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到本质的演绎:在度的开始量与质的关系是直接的关系,在特殊的限量中,量的变化(直接 地)也就是质的变化,但量必定是不断地超出自身,因此在无度中质与量显得无关,摆脱了对质的 依附但无度只是一个假象,量不断起出和进入的同样也是一个质,因此质和量始终结合在一起的 量和质是相互转换的,因此他们是同一的,但转换就包含着有差别的东西的转换这样就有了两个环 节同一,区别这样就有了两个层次,底层的同一,和表层的多样化的存在存在的双重化的形式 就是本质在质中概念的相互依赖是隐含的,本质中是明白的露出来,如最后质与量的关系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第一节反思的诸范畴或纯原则第一分节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是作为本质与非本质出现的,但这是错误的,非本质的东西如同本质的东西一样是 本质的,因此非本质的东西自身也是本质的因此这种关系的此一方面和彼一方面是同一的由于本质仅仅在与表现的关系中才成为本质,而表现也就是本质,所以,所以本质对表现的关系 不过是本质的自身关系因此本质只是由于其自身关系才成为本质本质是自身关系,而自身关系就 是同一第二分节差别同一是本质对自身的关系,但在这种自身关系中,它恰由此把自身从自身区别开来,这种自身关 系是一种否定的自身关系,即它从自身否定排斥自身。
一个关系至少包含两项,关系是两项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一项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第一个“自身”作为被关联者是与作为关联者的第二个“自身”不同如果没有内在的差别就没 有关系因此同一必然包含着差异杂多三一结构的第一项是一种直接性,所以差别的第一项也是一种直接的差别这意谓着这一阶段的差 别不是相互间接相互依存的,而是一种不相干的外在关系杂多是指一堆互不相同彼此没有一种特 别对立关系的事物相似与不相似(比较)这个标题不应该叫作相似与不相似而应该叫作比较在杂多中,相互关系不 是事物性质的一部份,因为每个事物之所以是与他物无关,因此这种关系是外在于它们的这种 外在关系就叫作相似与不相似相似是不同事物的同一性,而不相似就是差异本身肯定与否定(对立)真正的对立面的关系是内在于这些对立面的自身之中相似是同一,不相似就是差别,我们已经看 到同一包含着差别,差别也包含着同一所以相似包含着不相似,不相似也包含着相似,它们相互 依存并完全结合在一起,它们的关系是“反思”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但是相似与不相似同时又是 相互区别的,在这种差别中,这两者坚固地被结合在一个完全的相互依存中这样的差别就是对立 或者肯定与否定。
肯定与否定就是矛盾第三分节根据肯定与否定每一个都完全依存于另一个肯定仅仅相对于否定才是肯定;否定也只有相对于肯定才 成其为否定由于它们互相指向对方是同一关系,所以他们是可以相互代替的肯定就是否定, 否定也是肯定,每一个是同样的东西也就是说,绝对地依存于他者这种对他者的依存就是根据的概/念o根据是同一与差别的统一实存根据是有区别寓于其中的统一,因为有一根据,则必然有一有根据的某种东西任何东西作为根 据,就包含着某种有根据的东西这样肯定和否定就可以根据与有根据者,但肯定和否定是可以 互换的,相同一的所以有根据者就是自己的根据这两者间的相互间接消失了,我们又有了一个直 接性有根据之物,认作一种直接的存在,作为一种当下直接的存在,就是实存注:同一的意思,在这里有相同的意思,是无感性的同一如:A=B,B=C那么A=C,这里的推论 就是就是无感性的同一物实存是自身反思与他物反思的直接统一每一个实存都包含着这两个因素首先,自身反思意谓 着有根据之物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作为一个坚固的同一之有,它是不依赖于其它有根据之物的, 离开它物独立自存第二个因素,它物反思意味着有根据之物是依赖于他物的当一个有根据的东西 被认为是处在这双重方面中时,我们就称之为物。
第一分节物和他的特性 世界包含有物它们被束缚在关系网之中从各种关系网中割裂开物,是不 依赖于它物的某物同其它一切事物及关系中割裂出来,一物就在自身中这物他物反思,给出 一物对他物的关系,这就是物的特性第二分节物和基质自身反思就是自身同一,自己对自己的关系,而这种自身关系同样包含着自身 和自身的区别和差异,因此现在特性是自身反思,物成为他物反思,所以物和他的特性一切方面 都互相换位了现在是特性,而不是物作为自身同一和独立的特性是自身同一的、独立的、内在的存在,本质 特性没有离开它所栖身于其中的物的实存,只有物才有独立的存在,可是现在特性成为一物,即一 个独立的实存因此,特性不再被认为是仅仅寄身于物中,它自身是由物购成的,特性停止其为 特性,而成为基质第三分节基质和形式特性是他物反思,但它转变为自身反思,这时特性转变基质,于是每个基质都 是自身反思,这和自身关系是一回事,亦即没有区别的抽象的同一,这样区别就被排斥在基质之 外,在基质之间没有区别,只有一种基质由于这一基质不包含任何差别于其中,因此它是绝对地 无规定性而恰正由于基质是属于抽象同一这一边并因此成为一个无特征的原料,所以认作为基质 的合成,现在是他物反思亦即差异和区别。
所有的区别以及所有的规定和特征因此都落在物的一边 并被排斥在基质之外因此物就变为形式因为形式在这里是被加到基质上的差别和规定性注:无规定性,无形式的物的基质现象物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它整个地是基质即自身反思,并因此完全地独立于他者,仅作为凭籍自身的 本质实存别一方面,他整个的是形式即他物反思,并因此完全地依赖于他者 因此他是这样的一种实存:他的独立性取消了他自身,从而证明是依赖于他者的就样的实在就是现 象本质即在现象之中,它必定表现为现象现象界前面的物现在成为现象,这就是说,这个物的独立实在存被否定物由质料和形式组成,质料作为自身反思,是内在的存在或本质,形式是他物反思 ,是外在的存在他物反思构成其物的现象性因此,形式成为现象,而质料被认为是本质但形式包含质料于自身之中,而质料本 身是形式的一部份,所以现象的本质或根据即基质同样的可以看作是形式或形式的一部份而作为根 据的现象又以另一现象为根据,以全无穷这些现象的总体就是现象界这里我们推演出的现象界不是物理的存在这个范畴的两个方面:现象性诸现象的系统的相互关系内容和形式现象由基质和形式所组成,但质料却证明是形式的一部份, 而形式也是质料的一部份。
这样来看待质料和形式就是内容和形式在基质和形式中,基质和形式是互不相同的,质料被认为是无形式的,而形式被认为是无基质的, 它们是相互分离的东西的外在结合但在内容和形式中,这两者是高度的同一以全完全相互渗透、 相互决定关系或相互关系在形式与内容中,我们达到了双方同一的关系这样我们就进入一个全新的范畴领域,这个领域内 的范畴的特点是,每一个都包含彼与此两个方面在内,尽管它是双重的,但是是完全相互等同和同 一的,每一方都不过是另一方在不同的外貌中第一分节全体和部份这两方面相互等同但他们又互不相干的第一很明显这两者相互同一的,这种同一表现在全体等于各部份的总和第二全体与部份并不互相包含,其一与其它不相关,因此这是一种直接的关系第二分节力和力的表现全体与诸部份是相同一的关系, 因此全体与部份相关只是自身关系,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自身返回的环节,但每一个自身关系都是一否定的自身关系 而自身反思是同一性或单一性的形式,而他物反思则是差别或多数性的形式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单一性,立即分化自身为多数性而由于自身反思或单一性是本质的方面, 而他物反思或多数性是外在存在或显现方面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单一性,它把自身至于多样性之中。
但是自身反思和他物反思是同一的, 他物反思也同样会返回到自身反思, 所以作为他物反思的多数性同样会返回到作为自身反思的同一性,这样的单一性和多样性是力和力的表现第三分节内与外力和它的表现是同一的在这个关系中,力是内在的存在、本质的东西,因为它是自身关系与同一 性的方面表现是外在的存在,因为它是区别、它物反思的方面但它们的内容是同一的,这就留 下一个空壳,即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的区别所以内与外是现象的最后一对范畴现实在本质论中,整体被认为是双重的,一个是内存的方面即本质和一个外在的方面即现象特殊地 说每一个范畴都有其内在存在和外在的存在但一般的说来,第一章研究的是内在的存 在即本质, 第二章研究的是外在的存在即现象实体关系为自身所根据,不为他物所根据,这是实体的含义我们把一个东西称为实体,就是相信他有其自 身独立的存在相反地,一个东西的存在仅仅依存于实体,就是实体的偶性所以现实的第一阶段 就是实体由于实体是自身的根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是自身关系可是自身关系是同一性,而作为自 身同一,它是统一性但每一个这样的自身关系是否定的自身关系,并由于自身区别,使自身差别成 为多样性实体同样地自身分化为一个外在的多样性。
但是,实体从他自身分化出来不过是他自 身并因此重新消失在自身相关之中这只是实体的一个环节,暂时被看作好象是与实体相分离的 这个消失着的环节的多样性,实体从其自身中把它们分化出来只是作为自身的存在的转瞬即逝的限 制重新把它们吞没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偶性这样我们就有了实体与偶性的关系因果关系实体作为否定的自身关系,分化其自身为偶性偶性作为实体的他者,否定了实体但实 体 又把偶性再吸收到自身之中这样就对否定进行再否定,因而成为绝对的否定否定性是一种 力量实体作为绝对的否定性,因此是绝对的力量,它是一个从其自身出发出力量的主动实体 实体分化其自身为偶性,但分化出的不过是其自身,因此分化出的亦是实体所以偶性是另一个 实体这样就达到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即一个主动的实体,在第二个实体上发挥了他的创造力, 后者被设想为接受了这种创造力,所以是被动的这就是原因与结果主动实体是原因,被动实体是相互关系从纯思来看,结果与原因同样是一实体但是实体是一绝对的否定性并因此发挥力量,是主动 地这样,原因与结果的区别消失了,每一个即是原因又是结果实体A作为主动性作用于实体B但B作为主动的同样作于实体A这就是相互作用或作用与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