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靖西县中学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价 作者:陈奕波,邱玲,卢林榴,郝冬梅,梁建成【摘要】 目的 评价广西边远地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的即时效果,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靖西中学部分学生实施短期的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在干预前后用相同的调查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478份,获得有效问卷465份,有效回收率为97.28%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1.97%提高到干预后的96.02%(P<0.01);干预后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态度较干预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 在边远地区中学开展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的即时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 中学生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知识 同伴教育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且无预防疫苗、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呈快速上升趋势,在艾滋病患者中,15~29岁的约占60%,青少年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知识宣教[2]广西百色市靖西县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且与越南接壤,是一个边远县。
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艾滋病志愿者活动中心(VPA)在暑期“三下乡”活动期间对靖西县中学部分青少年开展艾滋病知识调查并进行同伴教育,以探讨同伴教育在边远地区中学生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即时效果及可行性,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从靖西县靖西中学高一年级9个自然班中随机抽取4个班,共239人 1.2 方法 1.2.1 艾滋病同伴教育者的筛选与培训 从右江民族医学院预防艾滋病志愿者活动中心的志愿者中筛选热心预防艾滋病宣传、思想活跃、有较好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且具有同伴教育履历的9名志愿者(男生4名,女生5名)作为本次同伴教育主持人,事先经中心的指导教师进行强化培训 1.2.2 同伴教育的实施 同伴教育志愿者分别主持各班的同伴教育为了便于控制,活动均是同一时间同一内容集中在校内进行,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流行概况、基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活动过程中辅以提问、趣味游戏、角色扮演、有奖竞答等形式 1.2.3 问卷调查实施 调查问卷由百色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对艾滋病与家庭生活关系的认知态度。
分别在同伴教育实施前后使用同一份问卷实施调查,采用不记名集体现场闭卷独立填写方式进行,10min内完成为保证测试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志愿者均在场监督问卷填写的完整性,并当场收回干预前后共发放问卷478份,获得有效问卷465份(其中干预前回收有效问卷239份,干预后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8% 1.3 资料处理 采用Excel 2003 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高一学生239人,其中男性97人,女性142人年龄最小15岁,最大20岁,平均17.5岁户籍所在地为本地的235人(98.33%),本省外地的3人(1.26%),外省的1人(0.42%)民族为汉族的5人(2.09%),壮族233人(97.49%),侗族1人(0.42%) 2.2 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 经予同伴教育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知识知晓率有显著的提高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以答对70%以上艾滋病相关知识题目为知晓)[3]从干预前的71.97%提高到干预后的96.02%(P<0.01),见表1 2.3 对艾滋病的态度 干预后中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持正确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认为感染艾滋病可以继续工作或学习的比例从68.62%提高到85.84%(P<0.01),见表2。
2.4 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 干预前调查表明该地中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书籍、报刊、以及免费材料,来自广播、朋友、医生、咨询服务、宣传栏广告栏以及其它所占比重少一些,其百分率见表3 表1 靖西中学同伴教育前后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略) 表2 靖西县中学同伴教育前后学生对艾滋病态度情况(略) 表3 中学生获得艾滋病相关知识途径情况及其百分率(略) 3 讨论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同背景、共同经历或由于某些原因使其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由于年轻人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多共鸣,他们更愿意从自己的同伴那里获取知识,特别是在某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和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4],而且青少年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可塑性很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也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在这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同伴教育,不仅对他们今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也为普及艾滋病知识起到促进作用并对减少不久将来艾滋病在我国流行的可能性,降低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很有必要[5] 从本次对靖西县中学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结果可知:在开展同伴教育前已有多数同学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总知晓率已达71.97%),知道从一个人的外表不能判断其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针具会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有可能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她的小孩、保持一个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和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危险等,但仍有一部分人对这些知识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对某些问题掺杂有模糊观念,如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蚊子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尽量避免输血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及早治愈性病可以避免感染艾滋病病毒等等。
所有这些问题在同伴教育后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原来认识模糊的知识经过短期同伴教育后都有了清晰的认识,提示此次同伴教育对提高靖西县中学学生艾滋病知识有明显的效果可是有一些问题却在教育后反而略微降低,如“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从教育前的99.58%降到教育后的97.79%,“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针具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从教育前的91.63%降到教育后的90.71%,说明部分同学在授课后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这可能与授课时间短、志愿者表达不清或同学们理解错误有关,也说明同伴教育的前提是同伴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表达能力,并在良好的操作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优势[4]从同学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知晓从干预前71.97%提高到干预后96.02%的情况来看,说明同伴教育明显提高该地中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 态度与个人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关键因素正确的态度将导致正确行为,而错误的态度则可能导致错误行为后果[6]此次在调查同学们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态度方面,其正确回答率在授课后均较授课前有所提高,授课后认为艾滋病病人应该得到关怀的只提升了1.08%,依然有3.10%的同学认为不应关怀艾滋病病人;认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应该继续工作或学习的提升了17.22%,仍有14.16%的同学持相反态度或弃权,说明短期同伴教育在改变同学们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态度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大,仍须加强教育力度。
对与个人和家庭关系方面态度的调查的百分比在授课后分别下降了0.28%和1.91%,说明教育效果欠佳,反映了授课后仍有部分同学对HIV/AIDS流行与个人的关系认识不清和忧患意识不强,还未将HIV/AIDS的流行与自己和家人的安危联系起来,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或家人可能成为艾滋病的牺牲品因此,在艾滋病流行态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为了确保青少年的行为健康,完全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态度的干预,采用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和干预方法,使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错误态度得以改变,进而促使青少年的易感、高危行为转变为安全行为 在对艾滋病知识来源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艾滋病知识多数来源于大众媒体(电视、书籍、报刊、免费材料、宣传栏广告栏占前5位),医生、朋友咨询服务和其它的来源途径相对偏少这可能与近几年来广大的大众传媒在预防艾滋病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有很大关系,也表明学校进行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力度还不够,提示我们今后学校有必要开设健康同伴教育课或相关的讲座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在少数民族集中的边远地区中学的即时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同学们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同学们对艾滋病的态度,是富有成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应积极在中等学校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叶伟雄.河源市城区中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现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3):739-741. [2] 李延军.艾滋病流行趋势及预防策略和措施[J].长春大学学报,2007,17(2):61-65. [3] 刘勇鹰,林鹏,许锐恒,等.乡镇中学生开展艾滋病性病知识同伴教育效果评估[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2):140-142. [4] 梁升禄,陆春,龙少康,等.艾滋病预防青年同伴教育及其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7):3920-3924. [5] 王淑芬,许先兰.安徽省高中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及需求[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50-52. [6] 张胜康.青少年艾滋病问题相关态度研究[J].青年探索,2007(5):78-81.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