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常用理论大集合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二、社会学习理论 4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4四、镜中我理论 5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6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81、各个时期的特征 91.1婴儿期(0〜1.5岁) 91.2儿童期(1.5〜3岁) 91.3 学龄初期(3〜5 岁) 91.4 学龄期(6〜12 岁) 91.5 青春期(12〜18 岁) 101.6 成年早期(18〜25 岁) 101.7 成年期(25〜65 岁) 101.8 成熟期(65 岁以上) 10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 11七、九型人格理论 111、九型人格划分 12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201、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 21九、社会支持网络 21十、优势视角理论 231、优势视角定义 23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281、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定义 281.1 本我 281.2 自我 291.3 超我 291.4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292、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312.1 早期的“二部人格结构”说 312.2 晚期的“三部人格结构”说 323、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理解 333.1 从人格研究与人的研究的关系看人格论 333.2 从人的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关系看人格论 354、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评价 364.1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积极作用 364.2 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结构理论中,包含有辩证法的思想 374.3 促进科学发展 375、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消极作用 37十二、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 38十三、 生态系统理论 40十四、社会化理论 41十五、活动理论 43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44十七、社会系统理论 46十八、场地理论 47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 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6?1 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 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马斯洛是美国著名心理学 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他的人类需求五层次理论,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同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 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 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各层次需要的基本含义如下:1、 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 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 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 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2、 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 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 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 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 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 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 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 宗教信仰都有关系4、 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 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 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 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 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5、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 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 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 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的需要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 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二、社会学习理论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 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 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 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 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它着 眼于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 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 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 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 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 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一反应理 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己获得 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 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Bandura, 1969)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 的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 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 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 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6?1 霍顿?6?1 库利在他的 1909 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 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 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 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 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1、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是若干事物的集合,系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但又不简单地等同于整体因 为系统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之外,它还反映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层次、整体与结构、整 体与环境的关系这就是说,系统是从整体与其要素、层次、结构、环境的关系上来揭示其 整体性特征的。
要素的无组织的综合也可以成为整体,但是无组织状态不能成为系统,系统 所具有的整体性是在一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整体性,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 形成一定的结构,才具备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性概念是一般系统论的核心2、系统的有机关联性系统的性质不是要素性质的总和,系统的性质为要素所无;系统所遵循的规律既不同于 要素所遵循的规律,也不是要素所遵循的规律的总和不过系统与它的要素又是统一的,系 统的性质以要素的性质为基础,系统的规律也必定要通过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的结构)体现 出来存在于整体中的要素,都必定具有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内在根据,所以要素只有在 整体中才能体现其要素的意义,一旦失去构成整体的根据它就不成其为这个系统的要素归 结为一句话就是:系统是要素的有机的集合3、系统的动态性系统的有机关联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系统的动态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系统 内部的结构状况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其二是系统必定与外部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交换比如生物体保持体内平衡的重要基础就是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停止就意味着生物 体的死亡,这个作为生物体的系统就不复存在贝塔朗菲认为,实际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 统,动态是开放系统的必然表现。
4、系统的有序性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其动态的方向性都表明系统具有有序性的特征系统的存在必然表 现为某种有序状态,系统越是趋向有序,它的组织程度越高,稳定性也越好系统从有序走 向无序,它的稳定性便随之降低完全无序的状态就是系统的解体5、系统的目的性为了避免误解(主要是避免与古人的“目的论”混同),也有人把它称为“预决性”贝塔 朗菲认为,系统的有序性是有一定方向的,即一个系统的发展方向不仅取决于偶然的实际状 态,还取决于它自身所具有的、必然的方向性,这就是系统的目的性他强调系统的这种性质的普遍性,认为无论在机械系统或其他任何类型系统中它都普遍存在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 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 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 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 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 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 思的依据1、各个时期的特征1.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