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设计界限5限 界5. 1 一般规定5. 1. 1地铁限界应分为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5. 1. 2车辆限界可按隧道内外区域,分为隧道内车辆限界和隧道外车辆限界;也可按列 车运行区域,分为区间车辆限界、站台计算长度内车辆限界和车辆基地内车辆眼界5. 1. 3车辆限界,可按所处地段分为直线车辆限界和曲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可按所 处地段分为直线设备限界和曲线设备限界直线车辆限界和设备限界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 附录B和附录C的规定;圆曲线设备限界计算方法应按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执行5. 1. 4 建筑限界应分为隧道建筑限界、高架建筑限界、地面建筑限界隧道建筑限界可 按工程结构形式分为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和圆形隧道建筑限界5.1. 5轨道区混凝土结构体、轨旁设备与接触网带电部分的间隙,应符合本规范表15. 3. 3 的规定5. 1. 6相邻区间线路,当两线间无墙、柱或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 于100mm ;当两线间有墙或柱时,应按建筑限界加上墙或柱的宽度及其施工误差确定5. 1. 7 A型、B】型和气型车辆采用的基本参数,应符合本规范第5. 2节的规定 当选用车辆的基本参数与本规范不同时,应重新核定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和建筑限界。
5. 2基本参数5. 2. 1各型车辆基本参数应符合表5. 2. 1的规定A型吟墨也型上都搅貌下部授流计算车傩佐度套ISI90U 顿汁算年博宽度l 30002B00计算车犒高度3800JB0G汁算牢制定距15700计算转向架固疽融距颂02200/2300地板面炬走有机面晓度L011<]0!受流器T.作点堇传府 喋中心寇水平距福75OV150CJVi讷1世】im堂流器工作画距走行软面随旗1300VIWiao200接粮敦昉护我内勤至 藻触轨中心统她离7血Wi SOOV< S5 毫S6-.1注:本表供限界设计使用5. 2. 2制定限界的基本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接触导线距轨顶面安装高度应符合本规范第15. 3. 21条的规定;2轨道结构高度应按本规范表7. 2. 5-1的规定采用;3高架线或地面线风荷载应为400N/m24过站限界列车计算速度应为60km/h;5区间限界列车计算速度应为100km/h;6当区间设置疏散平台时,疏散平台应符合下列要求:1)疏散平台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 2. 2的规定;表5. 2. 2疏散平台最小宽度(mm)区域展条件隧道内1 醪道外一般情况阚难惘既一皱情况困蘸情况单线「设于一侧)700550700550戏甥危于中央)SD0100080S2)疏散平台高度(距轨顶面)应小于等于900mm。
5. 3建筑限界5. 3. 1建筑限界坐标系,应为正交于轨道中心线的平面直角坐标,通过两钢轨轨顶 中心连线的中点引出的水平坐标轴,用Y表示;通过该中点垂直于水平轴的坐标轴用Z表示5. 3. 2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直线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Bs=Bl+Br (5. 3. 2-1)BL=Ys()+bL+c (5. 3. 2-2)BR=YS()+bR+c (5. 3. 2-3)A 型车和 B2型车:H = hi+h2+h3 (5. 3. 2-4)B 型车: H = h' +h' +h (5. 3. 2-5)1 12 3式中:Bs 建筑限界宽度;Bl——行车方向左侧墙至线路中心线净空距离;Br一行车方向右侧墙至线路中心线净空距离;H——自结构底板至隧道顶板建筑限界高度;Y ——直线地段设备限界最大宽度值(mm);S(max)b「bR一左、右侧的设备、支架或疏散平台等最大安装宽度值(mm);c——安全间隙,取50(mm);h1 受电弓工作高度(mm);h 接触网系统高度(mm);h 轨道结构高度(mm);h‘ 设备限界高度(mm);1h'2——设备限界至建筑限界安全间隙,取200(mm)。
2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应在曲线地段设备限界基础上,按下列公式计算确定:B =Y cosa—Z sina+b (或 b)+c (5. 3. 2-6)B =Y cosa+Z sina+b (或 b )+c (5. 3. 2-7)A 型车和 B2型车:H = h1+h2+h3 (5. 3. 2-8)B 型车:B =Y sina+Z cosa+h +200 (5. 3. 2-9)1 u Kh Kh 3a=sin 1(h/s) (5. 3. 2-10)式中:Ba——曲线外侧建筑限界宽度;Bi 曲线内侧建筑限界宽度;B 曲线建筑限界高度;h 轨道超高值(mm);s 滚动圆间距(mm),取值1500mm;(Y、Z ), (Y、Z ), (Y、Z )——曲线地段设备限界控制点坐标值(mm); Kh Kh Ki Ki Ka Ka3缓和曲线地段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加宽方法应按本规范附录E的规定计算;4全线矩形隧道建筑限界高度,宜统一采用曲线地段最大高度5. 3. 3单线圆形隧道的建筑限界,应按全线盾构施工地段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大轨 道超高确定5. 3. 4单线马蹄形隧道的建筑限界,宜按全线采用矿山法施工地段的平面曲线最小半径 确定。
5. 3. 5圆形或马蹄形隧道在曲线超高地段,应采用隧道中心向线路基准线内侧偏移的方 法解决轨道超高造成的内外侧不均匀位移量位移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按半超高设置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y'=h°・h/s (5. 3. 5-1)z,= —h°(1—cosa) (5. 3. 5-2)2按全超高设置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y'=h°・h/s (5. 3. 5-3)z'=h/2 —h (1—cosa) (5. 3. 5-4)0式中:y'——隧道中心线对线路基准线内侧的水平位移量(mm);z'——隧道中心线竖向位移量(mm);h 隧道中心至轨顶面的垂向距离(mm)05. 3. 6隧道外建筑限界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外的区间建筑限界,应按隧道外设备限界及设备安装尺寸计算确定;2无疏散平台时,建筑限界宽度的计算方法应按矩形隧道建筑限界制定方法确定;有 疏散平台时,疏散平台和设备限界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50mm疏散平台宽度应符合本规范 第5. 2节的规定;3设置接触网支柱、防护栏或声屏障支柱时,应保证与设备限界之间有足够的设备安 装空间;无设备时,设备限界与建(构)筑物之间的安全间隙不应小于50mm;当采用接触轨 授电时,还应满足受流器与轨旁设备之间电气安全距离的要求;4建筑限界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A型车和*型车应按受电弓工作高度和接触网系统高度加轨道结构高度确定;2) B1型车应按设备限界高度和轨道结构高度另加不小于200mm安全间隙。
5. 3. 7 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应在直线地段建筑限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道岔和车 辆技术参数,分别按欠超高和曲线轨道参数计算合成后进行加宽采用接触轨受电的道岔区,当电缆从隧道顶部过轨时,应核查顶部高度,必要时应采取 局部加高措施5. 3. 8车站直线地段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站台面不应高于车厢地板面,站台面距轨顶面的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A 型车应为 1080mm±5mm;2) B、B 型车应为 1050mm±5mm;2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侵入车站车辆限界确定 站台边缘与车辆轮廓线之间的间隙,应符合下列规定:1) 当车辆采用塞拉门时采用100+50mm;2) 当车辆采用内藏门或外挂门时采用70+50mm;3车站设置站台门时,站台门的滑动门体至车辆轮廓线(未开门)之间的净距,当车辆 采用塞拉门时,应采用130+155mm ;当车辆采用内藏门或外挂门时,应采用100+i55mm ;站 台门顶箱与车站车辆限界之间,应保持不小于25mm的安全间隙;4站台计算长度外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距离,宜按设备限界另加不小于50mm安 全间隙确定;5站端设有道岔的车站与盾构区间相接时,道岔岔心与盾构管片起点距离,应符合下 列规定:1) 9号道岔不宜小于18m,困难条件下采用13m;2) 12号道岔不宜小于21m,困难条件下采用16m。
6车站范围内其余部位建筑限界,应按区间建筑限界的规定执行5. 3. 9曲线站台边缘至车门门槛之间的间隙,应按站台类型、车辆参数和曲线半径计算 确定曲线车站站台边缘与车厢地板面高度处车辆轮廓线的水平间隙不应大于180mm5. 3. 10轨道区隔断门建筑限界宽度,其门框内边缘至设备限界应有不小于100mm安 全间隙;隔断门建筑限界高度宜与区间矩形隧道高度相同5. 3. 11车辆基地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1车辆基地库外限界应按区间限界规定执行;2车辆基地库内检修平台的高平台及安全栅栏与车辆轮廓线之间,应留有80mm安全 间隙,低平台应采用车站站台建筑限界;3受电弓车辆升弓进库时,车库大门应按受电弓限界设计5. 3. 12设在两线交叉处的警冲标,应满足相邻两线设备限界的要求5. 4轨道区设备和管线布置原则5. 4. 1轨道区内安装的设备和管线(含支架)与设备限界应保持不小于50mm的安全间隙 (架空接触网和接触轨除外)5. 4. 2强、弱电设备应分别布置路两侧,必须布置在同侧时,其间隔距离应符合强、 弱电干扰距离的规定区间内的各种管线布置宜保持顺直5. 4. 3单渡线区域的道岔转辙机,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交叉渡线区域的道岔转辙机,其 中一组宜布置在两线之间,另一组宜布置路外侧。
5. 4. 4区间隧道内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行车方向右侧宜布置弱电设备和管线,行车方向左侧宜布置强电设备和管线当区 间隧道设有疏散平台时,平台宜设在行车方向左侧,消防设备、排水管宜布置在行车方向右 侧;不设置疏散平台时,消防设备、排水管以及维修插座箱,宜布置在行车方向左侧;2疏散平台上方应保持不小于2000mm的疏散空间;3射流风机宜布置在隧道侧墙上部;4各种隔断门门框外应预埋套管,每侧套管埋设宽度不宜大于500mm;5采用集中供冷方式时,区间隧道内的冷冻水管宜布置在行车方向右侧;6当接触网(轨)隔离开关安装在轨道区时,隧道建筑限界必要时应予加宽,并应留出 周边管线安装空间5. 4. 5高架区间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采用车辆侧门疏散模式时,双线高架区间宜在两线间设置疏散平台弱电和强电 设备宜分开布置在两线之间和两线外侧;2信号机宜安装在两线外侧5. 4. 6车站范围内管线设备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岛式车站的广告灯箱、信号机和弱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对侧,强电电缆宜布置在站 台板下的结构墙上;2侧式车站的广告灯箱宜布置在两线之间,信号机宜布置在站台侧,弱电电缆宜 布置在站台内电缆通道中,强电电缆宜布置在站台板下的结构墙体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