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与君世世为兄弟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7.97KB
约9页
文档ID:37910403
与君世世为兄弟_第1页
1/9

与君世世为兄弟--手足情深的苏轼与苏辙宋徽宗元符三年(西元 1100 年)六月, 苏轼六十五岁, 从南方的儋州 (海南岛 )北返; 次年 ,建中靖国元年 (西元 1101 年 )五月,遇上瘴毒,停在常州(今江苏常州 );六月,上表朝廷请求辞官退休,七月二十八日,死在当地,年六十六岁吴越地方人士无不涕泣弟弟苏辙这时居住在颖昌 (今河南许昌市东),原先在四月时,已寄书给哥哥苏轼,劝他一起到颖昌同住,苏轼临死时,以不见苏辙为憾,留下遗言,要苏辙葬他在嵩山之下,并为他作墓志铭苏辙得知消息后,痛哭道, “小子忍铭吾兄, ”於是写详述苏轼一生,及《祭亡兄端明文》,派幼子苏远往奠祭文开头说: “惟我与兄, 出处昔同, 幼学无师, 先君是从 游戏图书, 寤寐其中, 曰予二人, 要以是终一苏家并不富裕, 苏轼原先有一个哥哥叫苏景先,可是只活了五岁;兄弟俩少年时的健康也不甚好,苏辙“少年尝病肺”,到秋天脾肺都不佳;苏轼也说他自己:“少年多病怯杯觞” 可是从小就接受了母亲程氏的完好教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颇知诗书, 当苏洵游学四方,不在家时,她便是苏轼兄弟的家庭教师,亲授以书据《宋史苏轼传》的记载:一天,程夫人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因党锢之祸,为宦官陷害,临刑前,范与母诀别,要母亲割下不舍之恩,不要过分悲伤。

范母坚强地安慰儿子说:“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得兼乎?”苏轼就问母亲:我如果将来成为范滂,您同意吗?程夫人回答:你能作范滂,难道我就不能作范滂之母吗?可见她教育两兄弟,不仅是读书而已, 而要以古人名节来自我勉励因此,苏轼从小也就“奋厉有当世志”,兄弟俩熟读经史,纵论古今,苏辙曾经写过一首诗《初发彭城有感寄子瞻》给哥哥,这样回忆:“念昔各年少, 松筠閟南轩 闭门书史丛, 开口治乱根 文章风云起, 胸胆渤澥 (即: 渤海)宽不知身安危,俯仰道所存但是,两人的个性不尽相同,苏轼爱好书画,喜欢收藏,游山玩水,敢说敢做,爽朗豪放;苏辙则沉默寡言,性格内向因此苏洵就写过一篇短文:《名二子说》 ,解释为两兄弟命名的原因:“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大意:车轮、车辐、车伞和车箱底部的四边横木都有重要用途,而轼则是车上扶手的横木,露在外面,好象没甚么用,但是少了它,也不叫做完整的车所以,我怕轼将来会不注意到应该要约束自己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大意:辙是车轮辗过的印迹,他既无车子行走的功劳,也不会遭到翻车之祸,所以知道,辙一生应可以免祸。

”苏轼一生,有人称赞它诗、词、书、赋、琴、棋、画诸般全能;就连后来辞官隐居的王安石也称赞他:“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可是真正最让人感动的,应该还是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二、嘉佑元年( 1056 年)三月,苏洵父子三人离家进京,时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八岁一行经过陜西凤鸣驿, 因驿馆破败, 不堪居住, 只好住在旅店 经过河南崤山附近的二陵要道时,马死了,改骑毛驴,到达渑池,兄弟在渑池老和尚奉闲的僧舍墙上题诗到达京城开封, 父子见了不少名人,欧阳修读了苏洵作品,非常佩服, 并且极力推荐给韩琦、富弼, 可是没被重用 嘉佑二年, 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三人名震京师时,忽然噩耗传来,程氏病死家乡,只好匆匆回家,苏轼兄弟官运尚未开展,就暂先中断嘉佑六年,兄弟重回京师,参加朝廷的制科考试先前,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 年) ,上给仁宗皇帝一篇 《言事书》,也就是所谓的万言书,提出了变法的主张,虽然尚未正式实行,可是苏轼在试策中则认为,应该以渐变的方式较妥,并且说:“天下有二患:有立法之弊,有任人之失 ”变法是必要的,可是过分强调法而忽略用人的适当,结果是不对的要变法,就要考虑成熟;既变,就要坚持到底,不要有始无终;之前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烟消云散,便是前车之鉴。

考试结果,苏轼“入三等” ,苏辙考四等 (当时宋朝考试,第一二等都是虚设,三等实是最好的在此之前,只有一个吴育曾经入三等史传记载:仁宗读到苏轼的《制科策》,高兴地说: “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但是王安石对兄弟的文章则大为不满,而苏洵对于王安石更毫不客气,嘉佑八年,苏洵写《辨奸轮》一文,据时人说法,便是针对王安石而发的苏轼后来开始作官,派到陜西凤翔, 苏辙在开封送哥哥赴任苏轼写了一首诗给苏辙,抒发兄弟离别之情, 苏辙回来后读到来诗,揣测哥哥此刻应该走到渑池,而渑池正是他们六年前入京应试时,曾经过的地方,于是写了一首诗,题目是《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 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前四句回答苏轼先寄来的诗,五六句回想起当年事情,最后二句是设想苏轼独自出行乏味,祇能听到马鸣声,而无人可对语,虽然写苏轼的孤独,其实也就包括了自己的孤独因此苏轼也作了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时间虽才隔六年,渑池的僧舍面目已非,奉闲和尚已死, 壁上题的诗也荡然无存,由此发出深沉的感慨,人生太渺小了,有如飞鸿,祇能偶然留下一些爪痕,转眼人死了,诗也不见。

这时的苏轼,二十七岁而弟弟苏辙,也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 年) ,出任河北的大名府推官,负责司法工作治平二年( 1065 年)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第二年,父亲苏洵也去世,兄弟回乡服丧熙宁元年(1068 年)期满返京,这时朝廷政局发生变化,英宗已去世,由神宗继位,颇思作为,于是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苏轼兄弟虽然反对因循守旧,但也不同意变法的理论,因此卷入了政争苏轼先应神宗的征询意见,反对王安石准备变科举,批评说朝廷“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神宗也曾嘉勉他敢言,结果苏轼前后又进了《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 《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批评新政的措施,但事实上,苏轼并非守旧派,他其实也赞成要“丰财”、 “强兵”、和限制贵族官僚的子弟,荫补官职而“择吏”的革新主张然而,毕竟引发与新党人士的冲突苏辙也因批评新法,多所不和,结果离开朝廷到陈州(河南淮阳)熙宁四年( 1071 年)苏轼调往杭州,途中,兄弟相聚在颖州,这时两人政治上都不得意,被排挤出朝在欧阳修相伴之下,一同过了半个多月,分手前夕,在船上共度一夜,吟诗论政,苏轼写了二首诗显示心境:“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颖留连知无意,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念子似元君,木讷刚且静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嗟我久病狂,意行无炊井有如醉且坠,幸未伤骤醒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珍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 忧喜迭相攻 悟此常太息, 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 不见六一翁 ”“六一翁”指欧阳修; “飞蓬”象征他这一生,到处飘荡,不曾安定次日凌晨,兄弟分手,苏轼后来写给好友李常的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手足之情的确深苏轼在杭州作通判,面对了百姓因新法受害的实情,写了不少描绘民生苦痛,讽刺新法扰民的诗熙宁六年( 1073 年) ,苏辙调到齐州(山东济南),苏轼第二年也自愿请调到密州(山东诸城)他说:“携孥上国,预忧桂玉之不克;请郡东方,实欲昆弟之相近”(意为:带着妻子儿女到京城去,只怕生活费用高贵;请求到密州去,是为了兄弟能就近照顾其实,亦怕在朝廷不能容身,这种矛盾心情在著名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表露无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写在熙宁九年(1076 年) 上阙表现忠君思君,他想归去,却又怕朝廷难处,因此还不如就在地方吧下阙反映兄弟的离合之情据说神宗读到“琼楼玉宇”二句,曾感叹说:“苏君终是爱君” 其实苏轼的担心,并非过虑,因为在密州这一年,王安石因旧党围攻和新党的内部倾轧,曾第一次罢相,后来恢复相职;苏轼写这首词后不到两个月,王安石又第二次罢相 吕惠卿原本是王安石提拔的,但他竟把王安石写给他的私人书信,作为排斥打击王安石的工具,可见当时朝廷斗争的激烈密州的生活比杭州苦,但精神较好, 经过一段时间后, 苏轼修建了园圃庭台,有一篇散文 《超然台记》,写到:超然台是原有的旧建物,他整修后,就请苏辙新取命名,苏辙认为:苏轼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 ,就在于能“超然物外” 、 “游于物之外” 苏辙还以此为主旨,写了篇《超然台赋》 :“达者观之无不可兮,又何有于忧患?,.惟所往而乐易兮,此其所以为超然者耶!”熙宁九年底,苏轼改调到山西的河中府,次年,苏辙改赴南京做签判,七月,兄弟会晤在徐州,夜晚共宿,想着当年的期约,如今又要分别,苏辙便写了著名的两首诗《逍遥堂会宿二首》 :“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

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飘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起,风吹松竹雨凄凄第一首触景生情,写逍遥堂的潇潇风雨,引起他对旧约的追感,一起对床共宿,暂时忘了飘泊徐州,只可惜终是一场空欢喜,还得离别第二首,想象哥哥走后,自己孤独,就像是古人山简整日醉酒,困卧不起,风雨凄凄苏轼当时安慰弟弟说:“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 ”并且和了诗:“别期渐进不堪闻,风雨潇潇已断魂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后两句是用《后汉书党锢传》的典故,夏馥在党锢之祸中,为逃避追捕,剪发变形,隐匿姓名,到冶炼之家作佣人弟弟夏静遇之不识,直到闻其声,才知是兄苏轼安慰说:比起夏馥兄弟,我们还是好一点了然而,这一个理想毕竟还是落空了,这次一别,竟然到苏轼死了,也没相从元丰二年 (1079 年)四月,苏轼调到湖州(浙江吴兴),湖州原本风景优美,却因连年饥疫,死众甚多,城郭萧条,土地荒芜苏轼积极救灾,想“要与遗民度厄年”,但是,影响他一生的最大灾运来临了,那便是所谓的“乌台诗案”三、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皇甫遵,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当场逮捕苏轼, 据目击者载:“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真是未曾料及。

当王安石罢相后,朝廷逐渐演变成排斥异己的斗争,变法期间, 王安石重用一批支持新法的人,苏轼在调任湖州上表称谢的奏折中,发了几句牢骚,说朝廷“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进”“生事”等语,刺痛了这些人,于是群起弹劾苏轼权御史中丞(御史台代理长官)李定,认为苏轼“讪上骂下,法所不囿”;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代理见习官员)何正臣、舒亶攻击苏轼:地方有水旱灾、盗贼之变,就面有喜色, 归罪于新法; 又明上章疏, 诋诮朝廷 众人一口之下, 神宗只有命令御史台审理逮捕驸马是苏轼好友,得知后立刻派人告诉在河南商丘的苏辙,火速通知苏轼皇甫遵到时,要苏轼立刻启程, 苏轼与家人告别,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非常伤心,苏轼还特意安慰说:之前宋真宗时,有一位隐者杨朴,能作诗,真宗召见,问能否作诗?杨说不能,真宗问:临行有人做诗送行否?杨说:只有老妻作了一绝:“且休落托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吟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真宗听了大笑,就放杨朴回去了苏轼逗了妻子暂时放心,于是和长子苏迈一起出发,御史台又全面搜查苏轼家中所留诗文,必欲置苏轼于死地苏轼在途中和狱中,几度欲自杀,可是怕牵连他人,料想弟弟苏辙亦必不肯独生,只有放弃念头。

在狱中时被提审,与朝廷内外大臣、好友往来的诗文皆被抄获,加上罪名,例如:有一首反应新法流弊的诗《吴中田妇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