责任理论并不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对它的改良; • b、社会责任理论有一个不同于自由主义理论的大前提,这就是它主张媒• 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A、内容:a、媒介即讯息; b、媒介即人的延伸; c、 “冷媒介”与“热媒介” ;d、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B、意义:a 、开拓了人类从媒介技术角度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媒介推动社会历史发展;b、 “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人们理解媒介富有启迪意义;c、关于“地球村”的论断,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C、局限性:a 、把媒介视为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其他社会因素;b、技术主宰世界,人是被动的;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媒介是“生物人”的延伸,而未提及媒介对“社会人”的延伸2、电视人:伴随着电视媒体环境成长的一代,在电视画面和音响感官的刺激下,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在封闭和缺乏社会互动的环境,形成了注重感觉,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3、容器人:在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的现代日本人内心类似灌状容器,孤立与封闭,与他人的沟通,只是容器的碰撞,不能深入内心特征:注重自我意识的自由,对外部的强制和权威不认同,易接受大众媒介的影响4、充欲主义:电视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用鲜艳的画面、煽动性的语言呈现给人们,直接刺激了人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助长了“充欲主义” 使全社会由勤劳、节俭、奉献转向追求奢侈、自私5、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6 -A、把关人:记者、编辑、编审、总编、文化、制度等。
B、新闻把关的标准:a 、新闻信息必须真实,对客观事实报道;b、新闻信息必须及时和有新意;c、新闻业务标准,市场标准C、实质:a 、传媒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 ,而是依据一定的立场、方针、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加工;b、播内容的把关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媒介方针、利益一致的内容更容“准入” ;c、媒介的把关总体上是媒介组织立场和方针的体现,个人所起作用有限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1、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监督权、隐私权2、使用与满足A、内涵:“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B、意义:a 、受众的媒介接触基于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 ,有助纠正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b、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c、 “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这对 40年代至 60 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学者把它称为一种“适度效果”理论C、局限性:a、 “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b、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