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總敘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别集次之,總集次之,詩文評又晩出,詞曲則其閏餘也古人不以文章名,故秦以前書無稱屈原、宋玉工賦者洎乎漢代,始有詞人 (1) 迹其著作,率由追錄故武帝命所忠求相如遺書 (2) ,魏文帝亦詔天下上孔融文章 (3) 至於六朝,始自編次唐末又刋板印行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刋板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襍 (4) ,茲其故歟!然典冊高文,淸詞麗句,亦未嘗不高標獨秀,挺出鄧林 (5) 此在翦刈巵言 (6) ,别裁僞體,不必以猥濫病也總集之作,多由論定而蘭亭、金谷 (7) ,悉觴咏於一時,下及漢上題襟、松陵倡和 (8) 《丹陽集》惟錄鄕人 (9) , 《篋中集》則附登乃弟 (10) 雖去取僉孚衆議,而履霜有漸 (11) ,已爲詩社標榜之先驅其聲氣攀援,甚於别集要之,浮華易歇,公論終明巋然而獨存者, 《文選》 、 《玉臺新詠》以下數十家耳詩文評之作,著於齊梁,觀同一八病四聲也 (12) 鍾嶸以求譽不遂,巧致譏排 (13) ;劉勰以知遇獨深 (14) ,繼爲推闡詞場恩怨 (15) ,亘古如斯冷齋曲附乎豫章 (16) ,石林隠排乎元祐 (17) 黨人餘釁 (18) ,報及文章,又其已事矣。
固宜别白存之 (19) ,各核其實至於倚聲末技,分派詩歌,其間周、柳、蘇、辛,亦遞爭軌轍,然其得其失,不足重輕,姑附存以備一格而巳大抵門戸搆爭之見,莫甚於講學,而論文次之講學者聚黨分朋,往往禍延宗社操觚之士 (20) ,筆舌相攻,則未有亂及國事者蓋講學者必辨是非,辨是非必及時政其事與權勢相連,故其患大文人詞翰,所爭者名譽而巳,與朝廷無預,故其患 2小也然如艾南英以排斥王、李之故 (21) ,至以嚴嵩爲察相 (22) ,而以殺楊繼盛爲稍過當豈其捫心淸夜,果自謂然?亦朋黨旣分,勢不兩立,故决裂名教而不辭耳至錢謙益《列朝詩集》更顚倒賢姦,彝良冺絶 (23) 其貽害人心風俗者,又豈尠哉 (24) !今掃除畛域 (25) ,一凖至公明以來諸派之中,各取其所長,而不回䕶其所短蓋有世道之防焉,不僅爲文體計也注释:(1)洎,及,到词人,同“辞人” 擅长文词的人2)所忠,汉武帝近臣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 ”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 ”。
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忠奏其書,天子異之3) 《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被曹操杀掉后)魏文帝深好融文辭,歎曰“楊、班儔也” 募天下有上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4)襍,同“杂” 5)鄧林原义为桃林,此处借指文林见《山海經·海外北经》: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為鄧林6)卮言,缺乏自己见解的言论7)蘭亭,此处指《兰亭集》 ,东晋永和九年在会稽山阴之兰亭,以王羲之为首的二十六位文人集会赋诗,编有《兰亭集》 金谷,此处指《金谷园诗》 ,东晋元康六年在洛阳金谷园,石崇等三十人集会赋诗,编有《金谷园诗》 8)汉上题襟,指《漢上題襟集》 晚唐段成式、温廷筠、崔珏、余知古、韋蟾等于襄陽幕府倡和詩什及書箋,共十巻松陵倡和,指《松陵倡和集》 ,皮日休在吳郡幕府與陸龟䝉酬倡詩六百五十八首,共十巻9) 《丹阳集》 ,開元中,丹陽進士殷璠彚次潤州包融、儲光羲、丁仙芝等十八人詩为一集,诗前各有評一巻因十八人均为丹阳人,故名《丹阳集》 《箧中集》 ,中唐诗人元結编,録 3沈千運、趙微明、孟雲卿、張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七人詩,共二十四首因是编盡其篋中所有,故名《箧中集》 。
所录七人之中,元季川乃元结之弟10)履霜有渐,指细微的变化过程易曰:履霜堅氷至,其所由來者漸矣11)八病四声,南朝梁文学家沈约提出的关于诗歌声律的观点八病,指作诗时应避免的八种声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沈约主张作诗应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只有这样, “始可言文” 四声,即汉语字音声调的四个调名,只是魏晋以前没有称之为平、上、去、入,自沈约、周颙等开始才有这个称呼,并用之协调诗的音律12) 《南史》传七十二稱:嶸嘗求譽于沈約,約弗為奬借故,嶸怨之,列約中品13) 《梁书》卷五十载:(刘勰《文心雕龙》 )既成,未為時流所稱勰自重其文,欲取定於沈約約時貴盛,無由自逹乃負其書候約,出千之於車前,状若貨鬻者約便命取讀,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常陳諸几案14)词场,比喻文坛15)冷斋,指宋僧恵洪所撰诗话《冷斋夜话》 ;豫章,指黄庭坚(16)石林,指宋叶梦得所撰诗话《石林诗话》 17)釁,即“衅” ,意为事端,祸端18)别白,辨别明白19)操觚,指作文20)艾南英,明代散文作家 《明史·文苑传》:艾南英,字千子,東鄉人……久之,卒不第而文日有名,負氣陵物,人多憚其口。
始王、李之學大行天下,談古文者悉宗之後鍾、譚出,而一變至是有竊重名於詞林者,痛相紏駁南英和之,排詆王、李,不遺餘力王、李,指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人物王世贞、李攀龙21)察,政治上清明22)杨继盛, ,明代著名忠臣字仲芳,容城人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上书劾严嵩,反为所诬,先下狱后弃市,死时年仅四十岁23)彝,常24)尠,即“鲜” 25)畛域,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