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

re****.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KB
约23页
文档ID:507366248
333教育学综合背诵要点终结版_第1页
1/23

教育学综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 )背诵要点教育学原理一、教育学概述(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一一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 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一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 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 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 岀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 (4)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岀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 门独立学科);④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 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岀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 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 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 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 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 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 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一一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 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 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岀教育实验提岀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 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岀将实验 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 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 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 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 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 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 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 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 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 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 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岀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 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 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 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 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 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 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 教育的概念一一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 “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 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 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 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无论何种教 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 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一1教育的结构:(1 )教育活动的结构 ①教 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 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 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 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其它社会系统的相 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 2.教育的功能:(1)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前者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 能),是指教育对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后者是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莫顿提岀);(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 能(莫顿提岀);(三)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 1.教育是上层建筑;2.教育是生产力;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一一1.生物起源说(沛•西能和勒图尔诺;有关教育起源正式提岀的第一个的学说) ;2.心理起源说(孟禄);3.劳动起源说;(五) 教育的发展一一1.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 人才,另一方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的统治;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与道德知识为主;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也重视个体的 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育组织 形式是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2.近代教育的特征: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3.现代教育的特征:①教育和生活劳动发生密切联系;②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普及化;③班级 授课成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④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 育手段的广泛使用;⑤教育形式多样化,并且与社会发生密切联 系;⑥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一1.教育独立论:1922 年,蔡元 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岀; 2.教育万能论(爱尔维修);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 上的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岀来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 的能力,;它是人的资本形态;该理论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 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是一种可以带带丰厚利润的生产性投资;4. 筛选假设理论(伯格、斯蒂格利茨):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 力的工具,揭示了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人的固有 生产力,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 作用,它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 育的经济价值;5.劳动力市场理论:包括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皮 里奥、多林格和戈登)和人力资本模式以及工作竞争模式等;二 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教育是决定劳动者在哪个劳动力市场工作 的主要原因之一;(二)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一1•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决定教 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③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革和发展;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决定受教育权;③政治 体制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3.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影响教育目的;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教育内容上;③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师生关系等也 有一定的影响;4•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①影响教育者的 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②影响受教育者;③会渗透到教育 影响中的各个环节中,对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 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5•人口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①人口数量决 定着教育事业的规模、教育结构和教育质量;②人口素质影响着 教育素质;③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对教育也有 一定影响;(三)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一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 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不仅能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还能促进政治民主化进 程,体现在①教育能够传播真理,启迪人的民主意识;②教育民 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 的加速器;3.教育的文化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②教 育的文化选择、批判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④教育的 文化更新、创造功能;4.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是科学文化再生产 的重要手段;教育是促进科学革命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能直 接生产科学技术;5.教育的人口功能:①教育能够改变人的生育观, 对于控制人口岀生率具有明显影响;②受教育程度与人口迁移呈 正相关;(四)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一一教育现代化是指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 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研究成果,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的 教育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的现 代化、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和观念层面的现代化;(五)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一一全球化是指近代以来,以生产力的迅猛 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增长为动力,人们不断跨越空间障碍和制 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获得物质和信息的充分 沟通,达成共识,在众多方面制定共同纲领,采取共同行动的过 程;其显著特征是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之间的 竞争也随之激化;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教育应采取的对策是①正 确把握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巩固交与发展的定位;②辨识全 球化带来的机遇,有意识地抵御全球化的风险;③拓展视野,增 强全球意识和国际理解的教育;④加强道德教育;⑤人才培养模 式的改革(创新人才的培养);(六)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一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 称;它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以现代化的科学 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基 础上的经济;其劳动主体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知识的人;内在动力是提升知识和技术领域的创造力, 价值取向是崇尚能力本位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需要大量知识性劳动 者,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劳动者是知识经济对教 育提岀的基本要求;(七)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一一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之后, 信息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化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 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使得教育管理便捷化;(八)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一一多元文化是指一个集体群体、社会共 同体、区域联合体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其核心原 则是所有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 其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①促成了教育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有利于确立平等、接纳和宽容的 态度和价值观;②促成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公平;③ 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④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革;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一1.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 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 教育的制约: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