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凤凰台的诗句 篇一:唐诗-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篇二:黄鹤凤凰共蹁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赏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是中国神话传闻中的“百鸟之王”它每次死后,会周身燃起大火,然后其在烈火中获得重生,并获得较之以前更强大的生命力,称之为“凤凰涅磐”如此周而复始,永生不灭,所以又有“不死鸟”的名称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凤凰才会飞来因此“凤凰齐飞”是天下太平、万民和乐的祥瑞之兆;凤凰也是中国皇权的象征,常和龙一起使用,凤附属于龙,用于皇后嫔妃,因而“龙凤呈祥”也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如此神秘的瑞鸟,自然深受人们的爱好和敬仰,大量纪念“有凤来仪”的凤凰台应运而生在河南、江苏、湖北、甘肃、云南等地众多的凤凰台中,最出名的约莫要算是南京市凤凰山上的凤凰台了,由于有诗仙李白的这首诗。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不得重用而离开长安,大约三年后东游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时(一说是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后重游金陵时)登上了凤凰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令后人评说不尽的悼古伤今之作—— “传闻中的凤凰台,凤凰翔集,齐飞翱游;眼下凤去台空,唯有浩浩长江,无语东去荒草遍布,埋没了东吴时代的宫苑、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化成了一堆堆古墓、荒丘高耸的三山,半隐半现,仿佛从青天坠落;苍茫的白鹭洲,匍匐江中,把江水分割成二派支流只由于浮云漫天,遮盖了光芒的白日;登高远眺,不见长安城的影迹,怎能不使人忧愁???” 诗人首联点题,寓兴亡之感:“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宋元嘉年间有三只凤凰翔集于此想当年,凤凰现瑞,六朝是何等的兴盛;可如今凤去台空、繁华化为烟云,只有无情的长江水仍旧自身东流,这又是何等的凄凉虽然诗人连用三个“凤”字、两个“台”字,一气流转、气势放纵而出,但浓重的兴亡之感还是在比较之下扑面而来,给全诗奠定了感伤忧悒的情感基调 颔联写登台所见,含悼古之慨:“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诗人登上高台俯视金陵,只见过去吴国繁华的宫苑已经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晋代的豪门贵族也已埋入坟墓、化为丘土吴”、“晋” 给人以悠远的时间感,“埋”、“成”给人以无奈的沧桑感历史无情、物非人非的悼古之情油然而生情思邈远,语意悠长 颈联写远眺之景,衬伤今之悲:“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诗人从怀古的幽思中回到现实,极目远眺,三山高耸入云,像是在空中坠落;二水分流,白鹭洲匍匐江中一个“落”字,既写出山峰云遮雾绕、若有若无的情状,又突出其兀然而立、倚天高耸的容貌和气势;一个“分”字,既写出水遇洲阻而分流的图景,又写出水、洲相击的气力和气势我们仿佛亲眼见到了一幅山奇水异的“山水画”,此联境界阔大,气象宏大, 对仗工稳,是别人难以超越的经典丽句江山如此多娇”!诗人为何反而发出“使人愁”的感慨呢? 尾联写登台所感,比兴作结:长安城远在千里之外,在金陵当然无法望见,更何况还是浮云蔽日的时候?使诗人愁思郁结的不是自然之浮云、白日、长安城,而是它们象征的深意——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日象征帝王、长安城象征朝廷。
因得罪权贵而不为朝廷所容的李白深知,那些嫉贤妒能的奸险小人,他们欺君罔上、把持朝纲就像“浮云蔽日”一样,使天下昏暗无道、贤才俊杰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一个“愁”字,既含有诗人对历史无情的感慨,又饱含对自身现实遭际的悲愤,更弥漫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忧国伤时之情,比兴而出,更觉深婉沉痛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浓重的忧国伤时之情,意旨深远,耐人寻味据《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瀛奎律髓》等记载,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所题很《黄鹤楼》诗,甚为推崇,后来有意作了这首诗来效仿从二者的内容、布局、遣词、用韵上来看,李诗确有模仿崔诗的痕迹——崔写鹤去楼空,李写凤去台空;崔写汉阳、鹦鹉洲,李写三山、白鹭洲;崔写乡关何处、使人愁,李写长安不见、使人愁;连押韵也是一样所以,“黄鹤楼”胜于“凤凰台”,几乎成了众口一词的定评 然而,果真是这样吗?施蛰存先生分析说:崔诗开头四句,实在是重复的其中的意境,李白只用两句就说尽了句法更简练,这是李胜崔的第一个地方;崔诗一起就是四句,占了律诗的一半,馀意便不免局促,只好用“晴川”、“芳草”两句过渡到下文的感慨。
李诗那么平列两联,上联言吴晋故国的人物已成往事,下联那么言当前风景照旧是三山二水从这一对照中流露了抚今悼古之情,而且也恰好阐发了起句的意境章法更严谨,是李胜崔的其次个地方;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而愁思想境界更高阔、更积极,这是李胜崔的第三个地方;崔诗的“乡关何处”之愁没有来处、也无交代,而李诗从云遮山而想到云遮日,进而自然引出长安不见之愁思想过程符合规律,是李胜崔的第四个地方;??噫!“黄鹤”“凤凰”双飞去,孰能觅影判上下? 余试以诗解之曰: 黄鹤一去不复返,凤凰何曾落人间? 楼寂只因崔情苦,台空但为李意潸 白云悠悠千秋逸,流水脉脉万世闲 颢气如虹白境阔,黄鹤凤凰共翩跹 篇三:唐诗名句赏析之一六零: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唐诗名句赏析之一六零: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如下: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是一首怀古抒情之作。
开首两句“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以凤凰台的传闻起笔,表达了诗人对时空变幻的感慨短短的十四个字连用了三个“凤”字,但绝不重复,反而读来明快顺畅凤凰台在旧金陵城西南,据《江南通志》记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为之风凰起台于山, 伟志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在这里引用凤凰台是别有意味的在诗人看来,引来凤凰的那个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永远的过去了,留下的只有浩瀚的长江之水与雄伟的凤凰之山仍旧生生不息这种繁华易逝,盛世难再的愁绪无疑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