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呼兰河传全书共分7 个章节,章节之间相对独立第一章从呼兰河的冬天写起,详细描述了呼兰河这个只有两天大街的并不繁华的小城从街上的铺子路上的水坑,写到巷子里的人家,写出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虽然经济水平落后,思想观念陈旧,但不失质朴的风貌,作者也未用浓墨重笔褒贬,因此读来还是颇有味道的特别是孩子们窝老人的怀里看火烧云,看着看着就睡着了那一段,写得特别亲切和温馨第二章讲呼兰河的民俗活动,什么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等等然而,只有跳秧歌是为活人而不是鬼神预备的,其他都或多或少跟鬼神有关这一章读起来是很有趣味的前两章都是在介绍呼兰城,到第三章作者就开始讲自己的祖父,这一段是我最喜欢的在家里的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度过了许多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作者常常跟着祖父一起去花园里,祖父干活坐着就在旁边玩儿作者和祖父住在一起,祖父给作者念诗,做好吃的,作者偶尔也会戏弄祖父,想来作者和祖父的感情一定很好我本以为作者有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她话锋一转,到第四章就不断地说自己家很荒凉,园子是荒凉的,住的也都是些粗人,过着不知道希望在哪里的日子第四章写了院子邻里住的各色人等,他们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只有赶车的胡家似乎还算不错,一年跳好几回大神呢。
可是这跟荒凉有什么关系呢?第五章讲得是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故事,也就是童养媳,即使是看起来不错的胡家,也是很不圆满的这一章读起来非常痛心,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儿就被折腾死了,实在让人扼腕叹息,封建迷信观念真是害死人啊祖父大约是知道那个孩子没有病,可是也很难做些什么来改变当整个群体都对某一种观念深深认同的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这股力量有时候是好的,比如说民族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但是封建迷信观念同样也是这样的一种力量,文革时候的那股破坏性的力量也是这样一种力量在《呼兰河传》中,正是这样一种力量杀死了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的死并不是一个人的过错,而是大家齐力而为的结果,但是矛盾的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婆婆为她跳大神,抽帖儿,用各种偏方,确实花了不少钱;街坊邻居也都好心想出这样那样的法子“救”小团圆媳妇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这一章主要讲了萧红童年时代,与她的祖父、祖母一起生活的点滴记忆开头一篇便是我们课本中学到的《祖父的园子》课文总之没有原著好,太多的删删改改,没有了原来的味道这一章的文字真是质朴无华,散发着田野的芳香,写得太自然了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我太喜欢这段文字了,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自由的文字,真是不一般我仿佛看到那“蓝悠悠的天空、明晃晃的阳光”、“蝴蝶乱飞,蜜蜂嗡嗡地叫着”,所有的一切,都那么无忧无虑我还喜欢萧红的祖父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她的祖父对她很好村里的小猪小鸭掉井了,祖父会用泥包起来烧给她吃把小猪的皮一撕开,立刻冒了油再蘸点盐、韭菜花,啊真香啊我都要咽口水了她的祖父是个和蔼慈善的老人,我最喜欢他的就是,他从来不会批评、训斥小孩子,总是心平气和萧红学种地,把好好的菜种踢飞了,犯了错,祖父依旧笑呵呵的她吃熏小猪时,没有一点儿吃相,“满嘴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他的祖父有教养、有气度我猜想他一定是个家道中落的文人,说不定还是个秀才呢文中提到:“祖父教我的《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我觉得他一定不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有文化,萧红的文学修养也许就是祖父从小培养的结果所以我更加钦佩他的祖父了萧红不喜欢她的祖母,我也是她的祖母洁癖严重,以她屋的窗纸最白净而萧红偏偏要捅破这雪白的窗纸而严厉的祖母就躲在窗外,她一捅,祖母就拿个大针在她的手指上狠狠地一扎这样的教育方式到现在也算得平常,比如小孩子乱摸乱动,要挨手扳、要罚站,掉饭粒要挨罚,吃手指要挨敲。
而且她的祖母还爱骂人,她骂祖父是个“死脑瓜骨”,骂萧红是“小死脑瓜骨”,哎可惜她先死了,不知道这个“小死脑瓜骨”长大以后,竟成了有名的作家她的祖母死时,家里来了很多人我也说不上那些人究竟是些什么人总之他们是来办丧事的还说“阴间有十八关,过到狗关的时候,狗就上来咬人可是,他们有绝招,用油锅炸了许多的面饼,说是什么“打狗饽饽”,“用这饽饽打狗,狗就不敢咬人了哈哈,这些封建迷信可真是“神乎其神”啊真的有“十八关吗?”,《祝福》里的祥林嫂不是最爱问“有没有地狱?”“死后有没有魂灵吗?”,我也很想知道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呼兰河传读书笔记摘抄心得体会,学习心得逛书店,在书架的书目中,看见了一本我熟悉的书,那是萧红的《呼兰河传》,书的封面是土黄色的,加了很多精美的画片而我家中藏有的这本书的封面是黑色的,只有一张作者的小照,忧郁的眼晴看着前方初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年龄还小,对于书中表达的深层次的悲哀无所体会,只觉得作者描绘的童年生涯是格外的生动有趣慢慢长大,再次阅读萧红的时候,却从她那字里行间读出了淡然的忧伤《呼河兰传》由几节故事组成,看似这些故事是零是零落的,形不成完整的线索,但文章始终带着细腻的抒情。
她用一种很散淡的语言来描写荒凉,“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种笔调就像有人给她写的传记中说到的那样:这个人的手臂里有内伤,伤到了骨骼,那骨骼就是给扁鹊看,也已经变色但是她倒背着双手她到门外面去,她说天凉,说风大,说橡树的红色叶子落了满地萧红的一生是很不幸的,虽然她被鲁迅认为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但她柔弱多病的身躯几乎承受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全部屈辱和苦难:社会的、民族的和性别的;精神的和肉体的她在临终时的留言:“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因为我是个女人令人心酸印像中萧红总是在路上漂泊,在战火纷飞中从中国最北方的城市到中国最南方的城市, 她总是在行走,而在行走的路上,过往的、留下的,皆又是最寂寞的风景《呼兰河传》写作的时间跨度很大,在“七 七”抗战爆发时开始酝酿,“八?6?1 一三”上海抗战失败后开始动笔写作,直到1940年 12 月才在香港完成而这个时期几乎是萧红一生不幸的缩影,她在疾病中还因战乱颠沛流离;在感情是中深泥淖她虽被开除出“祖籍”,故乡也早沦于敌手,但人总是会有一种思返的心理,尤其在对前路深感茫然的时候,这样的想法愈发的强烈从《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深深地感觉到当时的萧红是孤独、寂寞的。
她曾对老朋友白朗这样说:“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我将孤寂、忧郁以终生”她渴望着从现实的重负中解脱,而这种解脱恰恰是难以做到的,于是,她便想留守着一方童稚年代的美丽的土地,幻想着远离喧嚣的宁静但是,作者小时候对于荒凉的记忆像是深深的烙印,存于她的思想中所以整部小说的基调是深沉的、哀婉的印像最深的那一段是她写的跳大神:“跳到了夜静时分,又是送神回山送神回山的鼓,个个都打得漂亮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起来彷徨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途的人在夜里拆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在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人世间,再多的繁花胜景,终了也难以逃脱最后的凄凉很平淡的一些句子,却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哀那里的人们似乎都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天黑了就睡觉,天亮了就起来工作一年四季,春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地过着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吞;走不动了,就瘫着病,人吃五粮,谁不生病呢?”死了,哭一场,埋了之后,活着的仍旧过日子。
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小说描绘的日子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过去是怎么来的,未来又会怎么样,生或死,都是自然的规律,该发生的事就那么平静而自然地发生了,有什么是不该发生的事呢?人们麻木地生活着,一天又是一天我不知道,作者笔下后园的小倭瓜是不是还在年复一年地开着小黄花,但我却知道,岁月可以流逝,人会变老,而有些记忆却永远都不会走远于是我开始向往,向往着去那片黑土地上走一走,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时空的流转,也许,在现在与未来的道路上,我们永远都知道,风景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