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出处 “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线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如果你感到痛苦,证明你的心还不曾麻木在逆境中磨炼出你的意志,不必计较一时的成败得"风物长宜放眼量",去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网络博客)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眼:视线塔:铁塔 6.【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 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皇祐二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该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那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人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该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极言塔高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中的“闻说”是“听说”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上,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
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另外,在这两句诗中,诗人还提到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攀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飘荡的云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第三、四旬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眼底的景物一览无余,再也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了自缘”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这两句乍听起来,作者像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细细品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于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于读者,这是引入向上的启示 本诗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其中的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用了典故西汉人曾用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佞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呀!由于他在政治上能高瞻远瞩,能看清社会向前发展的趋势,坚信变法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使国家强盛所以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实行变法,任凭保守派怎么反对,他始终如一推行新法,毫不动摇。
总之,全诗短短二十八个字,把作者的理想、抱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感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愧是名作 人生旅途中时常有“浮云”,如疾病、落榜等各种打击,使人陷入逆境,跋涉艰难然而,“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而辍广人生旅途是险峻的,并非像长安街那样笔直和平坦,也并非若诗人描绘的那么浪漫,更多的是荆棘和坎坷,更多的是“路窄林深苔滑” 坎坷是一双耐穿的鞋,艰险是一枚闪亮的纪念章面对逆境,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 逆境可以砥砺人的意志,催人上进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少年时一度失恋,然而他控制住了危险感情,以自己破灭的爱情为素材,创作出了撼世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他在事业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自己也从失恋的泥潭中走了出来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不畏劳苦的跋涉,才会从沙漠走向绿洲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险远”要靠个人主观努力去征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逆境则是裁判 成功受主观、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果因为“浮云遮望眼”就放弃主观努力,绝然不会有一丁点成功的希望。
任何一个献身事业的人都应从“不畏浮云”起步,去拼命争取成功尽吾力而不可至者,可以无悔矣只有这样才不会在逆境面前低头 与“浮云”抗争需要胆识,更须有远见,忌自暴自弃,目光短浅王安石不也说“自缘身在最高层”么?!要真正成为命运的驾驭者,还需要正确认识自我,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对于利己发展的顺境,要充分利用,抓住机遇磨难昰青春时代最可贵的财富面对逆境,我们要深信:苦尽甘来,荆棘后面是绽放的花朵! 登上泰山顶的那一刻,千里万里是浓浓云海那里风很大,云从头顶过,从颊旁过,从指尖过,从脚边过整个人,整个山顶,都置于不见边际的云雾中但我知道,并感受到,山顶的青松依旧挺立,“五岳独尊”四个大字依旧耀眼有力我开始一步步向前迈,十分郑重地要在这五岳之首的山巅留下脚印 山巅崖边,我面朝东方,负手而立,纵览天下,指点江山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知道我的眼前有白茫茫的雾,我知道这里风很大,很寒冷,我知道每一次登到山顶都十分劳累、艰难 但我相信,有一天我能站在山巅,看清这全世界 王安石另有诗句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身在最高层,怎奈秋风萧飒,寒意不胜,这说的是官难为,万般诗词也难遣怀。
以古观今,古代如此,今亦如斯,现今台湾的高官,应也嗟叹高处多寂寥,只因平头百姓,几曾识得高官?而高官却需做到流汗,还被嫌到流涎 “为政不在多言”不再是执政者教条,在讲究营销时代,做三分事要讲三分话,做七分事要讲七分话,方能“显名于天下”话说回来,现今“阁员”之名不显,较诸过去有“阁员”以负面形象浪得声名,可要强得多 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所以称为王临川但自他十六岁起随父亲赴任江宁,江宁便成为第二故乡王的父亲与王本人都数次居官江宁,并且均终老江宁江宁即南京王安石晚年退居南京钟山的谢公墩,该地距钟山和南京城各半,所以又称为半山考究一番王安石的生平,“半山”似乎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一端是王曾达到的政治巅峰,一端是王筑垒的文学之城半山老人在中国的政治历史和文学历史中都有非凡的烙印 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同时拥有政治热情和文学热情,所谓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达,便要去做官,去从政,治国平天下;退,则要修身齐家,著书立说相形之下,政治冲动要比文学冲动更充沛更强烈王安石自不例外,而且因为个性的倔强执著,坚毅果敢,政治第一的色彩尤其浓重三十岁时,他过绍兴登飞来山古塔,曾赋诗抒怀,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与总是徒怀壮志的其他中国文人不同,他最终达到了官僚政制中的最高阶级,数度出任通常称为宰相、宋朝名为同平章事的政府最高行政长官,并且主持设计国家的政制特别是财政金融制度早年,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赠诗比拟他为李白、韩愈,他则答诗:“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他死二十年后,竟然真为朝廷追赠,配享孔庙,与孔子、孟子一并被祭祀他的国家资本主义政治设计,成为北宋中后期搅动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的风波中心,并且成为今天历史学家纷争不休的重要话题 唐诗宋词里有人生旅途的羁苦,有怀乡思亲的愁绪,有志存高远的信念,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有满腔热忱的爱国之心,有令人景仰的人格风骨让我们来共品这杯沁人心脾的香茗吧 读唐诗宋词,我读懂了友谊友谊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深铭记;友谊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悠悠牵挂;友谊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久久凝望;友谊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殷殷劝慰 读唐诗宋词,我发现了乡愁乡愁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悲凉哀伤;乡愁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急切难耐;乡愁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茫然失措。
读唐诗宋词,我理解了追求追求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永不停步;追求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著信念;追求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英勇无畏;追求是“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积极乐观 读唐诗宋词,我看到了对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