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 几种观点我国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 论中形成了几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关于美 的本质的观点中国当代美学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五种观点:1、美是主观的;2、美是客观的;3、美是主客观的统一;4、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5、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一)“主观说”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观 点:美是人的主观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现象,美是观念主观说颠倒了存在与意识,物质与精神 的关系,陷入了主观唯心论:第一,主观说否定了审美客体的存在是 人类审美过程发生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前提;第二,主观说混淆了美和美感的关系, 用美感的概念取代了美的概念; 第三、主观说否定审美标准的客观性, 把美的相对性加以夸大,以至否定了美的绝 对性 (二)“客观说”代表性学者是著名美学家蔡仪主张美在客观、美感是美的反映,强 调美在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但最终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的 “典型性”美即典型”受到广泛批评:第一、“美在客观事物的典型性”具有把 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倾向,否定 了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
第二、“美即典型”说可以派生出自相矛盾 的不同命题,混淆了美与丑的界限,违反了人类 社会既有的审美事实第三、客观说还具有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征 ,不能解释美的社会历史根源三)主客观统一说代表人物: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基本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具有意识 形态性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 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 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客观事物(物)客观事物(物)——主观意识主观意识——美(物的形象)美(物的形象)条件条件——作用作用— — 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美(物与人的意识相互作用结果)主客观统一说的主要缺陷:第一,在美的来源问题上陷入了二元 论,产生自相矛盾的趋向第二,把美看成是艺术的特性,把美 与艺术等同起来,否认了美的客观性艺术——意识形态性 艺术美—客观存在第三,混淆了主体的客观实践活动和 主体的主观意识活动之间的差异性四)“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代表学者:主要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 认为美以人类社会为转移,美具有客观的社 会实践的特定属性美也是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 ,在人类以前,宇宙太空无所谓美丑,正如 当时无所谓善恶一样。
他给美下的定义:美就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 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 ,简言之,美是蕴含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 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 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认为“美”具有双重特点:(1)美具有客观社会性,不能超越 生活而独立存在;同时美又具有具体形象 性的特点2)强调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他所 说的“美的客观性”不同于蔡仪的超社会 的客观说,也不同于朱光潜的主观性的社 会性 对“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批评主要有:第一,关于美的定义包含着“美是规律”, “美是真理的形象”等具体规定,超出了美的 定义域第二,把自然事物简单地等同于社 会事物,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然美的自然属性第三,对美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规 定,没有充分估计到美的事物丰富性多样性 (5)实践说在50、60年代“美的本质”问题 讨论过程中,有一批美学家以《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提 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命 题对象化”命题主要含义:第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的著名论 断,从根本上揭示了美的本质和根源;第二,马克思所指出的关于人的本质对象化 的形象命题,以实践观点为中心,科学地揭示了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天然联系,论证了美的本 质根源在于人的本质;第三,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 化的科学命题,还深刻地揭示了美的规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