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区域影像创作与本土文化呈现-以新世纪以来的重庆电影发展为例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1.53KB
约13页
文档ID:474944795
区域影像创作与本土文化呈现-以新世纪以来的重庆电影发展为例_第1页
1/13

    区域影像创作与本土文化呈现以新世纪以来的重庆电影发展为例    曹洋洋追溯中国电影发展史可知,电影在不同时代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中国电影的发展之路布满荆棘、波折不断,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社会文化艺术史的纷繁复杂自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影每年都在以一个量变的方式诠释中国社会的发展之路与文化艺术的嬗变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促进艺术多样性表达,社会多样性的解构予以人本内在的提升,为新世纪以来的影像发展构建出一个繁华的“浮世绘”,围绕民族自信的觉醒实现影像多样性的表达影像的表达是基于民族思想和文化根基实现本民族的外化呈现,在话语权表达上赋予其相对的完整性尤其自新世纪以来,区域的影像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对象,其以独有的艺术观点、猎奇性的视听表达,成为区域话语传播的重要力量溯源区域影像的发展之路,新世纪以来,我国影视行业迎来了新机遇,作品创作的诉求外化使区域影像的社会展现具备了更鲜明的多样性一、区域影像发展与国际观表达(一)重庆影像的国际观形成与发展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以其云山雾绕、两江环抱的自然风光和独特厚重的历史人文,在新时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成为璀璨的“明星”重庆尤其在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国际观的呈现上成为新的聚焦中心。

重庆区域影像的发展注定与这座城市的命运一样,曲折坎坷,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重庆的电影有过辉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推动了区域影像的表达方式和方法的形成从1937年11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到1946年5月5日发布《还都令》的8年半时间里,重庆一直都是“战时陪都”重庆的国际视野在这一历史阶段得以打开随着国民政府迁入重庆市,沿海及沿江大型的商业、金融、科教等机构迁渝,重庆这座城市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彼时重庆一跃成为国际一线城市,成为中国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陪都”时期的重庆拥有大批的资源,为重庆区域影像的大发展创设历史性条件,大量抗战题材电影、纪录片相继在重庆创作拍摄集体意志的抉择,使这个时期的重庆电影呈现出政治多样性的表达,使“红岩精神”得到传承,并成为重庆区域主旋律电影的代表符号这些电影偏重政治意志的外在表达和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鲜活的区域生活面貌呈现以政治意识为目的的影视作品,借视听艺术创作实现传播,无疑是政治符号的一次确定性认知1954年,全国区域大直辖区撤销,重庆成为四川省辖市,政治地位落差明显1958年,全国在各省政治中心建立30个电影制片厂,重庆市痛失电影的发展机遇,电影事业遭受重创。

20世纪90年代初,三峡工程的启动轰动全国1997年,重庆被确立为直辖市,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迅速跃居国家新一线城市行列21世纪初,重庆作为中西部重镇,被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庆的政治、经济、文化迎来新机遇,推动影视艺术进步与发展新世纪以来,重庆各个高校纷纷设立电影相关专业2000年,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成立,成为全国继北京电影学院之后的第二所电影学院,是重庆电影人才培养基地、电影理论研究基地,为西南地区影视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人才依托于高校资源,重庆电影家协会得以成立,而重庆拥有的电影人力资源为重庆影视发展创设环境2010年3月,重庆电影集团成立,其在市场化的场域下,通过市场规律运作,为重庆电影发展搭建一体化创作平台同时,重庆的民营电影电视公司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重庆已有70多家电影公司相继成立重庆电影事业正以一种良性的推动态势向前发展新世纪以来,全国影视行业大发展,文化市场交融开放,受众对作品的诉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无论是市场化还是艺术性的表达,重庆电影都达到了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新时期影视创作贴合人民的需要,满足人民不同的要求,也对区域影像发展提出新要求。

千年的巴渝文化和独特的地貌环境一直是重庆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重庆电影有效地利用影视视听艺术立体呈现其美感,探求和表达地域文明和文化,在跳跃性的城市空间之中找寻到人与环境共生共融的空间,创作出更有国际范的区域人文表达范例二)新时期新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撑加上直辖市的设立,激发了重庆新时期的发展活力,让全国人民又一次看到了这个西南重镇的生命力新时代,重庆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继2013年国家首度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倡议之后,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文简称《行动》),电影作为“一带一路”合作重点中“民心相通”的重要构成内容,被写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蓝图中《行动》汇集整条线周围的国家,为影视的发展构筑了一条便捷之路,电影发展也被赋予更高的要求经过三年多的发展,‘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收获了一批重要的早期成果,已经成为各方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和积极参与推进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成为迄今最受欢迎、前景最好的国际合作平台①“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新时代国际合作,赋予其更加深远的意义,加强国际影视的发展与交流。

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产业带的联结点上,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受到“一带一路”倡议中项目的惠及,作为西部大开发项目的西南重镇,重庆借助文化传播交流与资源引进的便利,打破原有限制性的闭塞定位,迎来新的文化艺术发展契机,在影视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电影工业进步,而影视的发展依托于媒介在影视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更迭伴随着媒体的不断创新,使得不同区域影像资源的交流与整合不再处于闭环之内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接收信息的移动终端,为影视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环境空间同时,新媒体语境促发的多样媒体形式、思维及变化,使影像创作与传播表现得更为灵活,并在传统思维解构中赋予艺术表现多样性我国电影作品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影视产业呈现史无前例的繁荣景象大量反映新时代要求的电影作品加强区域交流,打破资源限制,表现出工业化、正规化、专业化特点因此,区域影像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定位,在新时代契机下,构建区域影像发展的时代战略框架,推动影视自身的大跨越,以宽阔的胸怀实现文化认同三)区域影像责任共担区域性的文化催生出影视发展的独特价值观,催生出民族性的外在表达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根植于本土文化,从文化长河积淀中挖掘出文化的力量表达。

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发展给影视表达的个性风格形成创造了条件,个性的影视艺术表达是区域影像共体性的展现向中国的传统艺术借鉴,是对于源起力量的尊崇因此,应在传统艺术发展的脉络中汲取影视发展核心力量地域性的艺术呈现是由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民所决定的长期的生活生产积累,成为文化艺术的结晶,形成不一样的文化语境,成为影像在区域表达中的差异化体现,赋予作品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视听艺术的多重呈现重庆特有的地域人文特点为影视的发展提供了立体多样的文化基础,奇观性的环境成为重庆影视表达的形象重点长江赋予的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借势构造错落有致的建筑,让重庆“8D城市”的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极具吸引力最具商业代表性的电影《疯狂的石头》以重庆元素进行创作,展现重庆的多彩状貌,其中本土文化的表达恰到好处,也将重庆人的火辣性格和责任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地域风格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再如《日照重庆》对于逝去青春与生命延续的救赎,《我十一》中青春年少外观化的成人世界解读,《一九四二》中民国文化与阶层的对比表达,《天注定》中命运不被自我掌控的可悲性与命运不屈的反抗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展现了重庆的文化发展与艺术魅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需要这样的区域影像表达,以促进民族影视成为民族文化构筑部分,以及国际文化的自身识别表达。

从全局观来看,区域影像的发展要明确自身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刺激自身表达欲,突破区域性限制,增强国际性交流,积淀力量呈现民族自信民族本土文化是民族历史不断发展的基因,是区域影像发展的根源及力量之源,是识别文化区域差异性的根本所在,可在差异化的识别中呈现本土文化自豪感的表达随着区域影像发展逐渐被纳入国家战略,区域视野被拓宽,影视表达实现自身识别标识以区域影像发展的重庆电影为例,其从题材到成品关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索的阶段溯源历史,重庆区域影像一直处于一个闭塞的发展状态,直到成为“陪都”,才让重庆进入国际的视野,文化艺术视野才有了很大的改观逐渐清晰的国际观,让重庆迅速发展,并跨入新一线城市的行列重庆在“陪都”时期发展成为全国影视制作中心区域,成为国际视野的聚集地,吸纳了战时大量人才与资源重庆电影发展坎坷,却一直坚守着,紧随时代发展脉络,目光着眼于全局,逐渐迎来影视发展的大时代现阶段,“(重庆)电影生产相对薄弱,年备案量50部左右,完成片20部左右,全国占比不足2%,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更少了②因此,应挖掘重庆本土影视资源,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在积淀与历史中寻求发展前行的力量大足石刻、鬼城丰都、三国故里等巴蜀文化必定成为影视发展所要展现的素材目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美丽的重庆养育了大量人才,从战争年代的军事将领到新时期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活力无限的重庆应发现重庆之美,在影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国际姿态,承担我国西南地区影像制作与传播的使命在国际社会,中国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并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进区域影像在国际社会的多方交流,并承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责任无论从个体还是整体上看,责任意识都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表达区域影像的责任不仅是发展自身,而且应成为区域交流共享发展之时的核心要素就民族文化整体发展来看,只有区域影像发展相互关联,才能推动整体影视的发展与进步,承担本土文化与国际发展多样性的责任影视发展要有前瞻性,创造本土文化的影视作品是文化力量挖掘的必要途径因此,应在时代验证中展现区域影像发展的实力,勇于承担责任与义务依托于本民族的文化优势,各区域在多重关联的同时,又能独立发展,共同弘扬新时代文化精神内涵,呈现艺术的多样性二、区域影像发展与人本位表达(一)影像的人本映射重庆不只是带给观众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其新型社会化发展还吸引了大批独具慧眼的电影人来此创作。

区域影像的表达在全国各个区域有处于创作发展劣势的共性,重庆本土电影的制作同样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截至2022年,重庆本土制作电影不足百部,能在院线放映的更是微乎其微但是,在重庆取景拍摄的影片却有200多部在幻影的世界里,观众可以目睹重庆女人的魅力,从火锅的世界里感受重庆的麻辣风格(《重庆美女》,杨紫婷执导,2009);可以一睹迷离的雾都城市和繁忙的朝天门码头(《周渔的火车》,孙周执导,2002);可以感受多样的社会程式赋予缓缓驶过的索道以静谧(《生活秀》,霍建起执导,2002);可以探秘历史的痕迹,通过古老的十八梯和吊脚楼,观赏最有重庆味道的老城市井(《好奇害死猫》,张一白执导,2006);可以从摩登变幻的建筑群(《双食记》,赵天宇执导,2008)和灯火阑珊的滨江路沿线(《秘岸》,张一白执导,2008)去感知这座梦幻的城市;可以在这座迷离梦幻的雾都体会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张一白执导,2016)那么,什么样的电影属于重庆电影呢?重庆电影的概念比较宽泛电影行业与传统行业存在本质的区别,尤其是打破了计划经济以后,它不再以某个省市电影制片厂为核心生产主体,而是具有全国化甚至是全球化特征。

要定义重庆电影,就看影视创作中的“重庆元素”占比有多大在影像创作的置换过程中,新旧城市的对比是人文符号的沉积、转变与发展,其背后新旧城市交替的断裂情感与层次多样的空间感,既让人们置身于外又融于市井之中新旧城市内在的契合点,即反映出生活的飞速发展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压力③城市和人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空间中相互依存与冲突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