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经典遇上语文教学——《西游记 》作为初中语文课标名著阅读的教学现状分析游晓屹 中文系 12 级 2 班 10120110208摘要:《西游记》作为经典被列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并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被提及但《西游记》作为文学经典的角色与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之间的关系仍未受到普遍的关注,从而可能导致初中生对《西游记》文本的解读产生片面化倾向本文从《西游记》在不同版本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及名著导读的角度出发,分析《西游记》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实施建议关键词:《西游记》 初中语文 名著教学一、初中语文课标建议读物在语文教材中的实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对义务教育学段的学生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 400 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的总体阅读要求,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补充更为具体的要求其中,对于 7-9 年级学生的名著阅读,课标中表明:“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 “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1同时,对于名著阅读,课标在附录中列出了具体的建议篇目,其中包括童话(如《安徒生童话》 ) 、寓言(如《伊索寓言》 ) 、诗歌散文作品(如《朝花夕拾》 ) 、长篇文学名著(如《西游记》 )等。
这些选篇均有“经典性” 、 “丰富性” 2的特点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将课标中的建议篇目进行筛选、编目,形成“名著导读”或“名著推荐与阅读” 以下是人教版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标建议篇目的编排:年级 教材 人教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繁星》 《春水》《伊索寓言》《汤姆索亚历险记》七年级下册《童年》《昆虫记》《西游记》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下册《海底两万里》《名人传》《水浒传》九年级上册《水浒》《傅雷家书》《格列弗游记》九年级下册 《格列弗游记》 《朝花夕拾》《简·爱》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值得关注的是,在板块的编排上,人教版将“名著导读”这一板块放在最后,为课文的学习提供辅助而存在在课文的选编中,编者也有意将名著选段编入课文,相对照而学习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选了《水浒》和《傅雷家书》两部名著,课文的第五单元便有《智取生辰纲》的《水浒》选段,第二单元便有《傅雷家书两则》 相比之下,苏教版则将“名著推荐”这一板块穿插地放在一个系统单元课文的学习之后,并与该单元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册教材仅推荐一部名著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名著推荐与阅读”被放在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之后。
该单元的课文以记叙童年趣事为主,而名著选读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恰好契合了童年这一主题名著导读”的内部结构方面,人教版包括“名著简介” 、 “阅读建议” 、 “精彩片段” 、“探究思考”四个板块,苏教版则有“推荐·阅读” 、 “思考·交流” 、名著选段、 “有关资料” 、 “写作·活动”五个板块构成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提出了一定的阅读建议,节选了名著片段,并在其后提出思考内容在拓展性方面,苏教版具有更大的优势因其在名著选段后提供了相关资料进行背景交代,并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介去挖掘名著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二、 《西游记》在语文教材中的体现《西游记》作为初中语文课标建议阅读的第一部长篇文学名著,怎样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如何对《西游记》做出评价,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西游记》又提出了什么建议和要求,接下来将围绕这三方面进行探讨一) 《西游记》怎样被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未将《西游记》放入教材的“名著导读”板块中,但《西游记》仍旧是初中学生的必读经典教材编者节选《西游记》的片段作为课文,放入常规单元板块中因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便有《小圣施威降大圣》这篇课文该课文位于本册书的第六单元,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另外四篇课文分别是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袁珂的《女娲造人》 ,金波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以及《寓言四则》 可见,这个单元的课文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和虚构性在单元导语中,编者谈到:“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令人遐思 ”自然, 《小圣施威降大圣》作为打头阵的篇目被认为是玄妙而奇幻的《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的第六回原先的回目是“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3教材编者并未另起炉灶重新拟题,而是直接选用原回目的后半部分作为课文的标题,这样做在课文上还原了原著,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是单看标题却容易给人以交代不清的错觉,略显唐突在课文的注解中也为此现象做了一定的弥补,即是将《西游记》的前五回及第六回前半段内容进行概括阐释作为情节发生的背景,给学生以辅助阅读的作用课文并未对原著中与之对应的内容进行删节,但是这一段节选却旨注重二郎神降服孙大圣的过程,在孙大圣被包围之时草草收束,并没有将斗法的结局呈现出来苏教版教材将《西游记》收录于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末尾“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中前文提到,苏教版的名著板块与所在的单元主题有紧密的联系, 《西游记》所在的第四单元主题为“动物世界” 。
《西游记》与“动物世界”之间的关联确实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再看名著推荐的第一篇选文,与人教版不同的是,苏教版编者为选篇拟出了新题,新题则为“美猴王” 该篇选自《西游记》原著的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节选的内容恰为孙悟空的诞生和他成为众猴之王的经历由此看来,选文与“动物世界”之间确有关联的编者在选录该片段时,对该片段进行了两处删改,一即原著中写到石猴与群猴避暑玩耍时的具体描绘:“你看他一个个:跳树攀枝,采花觅果;抛弹子,邷么儿;跑沙窝,砌宝塔……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二即石猴被拜作美猴王之后的诗证后一处删改是因为诗证最后二句“历代人人皆属此,称王称圣任纵横”被蒙上了一定的政治色彩,需要联系后文才能读出其意蕴,与选文活跃勃发的整体基调有些格格不入但第一处删改仍需进行斟酌,因为原著中的描绘恰是蓬勃生命力和鲜活色调的体现,与选文似乎并无冲突苏教版名著推荐的第二篇选文选自《西游记》原著的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编者另拟题为“孙悟空一调芭蕉扇” 同样地,编者对选篇进行了删改原文中孙悟空去芭蕉洞找铁扇公主时, “在洞外闪过,偷看怎生打扮”一段被删去。
一个“偷”字似乎在编者看来有违后文其对孙悟空“有勇有谋”而正直的形象论断,但恰是这个字为展现孙悟空这一形象点染了更灵动的色彩,而这一段在原文中通过对铁扇公主的衣着、容貌的描写衬出她的骄横,其实是对后文的蓄势二)初中语文教材对《西游记》的评价教材对《西游记》的评价可以从助读系统中提取出来人教版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评价该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 ,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即在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在课文伊始的阅读提示中表明:“《西游记》里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令人着迷 ”对于选文的主人公孙悟空,阅读提示道出:“孙悟空是小说里面最具想象力的创造之一,他神通广大,兵器了得,七十二般变化更是让他如虎添翼 ”足见, 《西游记》在这里是一部极具玄幻色彩的神魔小说,相比其他三大名著,学生对《西游记》的解读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富于七年级学生特有的丰富想象力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名著的选段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书中均有体现,唯有《西游记》的选段放在了七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而其余三大名著的选段集中置于九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如下表所示:四大名著选段 年级及单元《小圣施威降大圣》 (《西游记》选段) 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选段)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杨修之死》 (《三国演义》选段)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香菱学诗》 (《红楼梦》选段)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注:标有*的是略读课文四大名著选段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编排位置一览表苏教版中则直接指明《西游记》 “是一部神魔小说” 。
但在苏教版的补充资料中,编者却有些片面化的阐释:“在吴承恩笔下,取经一事的宗教意义已大大淡化,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它给读者的启示在于:为了实现某一崇高的目的,人们必须艰苦奋斗,长期坚持,勇敢地战胜一切敌人 ”在这里,教材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对《西游记》的理解固定在对文本内容大方向的解读上亦即西天取经必经九九八十一难,欲取得真经便要耐得住痛苦以顽强的毅力前行但这并不意味着宗教意义的“大大淡化” ,有人认为“《西游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语境的产物,它的宗教文化思想仍超越不出儒家、释家、道家三家教义的范围 ”4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西游记》:“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 ”5体现在教材中则如“名著推荐与阅读”的第一篇选文后有两个供学生思考的问题:“‘美猴王’的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他为什么又叫‘孙悟空’?”后一问题的关于菩提祖师为孙悟空起法号的答案便蕴含了一定的宗教意味当然,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这些是较难理解的但却不应贸然以一种标准化的思想线索去限定学生对《西游记》主题的多样化甚至创造性的解读三)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学生学习《西游记》所提出的要求至于学生通过教材选编的《西游记》选文及介绍中应习得什么,两个版本的教材的意指有其异同。
在人教版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指出:“学习这个单元,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本单元学习快速阅读……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概括起来便是“想象”和“快速阅读”两个关键词选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的课后习题第四题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的相关部分,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一方面是对学生阅读的拓展,鼓励阅读原著,另一方面也希望学生在阅读原著的过程中激活想象力,尽快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而苏教版对学生学习《西游记》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原著内容的阅读对小说情节发展加以拓展了解,而且要求学生“阅读原著的新版序言和注释,加深对原著的了解” , “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 《西游记》故事的来历和发展演化” (在“附录 补充资料” 中有相应的材料) , “比较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的异同,尝试着评说电视剧的成败得失”等甚至编者在“写作·活动”板块中留下了这样的悬念:“有人说《西游记》不是吴承恩写的,它另有作者从书刊、报纸、网络上收集资料,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可见, 《西游记》在这里成为一种供学生精读的文本,并不是为泛读而泛读的存在编者有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钻研的学术精神和开放性思维。
这些已然不是条条框框的任务,而是一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了三、 《西游记》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一) 《西游记》作为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的教学现状学生对于《西游记》的学习,大多只停留于对该小说表层内容的了解这样的状况应追溯到文学名著在中考试卷中,大多是以情节复述或以情节选择、判断的形式呈现的以下为 2013 年部分省市中考名著阅读题对《西游记》的考查:(2013 年河北省)6.根据你对《西游记》这部名著的阅读,回答下面问题 (共 4 分)(1 ) 简述美猴王练成“火眼金睛”的故事情节 (2 分)答: (2 ) 从《西游记》中选取一个人物及其相关故事,根据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 (2 分)例句:鲁智深 倒拔垂杨柳 答: (2013 年河南省)5.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 (4 分)(1 ) 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 三打祝家庄○ 1 ○ 2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