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管理心理学复习课件

博****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86.63KB
约51页
文档ID:498860826
管理心理学复习课件_第1页
1/51

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企业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企业中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综合性科学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研究对象:是研究组织或事业管理中的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是探索人的心理活动、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理解 (1) 从管理的内涵上看 群体性\目的性\共同性 (2)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①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②科学技术越发展,管理中人的因素越重要 ③人永远是而且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3) 企业成败的评价指标应该是职工的心理评价 ①方向感 ②信任感 ③成就感 ④温暖感 ⑤舒适感 ⑥实惠感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企业中具体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中的具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性v (三)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v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v 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

v 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v 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v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v 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v 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v 缺点: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获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v 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v 优点:研究者处于主动地位,可有计划引起某种行为现象发生;研究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系统操纵作为自变量的变化条件;研究者可以使某种行为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发生,反复观察验证v 缺点: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因而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v 、调查法:v 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v (1)谈话法:优点:谈话法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v 缺点:由于关于被试者心理状态的结论必须从被试者自己的回答中寻找,所以具有较大局限性v (2)问卷法: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v 缺点:所得材料一般较难进行质量分析,因而难以把所得结论直接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v 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v 优点:可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且能从数量上比较个人之间的差异v 缺点:目前所使用的测验量表还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数低v 、个案法:也叫案例法v 优点: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v 缺点:用该方法归纳出来的结论往往缺乏普遍性,另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这对研究者来讲,是一个限制因素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v 前身为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v 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学说成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v 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构成了管理心理学有关群体行为问题的基本内容v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成为管理心理学重要的基础理论一、产生背景v 必然性:“科学管理”严格管理的不良后果———劳资关系紧张与冲突,是管理心理学产生背景之一 v 可能性:20世纪初期,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的发展,为管理心理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 v 二、发展阶段v 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v 管理心理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v 管理心理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50)v 管理心理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v 二、发展阶段v 1. 20世纪初期(二十年代之前)起步阶段表现为:(1 )心理技术学,劳动心理学与人机工程学研究的 兴起 (2) 各种心理测试手段的运用。

(3) 研究内容属于个体取向,侧重于人与机器关系与工作效率问题v 心理技术学v 心理学运用于企业管理始于心理技术学心理技术学实际上是劳动心理学开始发展时的名称v 率先把心理学知识开始应用于工业企业的是法国心理学家斯特恩(L·Stern),并于1903年提出“心理技术学”这一概念v 最早进行心理技术学具体研究的是德籍美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被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经济生活》,1913年被译为《心理学与工业效率》v 2.管理心理学的确立和形成阶段(20世纪20--30年代)v 表现为 v (1) 霍桑试验(即1927---1932年美国学者霍桑所进行的照明试验、福利试验、群体试验、谈话试验)的成功进展v (2 ) 梅奥(E Mayo)人际关系理论的发表,为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v (3) 管理心理学研究由个体取向转向群体取向v 3、管理心理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30---50年代)v 表现为 v 1、勒温(K Lewin)提出的群体动力理论v 2、马斯洛(Maslo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v 3、莫雷诺(Moreno)提出的社会测量理论等。

v 4、管理心理学理论框架日趋完善,研究方向转群体取向v 4.管理心理学成熟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后)v 表现为 v (1)管理心理学研究更趋于综合性、全面性v 和系统性v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重视组织行v 为学的应用,美、日、俄等各具特色v (3)研究方向上更重视体制和战略取向v 三、管理心理学在中国v (1) 管理心理学从个体向整体组织理论扩展v (2) 在理论发展上 ,重视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v (3) 在学科体系方面,更强调组织的动力学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v (4) 在研究领域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框架,管理培训与发展、工作业绩评估、管理决策第三节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v 1. 推进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出效益)v 2.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v 3. 增强思想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v 4. 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改进领导方法,讲究领导艺术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基础一、古典管理理论v 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与观点v 1、早期管理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v 主要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富国论》,他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学说v 大卫.李嘉图:他认为以劳动创造价值为基础,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流。

v 2、传统管理理论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v (1)英国数学家巴贝奇,他发展了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学说v (2)艾默生,他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v 3、科学管理理论v (1)美国的泰勒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v (2)法国的法约尔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他提出管理不同于经营,只不过是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他强调了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还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v (3)德国韦伯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强调必须建立不受个人情感影响而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规则和纪律v (4)美国的古利克:把各家有关管理职能的理论加以系统化而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分别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v (5)英国的厄威克:提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 v 行为科学”学派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动力,才能提高效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v 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美国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创立了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并推动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v 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获得较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v a、人类需要理论:①美国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②美国的赫茨伯格,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③弗鲁姆,“期望理论”v b、人性管理理论: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的所谓“人性”问题v ①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②阿吉里斯,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v c、群体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①勒温,创立了“团体力学理论”②美国布雷德福v d、领导行为理论: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①以坦南鲍坶和施米特为首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v ②以利克为首的“支持关系理论”③以布莱克、穆顿为首的“管理方格法” v 1、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v 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等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强调决策和决策者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v 3、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v 4、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v 5、权变理论学派: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v 6、管理科学学派:管理就是用数学手段来表示计划、组织、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并借助于电子计算技术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文化特征一、文化的概念与特征(一)文化的概念1。

从广义上来讲,文化是一种除政治、经济、军事外的一种观念形态,是精神活动的产物,表现为一定时期人们的知识、艺术、宗教、信仰、道德、习俗、心理的传统 2从管理心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来看,文化是影响某一人群总体行为的态度、类型、价值观和准则是在一种环境中人们的集体精神的程序编制二)文化的特征 1. 群体性 3. 独立性和稳定性 2. 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性 4. 发展性二、民族文化的维度 美国 吉特·霍夫斯泰特 1980年 四维度理论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是指社会承认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均分配的范围简单理解为职工与管理者的社会距离1. 大的权力距离的特征 (1)等级严格,等级是实际的不平等 (2)上级不可接近不可越级) (3)掌权者有特权 (4)有权与无权存在潜在冲突心理距离)2. 小的权力距离的特征 (1)等级减至最低限度,等级为便利而建 (2)上级和我一样,容易接近 (3)权力等同 (4)有权与无权存在潜在和谐。

二)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是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规则,加以避免1.强不确定性避免的特征 (1)将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