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文中“鱼”与“渔” 引导学生学写作【关键词】:学写作 授之以鱼 丰富积累 授之以渔 形成技巧 “鱼”“渔”兼得 再立意【内容摘要】:小学生对作文有畏惧感,生活的经验不够丰富,词汇贫乏,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种通病,我们可以通过语文课堂一个个教材例子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即“授之以鱼,丰富积累,使学生言之有物;二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即“授之以渔,形成技巧,使学生言之有序三是“鱼” “渔”兼得后,指导学生如何立意,使学生习作有灵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观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道出了语文教学本质的东西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课本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如何凭借课文,巧用例子指导学生写作显得尤其重要小学生初涉写作,常常出现“谈文色变”的现象他们对作文有畏惧感,主要原因是生活的经验不够丰富,词汇贫乏,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如何下手,写出的文章人云亦云,缺乏个性。
针对这种通病,我紧紧依靠文本,通过语文课堂一个个教材例子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练笔” ,对课文从句式、段式、立意和写法等方面进行模仿,形成写作技巧,让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打好学生写作基础也就是通过课文这些“鱼”学习“渔”了一、 授之以鱼 丰富积累 使学生言之有物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个“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语言的积累,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等到说话、作文时便能言之有物,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1、熟读成诵促积累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神形兼备的美文,读出来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唱出来是一曲曲动听的歌,其中的好词佳句为学生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课文《珍珠泉》 、 《荷花》 、 《美丽的小兴安岭》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散文, “清澈见底” 、 “翩翩起舞” 、 “密密层层” , “一阵风吹过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 、 、 、 、 ”这些美词妙句犹如撒在课文中闪亮的珍珠在阅读教学中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熟读成诵后在实际习作中就能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
2、以词带词促积累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但对这些词语理解往往是粗浅的,单一从课文积累的词语也是有限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一些新词、关键词作为拓展、积累、运用的训练点,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适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如教学《掌声》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默默地” 、 “慢吞吞” 、 “一摇一晃”等词语后,让学生模仿写出 AAB、ABB 式的词语和一()一()的词语,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不断积累“炊之大米” 3、拓展说话促积累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灵活地运用这些词语进行语言表达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预设一些拓展说话环节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在说话训练中积极运用所学到的新词好句,培养他们乐于用词、善于表达的好习惯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孩子们,学了课文,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什么呢?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个个踊跃发言最后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刚才说的话整理一下,写一封倡议书给有关部门,为环保出力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说话中积极运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学生的内在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通过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词语更换积累,拓展说话训练,使学生在课文这条宽阔的河流中获取无数“大鱼” ,从而丰盈学生内在积累,为学生“炊出好文章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二、 授之以渔 形成技巧 使学生言之有序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小学生刚刚涉及写作,即使积累了不少写作资料,如果不懂如何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也大多平铺直叙显得苍白,犹如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在阅读教学过程,借助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手法,以课文为“帖”进行有效地“临摹” ,从而掌握写作的方法,形成技巧,使其作文言之有序,将受用终生1、学习表达顺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的表达方法 ”如《燕子》这篇课文中作者安排的表达顺序极其表达方法,都值得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作者先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再写燕子飞行时的动态美和停歇时的静态美,可见作者的表达是言之有序的学习这些内容后,我设计了一个片段练习:模仿本课的表达顺序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进行一次小练笔,以便学习方法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2、学习构段形式要想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做到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是很有必要的如《秋天的雨》一课描写了秋天景色的美丽作者通过借助秋雨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色彩绚丽、丰收在望的秋景图本文每个自然段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比如第二自然段先用“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概括地写大自然的景色,然后在具体写各种景物的不同色彩在教学中,我努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课后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构段方法,把自己看到的秋景写写,收到很好的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从学生惟妙惟肖的描写中,发现学生已经掌握了习作方法,形成写作技巧了3、学习描述方法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荷花》一课中描写荷叶采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在描写荷花的各种形态时又采用了排比,读起来让人觉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当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我就让学生采用这些描述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又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鲜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
可让学生说说全段共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课后我设计了个小练笔:让学生观察校园的花草树木,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写出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等从学到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三、 “鱼” “渔”兼得 再立意 使学生习作有灵魂当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又有了一定的习作技巧,这时我们老师就要关注学生的习作的立意了,让习作有灵魂,即习作的主题思想一篇好的习作要有积极、建康、向上的主题思想,这需要教师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去思考每一篇文章,作者都会把自己的“目的、感受或者思想纳入一种感官媒介中,使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这种目的、感受货思想(H.帕克《美学原理》 )”而读者则是通过文字这一感官媒介去领会作者所要表现的目的、感受或思想(即主题思想) 学生在受到教材中选文的伟大、崇高、优美的主题的感染后,再要求他们以类似的主题为话题展开习作,这对他们作文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根据主题构思作文能力的提高会有许多的帮助如《荔枝》这课,作者用包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以及自己对母亲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学生们无不被作者的深切之情所感动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借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中,我发现了以主题为训练的习作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习文中都能找到情感的灵魂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使学生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会用语文的习惯是学习语文的归宿与落脚点,即叶老所说的,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而能力的培养也好,习惯的形成也好,唯一的途径和方法是强化训练,只要为师者巧用文中“鱼”与“渔” ,善于挖掘教材中一个个例子的潜力,坚持不懈指导学生从读学写,定能轻松写作参考文献】1、 《福建教育》2、 《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