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长岭岗1号隧道出口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专项施工方案设计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8.50KB
约35页
文档ID:428615283
长岭岗1号隧道出口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专项施工方案设计_第1页
1/35

word目 录一工程概况1二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总如此1三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艺2四 机械设备与劳动力配置19五 安全质量、环保措施20六 隧道坍塌应急预案23 / 长岭岗1号隧道出口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专项施工方案一 工程概况长岭岗1号隧道起讫里程D2K31+245~D2K35+590,全长4345m,为双线单洞隧道地处剥蚀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地势左低右高,地面高程1650-1780,相对高差5-150m隧道进出口、洞身地段地表均为旱地、荒地,植被一般发育,局部为水田隧道附近有昆玉高速公路,昆洛老公路通过,进出口段均有机耕道可到达,交通条件一般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灰岩、板岩、断层角砾、粘性土夹褐煤,进口段为九龙池断层,出口端为弱至中等膨胀土,且夹褐煤层隧道进口为端墙式洞门、出口为斜切式洞门D2K34+600∽D2K35+283、D2K35+293∽D2K35+550段原设计为 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因现场实际地质无水,岩体为弱膨胀土,自稳定性好,于2011年1月26日进洞至2012年7月23日交叉中隔壁〔CRD〕施工法变更为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施工工法,变更后的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都得以保证,且在浅埋D2K35+550∽D2K35+293、D2K35+283∽D2K35+145地段也安全顺利通过。

二 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总如此目前该口已进洞715m,根据现场实际揭示地质条件,为保证施工进度,结合前期交叉中隔壁〔CRD〕施工法变更为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开挖法的成果与经验,拟将该隧道掌子面〔D2K34+875〕开挖方法再次变更为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七步预留核心土法具有如下技术特点:1、施工空间大,方便机械化施工,可以多作业面平行作业局部软岩或土质地段可以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工效高、进度快2、在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便于灵活、与时地转换施工工序,调整施工方法3、在台阶法开挖的根底上,预留核心土,左右交织开挖,利于开挖工作面稳定4、当围岩变形较大或突变时,在保证安全和满足净空要求的前提下,可尽快调整闭合时间5、 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躲避了侧壁导坑法、中隔壁法与交叉中隔壁法等需要拆除临时支护与受力转换造成不安全的因素,并能与时调整闭合时间,方便机械化施工,利于施工工序转换6、 采用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应尽量缩短台阶长度,确保初期支护尽快闭合成环,仰拱和拱墙衬砌与时跟进,尽早形成稳定的支护体系三 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工艺1、三台阶七步开挖法主要步骤为:〔1〕、上部弧形导坑环向开挖,施做拱部初期支护;〔2〕、中、下台阶左右错开开挖,施做墙部初期支护;〔3〕、中心预留核心土开挖、隧底初期支护。

每部开挖后要与时支护,隧底初期支护距开挖面35m时施做仰拱,尽早封闭成环2、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施做仰拱填充图1 三步七台阶开挖法施工工艺流程3、施工方法〔1〕、超前地质预报用水平潜孔钻1孔φ89超前钻孔预探30m验证地质情况,每循环搭接5m〔2〕、施工中应根据工程水纹地质条件,按设计要求做好超前支护,防止围岩松弛,保证隧道开挖安全4、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应符合如下要求〔1〕、以小型机械开挖为主,人工配合修边为辅;〔2〕、弧形导坑沿开挖轮廓线环向开挖,预留核心土,开挖后与时支护;〔3〕、其他分部平行开挖,平行施做初期支护,各分部初期支护衔接严密,与时封闭成环;〔4〕、仰拱按规紧跟下台阶,与时闭合构成稳固的支护体系;〔5〕、施工过程通过监控测量,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变形情况,与时调整支护参数和预留变形量,保证施工安全;〔6〕、完善洞临时防排水系统,防止地下水浸泡拱墙脚根底5、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步骤见图2,开挖透视图见3,施工工序见图4图图2 开挖步骤图图图4 施工工序图图图3 开挖透视第1步上部弧形导坑开挖:拱部超前支护后进展,环向开挖上部弧形导坑,预留核心土,核心土长度为5 m ,宽度宜为隧道开挖宽度的1/3m,开挖后立即初喷4㎝混凝土。

与时架设钢架、钢筋网、Φ22纵向连接筋与28a垫脚槽钢,在钢架拱脚以上30㎝高度处,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20°打设锁脚锚杆,锁脚锚杆与钢架结实焊接,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第2、3步左、右侧中台阶开挖:开挖进尺1.0m,左、右侧台阶错开2~3m,开挖后立即初喷4㎝混凝土,与时接长钢架并进展喷、锚、网系统支护,在钢架墙脚以上30㎝高度处,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20°打设锁脚锚杆,锁脚锚杆与钢架结实焊接,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第4、5步左、右下侧台阶开挖: 开挖进尺1.0m,左、右侧台阶错开2~3m,开挖后立即初喷4㎝混凝土,与时接长钢架并进展喷、锚、网系统支护,接长钢架,在钢架墙脚以上30㎝高度处,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20°打设锁脚锚杆,锁脚锚杆与钢架结实焊接,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第6步上、中下台阶预留核心土开挖:各台阶分别开挖进尺与各台阶循环进尺相一致第7步隧底开挖:每循环开挖长度宜为2~3m,开挖后与时施做仰拱初期支护,完成两个隧底开挖、支护循环后,与时施做仰拱,仰拱分段长度为6m6、三台阶七步开挖法的初期支护由喷混凝土、锁脚锚管、钢筋网、Φ22纵向连接筋、28a垫脚槽钢和钢架等组成,各局部联合受力。

初期支护应在开挖后立即施做,以保护围岩的自然承载力,其施工工艺流程见图5图5 初期支护工艺流程图〔1〕、初喷混凝土封闭岩面:1〕、初喷混凝土应在开挖后立即进展2〕、用高压风自上而下吹净岩面,埋设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的标志钉3〕、工作面滴水或淋水时,宜采用钻孔埋管做好引排水大面积潮湿的岩面宜采用粘结性强的混凝土,通过添加外加剂、掺合剂改善混凝土性能,也可采用干喷形式快速封闭渗水岩面4〕、喷射混凝土必须满足设计强度、厚度与其与岩面粘结力要求5)、喷射作业应分段分片一次进展,喷射作业从拱脚或墙脚自下而上进展,作业时应防止上部喷射回弹料虚掩拱〔墙〕脚;先找平凹洼局部,后喷射凸出局部,各部平顺连接喷头应与受喷面垂直,喷嘴口至受喷面的距离宜保持在~2.0m,沿水平方向以螺旋形划圈移动〔2〕、安装钢拱架1〕、初喷砼后与时安装钢拱架拱部单元安装工序:放样确定钢架基脚位置→施做定位锚杆→架设钢架→布设纵向连接筋2)、墙部单元安装工序:墙脚部位铺设槽钢垫板→施做定位锚杆,对应拱部单元架设墙部钢架单元→布设纵向连接筋3〕、加强钢架拱〔墙〕脚锁脚锚杆施工,各台阶每单元钢架拱〔墙〕脚以上30㎝高度处,紧贴钢架两侧边沿按下倾角20°打设4根长锁脚锚管,锁脚锚管与钢架结实焊接,锁脚锚管为直径φ42钢管。

〔3〕、系统锚杆、钢筋网施做应符合如下要求:1〕、钢拱架立好后与时施做锚杆,锚杆必须设置垫板拱部为φ25中空锚杆,按设计注浆饱满;边墙为φ22砂浆锚杆,长度均为4m2〕、钢筋网为φ8mmHPB235钢制作,网格尺寸20cm×20cm,搭接长度应为1~2个网格间距采用焊接方式连接3)、钢筋网随受喷面起伏铺设,其间隙不应大于3cm,钢筋网应与锚杆、钢架连接结实,且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4cm〔4〕、施工须知事项与要求:1〕、钢架拱〔墙〕脚应架设在稳固的基岩上或底部铺垫槽钢,以保证钢架根底稳固安装前应去除基脚下的虚渣、虚土与杂物2〕、钢架安装允许偏差:钢架间距、横向位置和高程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得超过±5㎝,垂直度允许偏差为±2°3〕、钢架应与纵向连接筋、锁脚锚管焊接结实,以增强钢架的整体稳定性4〕、锁脚锚管施工应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点,钢架连接板用栓接结实连接5〕、钢架和初喷混凝土间有较大间隙时,每隔2m应采用骑马或楔形垫块顶紧;钢架与围岩的间隙不应大于5㎝〔5〕、喷射混凝土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二次复喷混凝土应分层喷射,每层厚宜为5~6㎝喷射混凝土外表平顺,无空鼓、裂缝、酥松,平整度宜采用2m靠尺检查,允许偏差为侧壁5㎝、拱部7㎝。

7、仰拱施工〔1〕、隧底开挖应采用全幅分段施工,上面铺设仰拱栈桥,每循环开挖长度宜控制在3m当仰拱施工滞后下部台阶开挖面35m时,应停止前方工作面开挖或短距离跳槽进展隧底开挖短距离跳槽的次数不得多余3次,每次跳槽间隔不得大于10m〔2〕、隧底开挖后,应与时去除虚渣、杂物、泥浆、积水,立即初喷4cm厚混凝土封闭岩面,按照设计要求安装仰拱钢架,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使初期支护与时闭合成环〔3〕、仰拱每循环浇筑长度6m,仰拱应采用浮放模板支架成型仰拱混凝土应分段全幅浇筑,一次成型,不留纵向施工缝,仰拱施工缝和变形缝按设计设置止水带仰拱外表应平顺、不积水〔4〕、仰拱填充混凝土应在仰拱混凝土终凝后浇筑,浇筑前应去除仰拱外表的杂物和积水,连续浇筑,一次成型,不留纵向施工缝填充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后允许行人通行,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允许车辆通行仰拱填充外表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为,应平顺,排水通畅不积水8、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流程图6 监测流程图〔2〕、量测项目1〕、洞外观察;2〕、拱顶下沉;3〕、净空变化;4〕、浅埋隧道地表下沉〔D2K34+650∽D2K34+840〕〔3〕、量测断面与测设程序1〕、洞V级围岩:5m 1个;2〕、隧道浅埋段进展地表沉降观测,与洞观测点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每个观测断面横向布点不小于12个。

〔3〕、量测程序与方法图7 隧道监测点布置图1〕、上部弧形导坑开挖并施做拱部初期支护后,布设拱顶下沉测点A和第一条净空量测基线B-B′并与时取得初读数;2〕、中台阶开挖并施做上部边墙初期支护后,布设第二条净空量测基线C—C′,并与时取得初读数;3〕、下台阶开挖并施做下部边墙初期支护后,布设第三条净空量测基线D—D′,并与时取得初读数;4〕、浅埋段地表下沉应在掌子面距离浅埋断面不小于1倍洞径时,与时埋设地表下沉量测断面并取得初读数,;5〕、拱〔墙〕脚净空变化、拱顶、地表观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便于分析、比拟各测点取得初读数据后,应按照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选择量测频率〔见表2〕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加大量测频率表2量测频率位移速度距开挖面距离位移速度〔㎜∕d〕量测频率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量测频率≥52次∕d(0~1)B2次∕d1~51次/d(1~2)B1次/d~11次∕2~3d(2~5)B1次∕2~3d~1次/3d>5B1次∕7d<1次∕7d注:1. B为隧道开挖跨度2.当按照“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选择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实施〔4〕、量测数据整理与位移-时间变化曲线绘制应符合如下规定:1〕、量测数据整理时,应将原始数据按照大小顺序,用频率分布的形式显示出一组数据分布情况,进展数字的数据特征计算以与离散数据的取舍。

2〕、绘制位移-时间变化曲线,通过回归分析预测最终位移值的各阶段的位移速率具体方法如下〔如拱顶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