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 -血吸虫血吸虫第四节 钩端螺旋体病一、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钩体病广泛分布和流行,从 1934 年发现钩端螺旋体(钩体)以来,迄今已有 50 多年历史,自 1955 年本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195B 年四川省温江等县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全国各地广泛重视从 50 年代未至 90 年代初期,我国南北方有数一次规模较大的流行,全国共发病 230 多万例,死亡 2 万多例,对人民健康及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全世界已从 200 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并能长期带菌我国已从病人、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等 60 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啮齿目鼠类是钩体许多菌型的主要储存宿主,其中三种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主要传染源家畜以猪和犬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二、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 各种带菌动物由尿、乳、唾液和精液向外排出钩体,其中以尿的排菌量大、排菌时间长而污染外环境钩体在外环境水体或潮湿土壤中,可以较长期地存活,甚至可以繁殖人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钩体病,水田劳动、开垦荒塘、荒田、积肥、收集猪饲料(水浮莲等)都要接触水和潮湿土壤,这些场所常被鼠类和家畜尿所污染,因而人感染和患病的机会特别多。
洪水泛滥时,家畜的尿排泄物、家畜饲养场的积水和泥土、鼠类栖息地及其排泄物等被洪水淹没和冲刷扩大了污染范围,灾区群众为抗洪排涝、抢救庄稼与洪水接触、有时还饮用污水或洪水侵入过的井水或河水,因而造成大流行三、流行形式 我国有三种的疫源地即自然疫源地,经济疫源地,混合疫源地,决定了各地钩体病的流行形式主要三种流行形式,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一)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区,其流行形式主要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以猪为主要传染源个别地区出现雨水型,以犬、猪为主要传染源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主要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也时有发生,以鼠和猪为主要传染源 (三)根据现有资料,陕西省只报告过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在北方干旱少雨地区如青海、宁夏,猪带菌,但很少发生洪水型或雨水型钩体病四、洪水型及雨水型钩体病暴发流行实例 我国自然灾害以水灾发生次数最多根据我国钩体病流行 40 年资料记载,在有自然灾害发生,洪水泛滥,或是低洼平原地区大雨后地面积水增加造成内涝,引起钩体病流行,病人少则几百人多则数万人现就我国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在洪涝灾害期间引起的钩体病暴发流行分述如下一)以鼠为传染源全世界已发现数一种鼠为钩端螺旋体的储存宿主,我国有 20 多种鼠带菌。
鼠类特别是野鼠的带菌率一般都较高,带菌时间长,不断从尿排菌,有的可长达 3 年洪水促使鼠群迁徙,可引起洪水型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如黄胸鼠、黑线姬鼠迁徙引起暴发流行早有报告洞庭湖 70~90 年代曾三次发生大洪水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东洞庭湖南部的武岗洲芦苇茂密有东方田鼠栖息、繁殖1979 年和1980 年 6 月间湖水上涨,大批东方田鼠泅渡到相邻的岳阳县和沉江县的堤岸往烷内迁徙,有的堤段鼠多如蚁,遍地皆是,有的垸内鼠密度高达 41.8%,其中东方田鼠占 88.2~93.9%,黑线姬鼠占3~11.4%7 月中旬~8 月下旬陆续发生 3600 多病例,有的乡发病率为 1070l10 万,从病人早期血和东方田鼠肾分离出钩体,全为七日热群钩体,与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也相符1991 年 5 月下旬到7 月中旬,洞庭湖区岳阳县广兴洲区连降暴雨,降雨量为 669.5 毫米,洞庭湖水猛涨,湖满沟溢,受淹面积为 4100 多亩该区此前从未发生过钧体病流行,但从是年 7 月 19 日首例报告到 8 月底,发病1607 人,发病率为 1945.0610 万,死亡 10 人鼠种仍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主二)以猪为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率高,排菌量大,猪圈内潮湿、积水和泥泞,钩体污染严重,一旦猪圈的污染水被雨水和洪水冲刷,即扩大污染范围,造成钩体病流行。
60~70 年代在北方的一些省份猪群以放养为主,促使猪间的相互传播,猪的感染很普遍,携带钩体菌群达 14 群之多,以波摩那群为主,犬群次之,个别地区以犬群为主,波摩那群次之,亦有单一菌群的流行地区1963 年 8 月上旬,河北省中南部邯郸、邢台等地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由于抗洪抢险,人接触疫水发生洪水型钩体病暴发流行,病例多达 14 万多人,平均发病率高达 3188.6910 万,以后几乎每年都有病例报告或局部流行调查证实,河北省以猪为主要传染源的钩体病,传染源分布广泛,一旦构成传播条件,就有钩体病发生流行的可能性1965 年 7 月,吉林省东辽河、伊通河、钦马河上游,下了一场数十年从未见过的大暴雨(降雨量为 216.0 毫米) ,下游河水泛滥成灾,引起钩体病暴发流行,数千人发病安徽省从 60 年代初至 70 年代未每年都有病例发生,多数呈散发,但在 1971~1973 年,局部地区亦呈暴发流行,主要分布在准河流域和江淮丘陵地区,前者以洪水型为主,后者以雨水型为主三年中发生三次较大的流行,最高发病率(以具为单位)达267.1010 万,主要由于暴雨之后内涝成灾,淮河水位上涨外溢成洪,引起疫水扩散,当地群众参加抗洪抢险,抢收庄稼,接触疫水后发生流行。
一般水灾之后,3~4 天出现病人,8~14 天达高峰,20~30 天流行终止70 年代河南、辽宁、山东和广东等省也因洪水发生了钩体病大流行 1971 年 6 月安徽省江淮之间雨季持续 25 天之久,总降雨量在300 毫米左右,低洼地普遍积水,疫水扩散,因接触疫水的人群增加而发生了以猪为主要传染源雨水型钩体病的特大流行,多为点状散在发生,局部地区亦有暴发流行,但仅限于地势低洼雨后积水的地方,疫情持续达 2~3 个月三)以犬为传染源犬的活动范围大,并随处便溺,污染土壤和水源,易引起雨后流行犬可携带 11 个血清群钩体,但以犬群为主国内多次发现以犬为主要传染源的钩体病暴发流行 70 年代江西广西山区和半山区等也有过雨水型钩体病暴发,犬的带菌率高,局部暴发点可高达 45%1991 年贵州部分地区大雨成灾,由于地形特殊造成“插花式,水淹贵阳市郊偏坡乡布依族山寨在大雨后,居住在半山腰的农民到山下农田排水而发病当地几乎家家户户养犬,经作犬肾培养,在 5 条犬中,从 3 条犬的肾脏分离出钩体,病人血清学检查也证实为一次雨水型钩体病暴发流行五、影响洪水型或雨水型钩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其它传染病一样,取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流行也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状况与发病的关系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的高低与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直接关系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省份猪是主要传染源 70 年代山东、河南和安徽省的猪以放养为主,带菌猪之间可以相互传染,当带菌动物增加到一定数量时,遇到雨水冲刷而使疫源地扩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接触疫水而感染本病二)温度、降雨量与发病的关系每年 6~8 月气温 7 般在28~30℃之间,降雨量与钩体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降雨集中、雨量大特别是黄河流域及其以北省区的洪水型或雨水型都会发生流行或暴发流行;但在 1991 年,安徽水情严重来势猛,水深达 2 米左右,因气温偏低(23~24℃) ,未发生钩体病暴发流行雨量过少,土壤干旱时则仅有少数散在病例三)养猪方式与发病的关系安徽省卫生防疫站报道,猪是淮河流域与江淮丘陵地区的主要传染源,养猪方式不同直接影响猪的带菌率高低,放养猪的地方带菌率高,发病率为 64.8/10 万(82l1266) ;圈养猪的地方人的发病率为 3.410 万(154376) ,放养生产队比圈养生产队发病率高 19 倍(P<0.01) 山东日照县 55个村通过多年实行圈养彻底清除圈肥等措施、控制了本病的流行。
福建省也证实圈养猪可以降低猪带菌率和人的发病率六、防治对策 自然灾害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是达到“灾后无大疫” ,把传染病的流行控制到最低限度洪涝灾害发生后钩体病的流行与灾情发生的季节,大小,传染源的情况,人群免疫水平以及抗灾防病的干预措施有密切的关系一)加强疫情监测洪涝灾害发生后,加强疫情监测,建立信息反馈网络在重点灾区或历史上钩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及时反馈信息对疑似患者应用快速诊断方法进行确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二)消灭和控制传染源灭鼠是改造疫源地的根本性措施,但由于鼠类分布广泛,不易全面消灭根据鼠的生态学,结合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发动群众,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方法(器械法、毒饵法、熏蒸法、生物法、生态法)进行灭鼠,将鼠密度降低到 5%以下对洪涝灾害地区的家畜进行管理,猪进行圈养,猪粪尿肥料进行堆放和发酵,猪圈换填新上,石灰乳消毒猪圈教育群众不要养狗,并要消灭带菌狗三)个人预防洪涝灾害发生后,对灾区人民进行钩体病防治宣传教育,增强自我防病能力,自觉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在已发生钩体病病例的洪涝灾害地区,对参加抗洪救灾的重点人群,下田劳动的青壮年进行钩体菌苗的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对参加抗洪救灾的主要劳动力及时进行药物预防,以防发病或发病时减轻症状曾有一起某校师生参加秋收川稻,短时间发生数十例病人并有 4 例死亡,经青霉素注射后疫情迅速控制但需注意青霉素的过敏反应1991 年我国发生特大洪灾,在湖南、安徽省钩体病流行地区,对青壮年劳动人群口服强力霉素 200 毫克/天,连服 3 天或 2 天,使疫值得到控制四)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钩体病人,降低病死率五)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造疫源地在经常有洪水、内涝成灾的流行地区,修筑防洪堤提高蓄洪能力是防止洪水型钩体病发生的根本性措施低洼地带雨后常发生内涝,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开沟排涝,以减少人们接触疫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