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部分省高考满分作文及解析 高考满分作文| 2022浙江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 满分范文 浙江卷 1高考真题 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2022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一如既往采用材料作文的方式把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比喻,意在让考生思考并探讨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 材料中的三句话呈现出两个层次,让考生展开思考讨论第一层次是 文学创作中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第二层次则是由此引申出的对生活中自我 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者关系的思考实际上,作家与读者的关 系,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起兴,其重点都落在主体 与客体的关系上。
因此,文题既能够考查考生对两个层次之间主次轻重的 辨析能力,即审题能力,又能考查考生对自我与他人两者关系的理解与思 考,还能够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文题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写“论述类文章”,但从“谈谈你的看法”这个 要求来看,仍然倾向于写此类文章 审题误区 2022 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由于出题者把材料中的前面两句话说得非 常正式,有的考生粗粗一看,便忽略了第三句最为要紧的话,误以为要讨 论作家、读者及作品,于是便大谈作家与读者的关系、作家与作品的关系 尽管这样审题也没有错,但对于考场作文的写作来说却明显增加了难度 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话题,高中学生要把它讲清楚 是很难的 第三句话用“假如”一词引出,语气相对较为弱化,并且在逻辑上多 少存在一些瑕疵有的考生便把作文题理解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 吧”“创造生活”“不忘初心”“坚持”等一些平时可能练习过的题目; 也有的考生抓住“如何对待”这个所谓的关键词,大谈“温柔对待”“善良对待”“真诚对待”等等;还有的考生则把读者理解为“国家”,把作家与读者的关系,理解为“我”与国家的关系,大谈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审题出现偏差,固然与题目有关,但也与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有关就文体而言,虽然没有规定“论述类文章”,只要求“明确文体”,但很多考生仍然没有掌握好相应文体的写作要求,在论述类文章中夹杂着不少的叙述文体,有的干脆就写成记叙文这是文体选择上的错误 因此,考生要加强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准确把握作文材料的内涵与要求,同时要加强相关文体的写作训练 (命题解读:庄平悌)3满分范文 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 浙江一考生 萨特说:“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一片迷雾,让我感受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的声音太密集,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个声音在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道声音,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起的第一片落叶,或傍晚因焦虑而落下的最后一滴泪,只要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交网络”上成就我这个形象的素材随之而来的,则是纷繁的各方评价 倾听是好的领导者的智囊团是社会运行的螺丝刀,矫正每一处偏差;产品的用户反馈是企业家的指南针,完善每一次决策;狂傲的青年人的父母是海岛上的灯塔,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
难以想象,没有人倾听的世界将会陷入何等的偏执、纠结与混乱可是人们未曾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苦于无人帮助,而苦于言海茫茫,话语纠缠,失去了可倾听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那么先倾听自己吧,像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西莫一样,先爬到树上去吧每个人都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我看见我的全部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枪警醒世人;像程开甲从数学到核物理,扎根大漠创造“两弹一星”;像 达尔文放弃剑桥的神学课程,坐上轮船探索物种起源当我们找到了自我, 找到了唯一坚持与奋斗的目标时,我们再去倾听他人吧 我感激我的“读者”,他们永远愿意为我的生活思考,并总是提出良善的指导;但我更是我自己,笔在我手中,纸在我手下,如何给这世界书写一部富有价值的“作品”由我来决定我愿意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认真地探寻真理和品行,我愿意在这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奋斗与奉献,我愿意在这变幻无常的虚拟网络中坚持与前行我的读者,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或互联网上不知姓名的某人,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实现我的目标,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适应变幻的时代,我愿意听你们告诉我如何坚持我的理想与信念 我创造我的生活,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我倾听我的读者来确认我的确创造价值。
阅卷现场 本文具有极强的思辨性题目就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看似矛盾,实则侧重后者倾听”前加“感激”,表明了“倾听”的态度及其重要性不仅要“倾听”他人,更要“倾听”自己,或者说,先“倾听”自己,再去“倾听”他人而这才是文章所要论述的核心这也体现了考生对自我与他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刻把握与理解 论证极富力度文章一开始便引用萨特的话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我会感激每一道声音,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接着便围绕“倾听”与“坚持”展开论述倾听是好的考生以简洁而形象的语言论述“倾听”的种种好处,然后笔锋一转,论述“倾听”所带来的纷扰和困苦因“言海茫茫,话语纠缠”而“失去了可倾听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其二,“我更是我自己”“只有我看见我的全部”,“我”的生活由“我”创造,“我”的作品由“我”决定,并结合鲁迅、程开甲、达尔文等人的事例加以 论证,从而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通篇语言简洁精练、优美醇厚,富有感染力比如,用“我们不苦于……,而苦于……”一句话就把“倾听”带来的困扰讲透了而一连串的排比句“我愿意……”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又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是在阐述“我”到底如何“决定”“我”的“作品”。
貌似抒情散文的笔调,实则建立在充分论述的基 础之上,故而具有内在的意蕴和感染力 (点评教师:庄平悌)高考满分作文| 2022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及满分范文 上海卷 1高考真题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 800 字70 分) 2名师解读 命题解码 2022 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说理能力与 2022 年开始上海高考作文出现的“现象类”“泛现象类”材料不同, 2022 年高考作文材料探讨的是人的认知方法、规律因此,审题、立意上都与往年高考作文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在审题上要求考生认真读懂材料,明确考题要求往年高考作文材料中都会出现明确的“关键词”,例如 2022 年的“被需要”,对于考生而言较为容易把握但是 2022 年的作文写作如果盲目从材料中抽取关键词,例如“音乐”“中国味”等,则可能出现偏题、套作等情况。
通读材料,理解材料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材料进行整体把握,明确材料的问题指向是正确审题所需的基本能力材料以“音乐”为例,是探讨的依据由此”表示前后分句存在着因果逻辑关系这里追问一个“为什么?”就能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往往可以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而得到凸显比较”,这个关键词的获取是建立在考生对于材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之上,这也是 2022 年上海高考作文在审题上难于往年的地方还有一个重要的关联词“从而”,更容易为考生忽视从而”同样也是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且有表示“进一步行动”的意思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句话启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熟悉事物的独特性并非是认识事物的终点,还需要形成一个由无意识感知到有意识探寻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探求事物的独特性,同时提升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审题误区考场作文中,考生偏题、套作现象并不少见其主要问题是过于依赖习惯性思维,盲目地从材料中寻找关键词,无视材料的表述及写作要求例如有的考生抓住“中国味”泛泛而谈,以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谈了音乐中的中国味、饮食中的中国味、服装中的中国味等等,事例丰富,语言流畅,然而全文不提认知事物的方法,与材料要求相去甚远,属于偏题作文。
同样,有的考生能抓住材料的论题,谈论人的认知方法,但是所论述的方法却是要全面认识事物、要不畏惧困难、要持之以恒等,完全无视材料的内容,同样属于偏题作文除了未能理解材料造成的审题错误之外,还存在着未能完整理解材料的审题偏差不 少考生未能注意到材料“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样一句话,由此导致议论缺少丰富的层次、立意不够深刻等问题命题解读:谭荣生) 3满分范文 在比较中重塑独特的自我 上海一考生 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的一体化促使文化正在冲破国家、民族的壁垒在频繁的国际文化合作交流中,如何不迷失自我,并向世界展现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味,是我们需慎重思考的 首先我们要对自我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独属我们的中国味?以音乐为例,要认识音乐的“中国味”,需要我们广泛地接触、聆听中国各式的曲调,辨析我国不同民族乐器的差异,体会悠扬的乐曲中传递的文化情怀 当然,这只是我们认知中国味的方式之一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聆听过西方音乐强烈的节奏感,感受过西方音乐对于力度、强度的极致追求,我更能感悟到中国音乐独有的柔和委婉、细腻淡然。
中国味”的音乐尚虚无、讲韵味,追求空灵的意境,这些教科书上的抽象的文字,在聆听、比较异域音调之后变得具体而真切因此,除了深入探究自身特点之外,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更能唤起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加深我们对自身独特性的认识 认识音乐如此,认识其他艺术门类,乃至世间万物皆是如此如果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仅仅将目光锁定于所要认知的事物本身,感触和认知终究是有限且浅层的,我们会受自身见识、感受所局限,为传统的观念、固化的标签所左右;而广泛地接触各具特色的同类事物,将认知对象放到一个更为纷繁复杂的背景中,对事物间的差异性进行感受和比较,才能获得对事物最为鲜活、直观的感受和认知,才能更为准确地定位认知对象 而当我们通过比较对事物的独特性有了深刻感知之后,我们方能获得动力和方向,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它认知不是目的,将认知的结果转化为实践,从而进一步寻找、发展事物的独特性才是最终的目的任何不具特性的趋同注定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想要在文化界限日益模糊的当今世界中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仅仅对所谓的独特性沾沾自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以谦虚、开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