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一个女性物理学者的中美经历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2.66KB
约13页
文档ID:11897110
一个女性物理学者的中美经历_第1页
1/13

清华才女: 杜克大学物理系高海燕教授物理学习与研究经历自述来源: 张砾炜 Eddie 的日志人物素描:高海燕,实验核物理学家上海人,84 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89 年赴美留学,94 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之后,97 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执教,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2 年受聘于杜克大学,现在是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并担任杜克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本篇访谈由海燕本人口述整理而成一、家庭的影响和童年要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首先要说说我的家庭我的爸爸是浙江黄岩人他的经历比较坎坷他中学毕业后做到了中学校长当时国家提倡“有志青年去大西北 ”,所以他也就响应国家号召,热血沸腾地报考了青海民族学院当时他的目标是毕业之后去西藏,在那里做民族工作59 年到 61年之间是“三年自然灾害 ”,爸爸在那里没有少吃苦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也有人为的因素在里面63年他回到上海,在上海近郊插队入了户父亲是学文的在文革的时候被安排抄写大字报一次他写得实在太累了,写错了一个字结果就被关了起来,关在长兴岛(上海边上的一个小岛)一段时间父亲是个非常豁达的人,他从来不记仇,他总是说没有什么不好的人,因为当时的环境就是那样我们家从来都是往前看。

所以周围的朋友、邻居和同事都特别尊敬我爸爸差不多我初中的时候爸爸被平反他平反之后,领导要调他去中学工作,但他决定在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直到退休妈妈家在上海宝山,毕业于上海机器制造学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了长春气象仪器厂那个年代是文革,专业也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妈妈自从毕业后,就没有再接触过自己的专业那时候在长春,因为我们一批人来自上海,就被看作是“上海帮” ,那时候有所谓的 “武斗”,通常几批人打得不可开交我是出生于 66 年,原名陈燕,后改名为高海燕海燕在当时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名字,父母给我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像海燕一样高高飞翔吧从小父母对我管得就不多他们一直认为:重要的事情是为女儿创造好的学习条件那么创造了条件之后,如何实现,就要靠自己了谈到读书,我想我以前对于读书的概念其实是很幼稚的因为从我开始懂一点事情开始,就知道爸爸曾被抓过我小的时候,一年在上海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下一年在长春和妈妈在一起有一年春节我和妈妈一起回上海探亲,爸爸有事出去,很晚还没有回家,妈妈非常担心在我小的时候,就知道母亲总是特别担心父亲那时候是冬天,天气特别冷,妈妈带着我去公共汽车站等爸爸我不太懂这些东西,后来才明白这与政治有关,与愚昧有关。

那时候我就暗暗下了决心:我如果读书好,就没有人能欺负我的爸爸,所以我要读书读得比谁都好――这样人家才能不欺负我父亲(声音一度哽咽)我从小就很独立个性比较强这里还应该提一提我的外婆我的外婆是非常能干独立的女性刚解放的时候,她在上海从事妇女工作,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女性,就靠一点东西,她就能很好地养活一家人,并去帮助别人只可惜我的外婆因为哮喘,去世得比较早我的妈妈也非常独立,当时在上海和长春两地生活,所以我有时候会想,也许是妈妈继承了我外婆的性格,我又继承了妈妈的性格(笑)我小的时候一直喜欢唱歌当时我梦想的地方是长影乐团你们可能都没有听过,长影乐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乐团之一,《我的祖国》、《敖包相会》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均出自该乐团那时候家长都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能够进文工团觉得这是比上山下乡要好很多的一条人生道路所以我那时候学唱歌,还学拉小提琴时候转眼到了 73 年,妈妈总算能调回南方了,准备把我寄宿在姑妈家这样将来可以进长影乐团但是我不太愿意远离父母,而且加之对北方的饮食不太习惯,就随妈妈一起回到了南方那个时候,我在上海上了一年小学,因为妹妹出生了,所以我就去了江苏昆山,边上学边帮助妈妈抚养妹妹。

妹妹比我小 8 岁,我们姐妹俩感情非常好那时候在昆山北窑工业区的子弟小学读书,小学老师姓曹,我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他教书教的非常好,但是非常辛苦有件有趣的事情:当时我们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在一个教室里面上课每节课一个小时,前半个小时是三年级的课,后半个小时是五年级的课所以对我来说,先上半个小时的三年级的课,然后曹老师就会让三年级的同学做作业,同时给五年级的同学上课而我听完三年级的课之后,就会接着听五年级的课,这样学到了好多知识昆山北窑原先是个劳教农场,后来变成了一个工业区所以地特别多,我们就开垦荒地我们当时种毛豆、向日葵、山芋,收获的时候,每个上学的小朋友都可以带很多农产品回家通常是妈妈还没有买到,我已经带回家了所以我想现在我还是喜欢在自家院子里面种东西,与小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笑)二、中学时光来说说我的中学时光吧我在昆山一直呆到 77 年,然后回上海,在上海我考入了行知中学这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抗战时在重庆一手创办的学校前身叫做育才学校,后来迁移到上海,改名为行知中学当时上海有十个区,十个县大概的市重点中学有十几所行知就是其中的一所,学生的主要来源是崇明县和宝山县我第一年中学时还是回家的,从初二到高三就一直住校。

所以同学之间的关系非常不错行知中学的老师对我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那时候他们都是宝山县最好的老师,绝大多数毕业于文革前,可谓“群贤毕至” ,非常认真负责我印象中,数学、物理和英语这几科的老师尤其棒如果要说影响最大的老师,我想是物理老师张安伦她和著名电影演员陈冲的妈妈张安中是堂姐妹她年轻的时候经历很坎坷:她一直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位物理学家,但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师范学院毕业之后,她走上讲台,把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听她上课,能真切地被她对物理学的那种执著和热爱所感染英语老师也要提一提我初中和高中的两位英语老师,赵雪芳老师和林和卿老师刚好出自同一位外语专家的门下这位外语专家是当时出口译制片的翻译我的英语老师对大家的口语发音要求非常严格我日后用比较纯正地道的英语和同事交流时,常常感悟这得益于中学时打下的坚实基础初中考高中是全县统考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行知高中在高中时,最让我骄傲的有两件事:一是高二的时候我担任班长,那一年我们班获得了“上海市三好班集体 ”的荣誉称号,我代表班集体去领奖参加夏令营得到了一次去济南泰安旅游的机会,还爬了泰山另一件是高三时,我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 ,这次是去了北京清华大学,在那里住了十天。

即将去清华读书,所以那次的清华之行印象特别深刻谈谈高考吧猜猜看我当时的理想?说出来你不一定相信我中学时对越剧着迷,高三时曾经很认真地考虑过报考上海市越剧团但是越剧团需要的两个“硬指标 ”我都达不到:一是上海市户口,二是身高,差了两厘米吧(笑)所以我才放弃了这一想法填志愿的时候我有几个想法:我喜欢清华的物理系,在我印象里,清华的学风朴实,清华的学子朴实,这都是我所喜欢的,所以这是第一选择第二个选择是复旦的生物系,那个时候生物算是新兴学科;但我觉得天地很大,不想一直留在上海;第三个选择是南京大学的生物系所以最后志愿是这样填的:第一志愿清华,第二志愿南大高考时我回到江苏昆山,算是“客场作战” 如果在行知中学考试的话,监考的都是自己的老师,老师会送来橘子水和冰毛巾而在昆山,我和妈妈住在县教育局的招待所里面,晚上很多人在一起讲话,吵得我睡不着觉当时考完之后,感觉非常不好,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最佳水平,后来成绩出来之后,还是我们高中第一名清华派来了招生老师到上海做宣传这个老师正好也是上海人,他来了之后,在各个市重点中学做宣传,要找最好的学生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考取清华之后,他专门来接学生大概有 70多个考入清华的上海籍学生,装了满满一节车厢,那时候上海到北京还没有特快列车,我们大概颠簸了 20 多个小时才到北京。

我们这 70 多个人关系很不错,就首先要归功于当年火车上开始结下的友谊后来大家分布在清华的各个系,每次见面都特别亲热我是我们当地文革之后最早的一个大学生,尤其还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在当时我们那里算是比较轰动的事情我妹妹喜欢建筑和环境工程,后来她考上了同济大学,当时她的分数也达到了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三、清华岁月高考的时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和生物共七门科目,前六门每门 100 分,生物 30 分我的高考成绩在清华物理系一届上百人中算是前 20 名的水平,但不是最顶尖的当时憋了一股劲,一个学期下来,我考了最高在清华物理四年我一直是全系第一名刚进清华那会儿,我有两个感觉:一是清华特别大,自行车是最重要的代步工具,没有自行车真是寸步难行;二是课间换教室特别匆忙那时候课间只有很短的十分钟时间人群熙熙攘攘,大家摩肩接踵即使是你撞了别人也不用说“对不起” ,因为别人很快就会撞你的(笑)刚进清华的一个小插曲是国庆 35 周年阅兵高年级的同学为了这次游行,准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也选择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去参加,我就很幸运参加了这一庆祝活动那时在天安门前人山人海,特别热闹在清华,老师的水平都很高,他们研究教学,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对我来说,从行知到清华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明白了大学学习光靠老师是不够的,你必须要学会如何自己去图书馆,去找资料,以前中学时,我会光顾图书馆借点小说看看,后来明白了图书馆不光是一个休闲的场所,也是一个学习的场所物理系分专业的时候,我选择了核物理作为自己的专业重要的原因就是居里夫人和吴健雄――这两位我所崇拜的女性物理学家都是做核物理的――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说还有其他理由,20 世纪物理学的发展几乎就是一部核物理发展史你看看近几十年的诺贝尔奖,与核物理相关的占很大一部分核物理对于物理学的发展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再来谈谈理论和实验这两个部分,以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总觉得自己应该做理论,后来张礼先生,清华的一位老教授,曾经是留英的,也在加州理工学院作过访问学者,他给我们开过一门暑期课程――现代物理学引论,就是告诉大家一些最前沿的理论他给我专门提过建议,说做实验应该更适合我这差不多是在大二的暑假虽然有张老先生的指导,但坦率地来说,上大学之前接受的动手方面的训练很少在中学,也就做过一些生物方面的实验,一些简单的解剖,物理方面的实验是比较少的进了清华后,我觉得动手方面的训练还是不足我们课程设置中分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两大类,近代物理实验包括穆斯堡尔效应这样的实验,核物理专业还有核物理方法导论的实验。

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再写实验报告来到美国后,我觉得比起美国本科生的动手来,我们的训练还不够这些年肯定有进步,所以这样的训练在当时也算是很不错了大学期间我还读了很多课外书,琼瑶的言情小说当然必不可少(笑)大陆的作家我比较喜欢王安亿、宗璞、张抗抗、王蒙、贾平凹等我发现了一个巧合,我喜爱的女作家大部分都是上海籍,或是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上海我从小在上海长大,也在其他城市呆过,所以城里城外都经历过,特别能够体会故事中包含的意思我还喜欢读一些世界名著,比如《傲慢与偏见》、《双城记》等等我在清华的四年是比较典型的 80 年代的大学生生活经历过文革动乱的日子,大家普遍觉得要把失去的时间给补回来,风气非常踏实学校里面很少有人经商大概有几个同学从外面买来一些东西,再回学校里面卖但是老师当中绝对没有要谈对大学毕业之后的打算,说真的我当时没有特别考虑过80 年李政道先生主持的 CUSPEA考试在物理系学生中特别有名当时北大和科大考 CUSPEA 的风气比较浓厚,相比较而言,在清华就没有那么浓厚的气氛一些学生考 CUSPEA,花在系里面的专业课上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所以有些老师觉得专业课与 CUSPEA 考试在时间方面有冲突。

当时也有老师帮助应试训练,但是他们更看重物理学的素养清华在当时和德国的研究机构有一些合作,所以院系的老师给我设计了一条“4+4”的道路:就是用 4 年读完本科(那个时候清华本科五年),然后送到德国联合培养,再用 4 年拿下博士学位我大一就过了英语六级考试,上了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